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历史上的土地流失,我倒是觉得主要外因不是H人,而是其他少数民族:
一、成都平原的丧失
1、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对成都平原的征伐,使得部分彝人退出成都平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彝人还居住在那里,一直到三国时期,而秦王室据说为鲜卑人;
2、三国
三国的诸葛亮率领五六十万之众久经中原沙场的蜀军队伍,进入成都平原,驱逐彝人。从双方人数、作战经验等方面对比,彝人不输是说不过去的(但决不会有什么七擒七纵之事,只能说谈七擒之事的人不了解彝族这个民族),彝人至此开始大规模退出成都平原,退至大渡河一带,之后一直以大渡河为界对抗各朝,并陷入了内部长期的纷争割据。这算实是H人政权对彝地的初次抢占;
二、扼守大渡河以南、北犯成都平原时期
1、唐朝
从三国直至唐朝,彝人仍然聚居于大渡河以南,云贵高原的广大土地上。唐朝鼎盛时期对彝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却弃尸近40万于苍山洱海下,杜甫一首“兵车行”足见当时唐南双方对战之惨烈。而后是基本完成内部各部落统一的南诏的北犯,在前后几十年时间里南诏四次攻入成都平原,两次(?)攻入成都,虏数以十万计居民至南诏为奴,最长一次占据包括成都在内的成都平原近5年。南诏的持续寇边导致作为唐王朝两大粮仓之一的蜀地长期无法向朝廷纳粮,因此南诏的北犯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最大外因!
2、宋朝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总结前朝时提到“唐之乱皆始于南”“治南必治夷”,但已无力关注西南的他也明确表明“大渡河以南吾不有也”。
三、退出云贵高原富饶之地,进入高山
彝人土地即成都平原的丧失之后,再次丧失广阔土地是因为蒙古人的攻虐。蒙古人攻入彝地,使长期处于内部纷争的彝人组成了松散的部落联盟,却无法阻挡蒙古铁蹄的横行。面对暴虐蒙古人,彝人纷纷按家族、按支系等,各自退入各高山恶谷险恶之地,从此走向更加分裂与萎靡。蒙古人征服云贵后,从中原大规模移民到此,这才是H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入主滇黔。
等到百年后蒙古人败退之时,H人已经开始在此扎根繁衍。加上后来明清两朝大规模的移民、军屯,四分五裂的彝人再也无力回到苍山洱海、平原坝子了.....
一、成都平原的丧失
1、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对成都平原的征伐,使得部分彝人退出成都平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彝人还居住在那里,一直到三国时期,而秦王室据说为鲜卑人;
2、三国
三国的诸葛亮率领五六十万之众久经中原沙场的蜀军队伍,进入成都平原,驱逐彝人。从双方人数、作战经验等方面对比,彝人不输是说不过去的(但决不会有什么七擒七纵之事,只能说谈七擒之事的人不了解彝族这个民族),彝人至此开始大规模退出成都平原,退至大渡河一带,之后一直以大渡河为界对抗各朝,并陷入了内部长期的纷争割据。这算实是H人政权对彝地的初次抢占;
二、扼守大渡河以南、北犯成都平原时期
1、唐朝
从三国直至唐朝,彝人仍然聚居于大渡河以南,云贵高原的广大土地上。唐朝鼎盛时期对彝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却弃尸近40万于苍山洱海下,杜甫一首“兵车行”足见当时唐南双方对战之惨烈。而后是基本完成内部各部落统一的南诏的北犯,在前后几十年时间里南诏四次攻入成都平原,两次(?)攻入成都,虏数以十万计居民至南诏为奴,最长一次占据包括成都在内的成都平原近5年。南诏的持续寇边导致作为唐王朝两大粮仓之一的蜀地长期无法向朝廷纳粮,因此南诏的北犯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最大外因!
2、宋朝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总结前朝时提到“唐之乱皆始于南”“治南必治夷”,但已无力关注西南的他也明确表明“大渡河以南吾不有也”。
三、退出云贵高原富饶之地,进入高山
彝人土地即成都平原的丧失之后,再次丧失广阔土地是因为蒙古人的攻虐。蒙古人攻入彝地,使长期处于内部纷争的彝人组成了松散的部落联盟,却无法阻挡蒙古铁蹄的横行。面对暴虐蒙古人,彝人纷纷按家族、按支系等,各自退入各高山恶谷险恶之地,从此走向更加分裂与萎靡。蒙古人征服云贵后,从中原大规模移民到此,这才是H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入主滇黔。
等到百年后蒙古人败退之时,H人已经开始在此扎根繁衍。加上后来明清两朝大规模的移民、军屯,四分五裂的彝人再也无力回到苍山洱海、平原坝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