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吧 关注:2,801贴子:13,600

丝绸之路-东西方友谊的纽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的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东到西有一条铁路大动脉。东起江苏的连云港,向西经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到达与哈萨克斯坦接轨的阿拉山口,然后由此通向中亚和欧洲。 

这条线路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由东西方商旅以马和骆驼为交通工具,经过几千年时间走出来的,所经的路线基本是沿着山间河谷地带,选直线捷径,有水、草和人家,保证旅途的给养供养而又少走弯路。 

古代中国东部的丝绸之路,一是楚秦古道。经江、淮、汝,穿伊河、洛河,经陕、潼而西。二是郑秦古道:由颖郑、密县、登封、伊川、宜阳向西。三是经淮、黄、郑、洛再向西去。三道在潼关合为一处。再经渭河川到西安,过宝鸡、兰州,沿着河西走廊到敦煌,又分为三条路。北道向西北走哈密、乌鲁木齐,经艾比湖,过阿拉山口,经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向西去俄、欧;中道由乌鲁木齐向西沿天山山脉北侧,走伊犁河谷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再西去;南道分别有两条路,一是沿天山南侧塔里木河至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或阿富汗西去。二是沿昆仑山北侧和田、叶城一线,经塔什库尔干到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然后去阿拉伯各地。 

丝绸之路在汉代即已开通。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山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西域诸国大批商人纷纷来中国进行商贸活动。带来了宝马、骆驼、骡子、貂裘、盐枕、细毯、金、银、铜、铁、锡、朱砂、水银、雌黄、胡粉、珊瑚、琥珀、佛像、玛瑙、水晶、玻璃、象牙、犀角、玳瑁、蜜枣、胡蒜、核桃、芝麻、黄瓜、石榴、西瓜、芫荽、白象、狮子、安息香、夜明珠、郁金香、葡萄酒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鞭炮、纸张、布匹、火药、土漆等被胡商大批贩运至西方,尤其是丝绸,成为西方富豪贵族最喜爱的物品。 

公元100年,罗马商团到达当时东汉王朝的都城洛阳。汉和帝不仅赠其金印紫授,还回赠了丝绸等大批商品。据西方人亨利玉尔《古代中国见闻录》引《博物志》记:“赛利斯人(seres.中国人)产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奇目。由地球东端运至地球西端,故极其辛苦。” 

公元440年,亚美尼亚史学家摩西(Moses of chorenec)著书称:“中国产丝甚旺,自上至下,视丝衣为平常。而在亚美尼亚则极为稀罕,极为珍贵。”公元545年,希腊人科斯麻士在其所著《世界基督教诸国风土记》记述:“中国丝绸由陆地历诸国,辗转而至波斯。”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述:西域来的商客,安排在专门的馆舍,“自葱岭(帕米尔)以西,至于大秦(中国),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隋炀帝时,下令贸易集市皆设帷帐,盛列酒食。胡商来中国洛阳贸易者,请他们坐在酒席上,随便吃喝,醉饱而散,不取分文,胡商称中国真是神仙之地。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上大多为骆驼队和马队。在中原洛阳南部的古道上,至今仍有骆驼岭、骆驼沟、骆驼坡等地名。沿途街道多为东西向,街两旁为店铺。例如洛阳南部宜阳的赵堡、伊川的宋店、平等、白元、汝州的临汝镇等,都是几里长街,留下有许多当年喂马和骆驼的大石槽、染布石、石秤砣等。可以想见当年大批马队和骆驼队东来西往,马队白天走,骆驼队夜里走,日夜不绝于途的情景。 

在阿尔泰地区乌拉干流域,出土有中原战国时期的四山青铜镜和中国刺绣品。在洛阳出土有东汉时期有翼狮子、有翼神兽和羽人铜像,羽人高鼻深目、紧衫窄袖,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曾出土有波斯银币、阿拉伯和罗马金币等。在伊川出土有胡商、马、骆驼的三彩造像文物等,都是丝绸之路友谊交流的有力见证。
 



1楼2006-08-05 21:50回复
    • 222.91.205.*
    未来的经济大通道


    2楼2006-08-06 02:44
    回复
      9494


      3楼2006-08-16 23:35
      回复
        • 61.149.139.*



        《货殖列传》是为春秋至西汉武帝时的部分商贾之人“立传”的,司马迁在传开头,便用老子的话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的风情画,“美其服”即丝帛之华美衣服。

