-
-
2
-
3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
-
0娃娃在这里恳请给位师兄常常发言,帮助大家解答问题,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
3十四、发大心的因缘 发大心的因缘 (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 ②实智菩提 ③方便菩提 (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 心愿为立行之准 (丙)发大心的因缘—①念佛重恩 ②念父母恩 ③念师长恩 ④念施主恩 ⑤念众生恩
-
2十三、六道概况 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 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永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归天道的。种种的见解真是不胜枚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报,如此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佛陀依圣人的智慧观见,概括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为六大种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
2十一、救世大悲者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逊色於其他外道的神明。而在这两位圣者中,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知的。 释迦牟尼佛当时特在法华会上,详细介绍了这位圣者普门示现,大悲应世救度众生的事迹。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救世大悲者。 至于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云何游此婆
-
0十、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大豆,又被称为珍珠黄、玛瑙豆;早 在三千年前,已被中国农民所重视。中国的耕地总面积,虽然仅占有全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但是,此神奇的大豆,却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仅如此,它现已成为西方饮食中的一种主要材料;将来它亦是避免人类饥荒的重要武器。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它能在贫瘠的土壤上繁殖生长。大豆的根茎又可供养根瘤菌的微生物群,这些根瘤菌能固定游离的氮素,使之
-
0三、圣贤之道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不外乎要使学生遵循古圣先贤之德,求得高尚品德正仁君子的风范。所以期望学生希圣希贤实是先人教育的目的。我国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是苦口婆心地劝勉我们要以希圣希贤为榜样,求生净土为圆满究竟。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以来,成佛渡众生及因果轮回报应的思想,渐渐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支巨流,佛教高深的哲理会一时受到很多知识份子的重视,因此,中国历代的高僧都是儒佛兼通的,而在
-
0一、 先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 是祸是福、是苦或是乐;表面上看是命中注定,命运所使,不能改变,是好是坏皆父母生成……,但人们可会想到这一切遭遇背后,是否蕴含着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业力——了。因果业力并非什么神奇力量,但它却牵引着人们一生的贫、富、贵、贱、祸、福……等等。至于对人生遭遇,从古至今总有些专家学者们试着找出一个可循的法则
-
0正月十五通辽“吉祥密乘大乐林”寺有大法会,这个时间去参加法会最好,因为辞旧迎新,即可消除业障,也可获得心法。做超拔超度远亲债主功德无量!
-
0木师与画师 木师与画师 从前,北方有一位技艺巧妙的木师, 用木头雕塑了一个相貌端正、衣饰逼真的女子。 木女能够来回走动,还可以斟酒敬客, 只是不能开口说话而已。 当时,南方有一位善于绘画的画师, 木师早已耳闻画师的大名。 于是,准备了上好的酒食,要宴请画师。 席间,木师便让木女为画师斟酒夹菜, 画师不知道这女子是木头做的, 以为是真的女子,心生爱恋。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木师便留画师住下。 并让木女侍候画师。 画师
-
0一些些 以前,有一个修行人, 双手捧着一束鲜花,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来意,便问: 「你今天来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讲: 一些些 「世尊,我只是个修道人,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诉他: 「好!你既然是来求道,那就放下吧!」 于是, 修行人就把花放下,双手合十。 佛陀又告诉他:「再放下!」 修行人觉得奇怪, 于是,把两手也放下, 佛陀又说:「还要放下!」 此时修行人不解地说:
-
1这个地方有十种自在,刚好是配六波罗蜜。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布施,他的未来的果报有三种自在。第一个「寿」命「自在」: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世间,他住世的寿命,能够长短自己决定,他这个「寿」命能够「自在」。第二个「心自在」:前面的寿自在是法施,经常用佛法布施,就会招感寿命自在;这个地方是无畏施,这个地方的「心自在」,就是佛陀的那一念心,不受一切世间法之所染污。我们常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经常用这种
-
0杀盗淫妄每一条戒你的烦恼都有三种的情况,第一个依止贪,第二个依止嗔,第三个依止痴。 在《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比如说你杀一只鸡,你的犯罪动机是依止贪,说我实在不想杀它,但是我太想吃它的肉,所以我只好把它杀死,这是依止贪。第二种情况,说我不想吃它的肉,但是我看到这只鸡非常不顺眼,看到它就很生气,就用嗔心把它杀死。第三种是依止痴,我也不想吃它的肉,也没有看它不顺眼,但是觉得这个鸡本来就是给我杀的
-
5
-
6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
-
2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愿我恒常关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愿我直接
-
5词:释太虚曲:释弘一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佛佗耶!昭朗万有,任席众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得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
-
9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3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阿弥陀佛
-
0邻居家的大叔,儿女有钱,自己有劳保,生活富裕,按说应该享享清福了,可是这位大叔勤俭惯了,呆不住,一宿半夜地捡破烂,楼前楼后的垃圾箱翻了一遍又一遍,能卖给废品站的就卖了,有些人家不收的,像破鞋头子,刷吧刷吧三块俩块地卖给民工。这个事儿,本来没啥大惊小怪的,我却想起了十年前的一幕。 那时候我在沈阳打工,做夜班厨师。饭店生意不好,尤其是下半夜更是冷
-
6太好了,说不出的高兴,煜狐姐姐你做了件好事,给大家提供了个平台,绝对支持你!!!
-
0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 &
-
1达真堪布开示:“嗡啊吽”的功德。都来看看吧,神奇不可思议! 对种子字“嗡啊吽”的开示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的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每天有很多修法,尤其是“嗡啊吽”三个字。最重要的是上师瑜伽,上师瑜伽里有种子字“嗡啊吽”三个字的修法,就是要观想“嗡啊吽”三个字。很多人不会观,也不太熟悉。如果你知道了“嗡啊吽”三个字的写法,会写了,观想的时候就很容易观
-
5
-
7如题
-
2
-
14
-
1
-
2在一切诽谤罪中,以诽谤上师和僧众最为严重。 如果评论上师智慧的深浅、见解的高低,这不仅会诽谤上师,还会对正法造成诽谤,因此
-
0我们读了《华严经》,接着末学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经抉隐》 《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
-
2前不久有自称是佛教协会的居士,下来发请柬说某寺院开光,并且有的信众就直接捐钱了,但是
-
9前言 《六祖坛经》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翻开本经,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玄妙深
-
0http://www.dizang.org/rm/zxdfj/
-
0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
-
51、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
-
0
-
14
-
4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
-
35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
-
1至于「般若」也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智慧」。般若,又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可是无论哪一种都好,若是断学(不去学),就会愚痴。
-
0什么叫「阐提」?这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信不具」或「无善根」;譬如你对这种人说法,他不欢喜听,甚至于就干脆的说:「我不信」; 你说,这是不是
-
0助印经书的功德 助印经书 十大功德 福德无量 1、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
0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筑和佛像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大力恢复寺院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今后的任务应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弘法事业,这
-
0佛弟子并不只是剃光头,枯坐,辨理,诵经。这些只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真正的佛弟子应到人世间为众生献身说法,寻求智慧方便的方法去救渡世间无边无量的
-
0六祖大师石破天惊之语:念佛有何利益? 昔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 六祖答曰: 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 成佛作祖之正
-
0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不公平!他们怨叹世间怎么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