        下图,孔子到洛阳问礼于老子的遗址。老子回答孔子“和谐社会”是:“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当时的商品生产从商品种类之多便可见其盛况。《货殖列传》一开篇指出的山西、山东、江西、北边的特产为数达30余种,“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有些特产还只是一些原材料,例如茧、丝,还须经过特殊加工,成为丝绸(帛),方能满足消费需要和商品贸易需要。
         当时商品生产的种类,计有冶铁、制盐、采丹、采金、畜牧、丝帛、生漆等数十种,适应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这种现象,是周平王东迁,定洛阳为王都后,王纲解纽,统治松驰,工匠及其技术才稍稍流入民间。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有余粟,女有余帛”,农民也有了用以“易械器”和手工业品的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农工之间,百工之间,都需要交换,民间蕴蓄的潜力是巨大的。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出现“百工居肆”的局面。短短二三百年间迅猛发展的,在中国商贸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是个飞跃发展的时期。铁器的使用,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很多森林、池沼地带被开发出来变成良田,各国人口大量迅速增加,种粮植桑,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飞跃发展。青铜冶铸高精的技术令人惊叹,专业化制漆、髤染、刺绣、陶冶……手工业的飞跃发展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金属铸币刀、布、圆钱……取代贝币,似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起来。实现了由贝币到铜币的实质飞跃,形似农具铲子的各种布币流行于魏、赵、韩三国地区;形似腰刀的各种刀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地区;似环的圆钱流行于东西两周及秦一带;似贝的铜贝流行于楚。这些铜币的铸造发行是不统一的。各国首都和许多地方的官府都在铸造发行,促进了大规模商贸活动的稳步进行。



        《货殖列传》中列举有邯郸、燕、临淄、陶、睢阳、吴、寿春、番禺、宛、长安、洛阳等;都有转运枢纽、商品集散的市场,说明当时商品流通的数量是如何的庞大,商品经济遭逢它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洛阳作为当时的周天子王都所在,周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并没有用王权来限制商贸活动,倒是周王室充分发挥洛阳“水陆通,贡赋等”政治、地理优势,促成洛阳成为天下商品聚集和交易的最佳地点,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由洛阳转运到西域或更远的地方不足为奇。由此引来后世争夺洛阳的战争不绝于史,“得中原者得天下”,“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洛阳作为天下最早的商品聚集交易的王者之都和丝绸之路的起点换取的代价。

        下图,洛阳的成周、汉魏故城遗址,周武王“宅此中国”的王都遗址,也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


        5楼2006-08-22 00:43
        回复
          • 61.149.139.*
          下图,洛阳的成周、汉魏故城遗址,周武王“宅此中国”的王都遗址,也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


          6楼2006-08-22 00:45
          回复
            • 61.149.139.*
            下图,孔子到洛阳问礼于老子的遗址。老子回答孔子“和谐社会”是:“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7楼2006-08-22 00:47
            回复
              • 61.149.139.*
              当时代表国家文明的象征是使用青铜、玉器、丝绸。下图,洛阳平原二里头建起宫殿遗址出土的夏代青铜镶绿松石龙饰:


              9楼2006-08-22 00:57
              回复
                • 61.149.139.*
                洛阳又现东周时期“一车六马”车马坑 ,丝绸就是用这种车子从世界的东方运输到世界的西方的。这应该是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的一中间接的例子,因为车上载人已成为土了,丝绸焉不也已化为土了?


                10楼2006-08-22 01:06
                回复
                  • 221.218.22.*
                  丝绸之路早在汉以前已存在

                   翟智高 北大资源学院企业管理学院

                   长期以来,一直把中国与西方大规模的交往认为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源自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是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中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称张骞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实际上,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代各国劳动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侣等,早已冒流沙、风暴冰雪袭击的危险,披荆斩棘开通东西商路,对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早在 公元前4世纪前(战国时期),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这说明我国的丝织品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说明丝绸之路早有开端。当时中国的国都是周天子所在的洛阳,而洛阳以西是秦国统治区,由于周王室王纲松懈,并认为秦国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就把国家的西部交给秦国管理了。西方是通过东方有“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即秦地那儿有这种特产,从而千方百计来东方作丝绸生意。因而西方称中国为“秦那”(china)一词,并正式作为国家地名载入史册沿用至今没有变化。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张骞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是不准确的。如果此前前人未曾开通丝路,西方是怎么知道东方有“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呢?如果没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客观上促进了东部地区非农产品桑蚕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和丝织业的快速发展,生丝与丝织品才有可能成为与西方交换商品的重要贸易(包括走私“丝”)产品。所以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如果仅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算起,并把西安当做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2楼2006-08-22 19:39
                  回复
                    • 221.218.22.*
                    “得中原者得天下”探秘
                     东部丝绸之路与军事战略交通线
                     ----原载 价值中国
                     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28827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地球遥感卫星图上,清晰地显示了东部丝绸之路——晋楚、秦楚、秦郑古到的位置,是天然的直线通途经济大动脉和军事战略要道。 “得中原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东部丝绸之路繁荣发达,战争频仍,均以迅疾快捷而著称。位于东部丝绸之路上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和宜阳县韩城镇,就是商旅的汇集地和军事重镇,因其分别位于伊河、洛河水陆枢纽,扼守在古秦郑、秦楚交通咽喉要冲,历来每有战事,均列入兵家必争之地。 东部丝绸之路上宜阳县韩城镇的洛河上已架通了现代桥梁。而丝绸古道的伊河上尚未架设桥梁,因而未能直行贯通。人们盼望早日架通东部丝绸古道上的伊河大桥,使东部丝绸之路比古代更加繁荣发达。——东南——西北通行车辆可直线通行,期间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本文对古往今来发生在东部丝绸古道上的战争案例进行回顾,以使人们对“得中原者得天下”有更多的了解。 
                     
                     文/图:翟智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大资源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怎么来的,本文将发生在中原腹地,东西咽喉要冲的古今战争案例进行综述,对历来每有战事,均列入兵家必争之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史为鉴,仅供参考。

                    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地球遥感卫星图上,清晰地显示了位于黄河南岸、中原腹地的东部丝绸之路——晋楚、秦楚、秦郑古道的位置,是天然的直线通途经济大动脉和军事战略要道。

                     

                    “得中原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东部丝绸之路繁荣发达,战争频仍,均以迅疾快捷而著称。位于东部丝绸之路上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和宜阳县韩城镇,就是商旅的汇集地和军事重镇,因其分别位于伊河、洛河水陆枢纽,扼守在古秦郑、秦楚交通咽喉要冲,历来每有战事,均列入兵家必争之地。

                    下图,东部丝绸之路——晋楚、秦楚、秦郑古道的位置:


                    13楼2006-08-22 19:45
                    回复
                      • 221.218.22.*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由古都长安通向西域的交通线。近年来,学术界论证了洛阳 是丝绸之路的起点(*1、<<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4“秦楚孔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然而,在洛阳以南40余公里,还有一条东西向交通捷径,不仅是古代“东部丝绸之路”,而且是重要的“军事战略交通线”。

                      现代地球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古道的位置
                      东部丝绸之路和军事战略交通线上,东西向捷径主要有三,见下图:
                      其一,“晋楚古道”自山西曲沃经侯马从两个方向通向“楚”地。西道:经侯马、夏县、在平陆过黄河,经陕(三门峡)、交口、宫前、河底至宜阳韩城(古宜阳)过洛河,经赵堡、白杨、坡头、宋店、莘店(平等)过伊河,经寨子街(白元)、吴起岭、内埠、临汝镇、庙下、汝州再向东诸地。东道:经侯马、垣曲过黄河,经南村、渑池达宜阳韩城与西道合并(*3、<<甲骨文与古史研究>>:“韩都宜阳故城及其相关问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其二,“秦楚古道”由咸阳东行出潼关至函谷关(灵宝),分南北两路通向楚地,北道由灵宝至陕县,走“秦楚古道”西道。南道由灵宝向南经杜关、官道口、上戈、长水、洛i宁、三乡至宜阳韩城,与“秦楚古道”合轨,再经赵堡、平等、临汝镇通东南诸地(*3、<<甲骨文与古史研究>>:“韩都宜阳故城及其相关问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其三,“秦郑古道”。秦楚古道至新城(平等)向东经白沙、江左、半坡、颖阳、阳城(登封告城)、密县、新郑、睢县、商丘、徐州、上眗(连云港南)为“秦郑古道”。秦国统一六国后,“立石东海上眗界中,以为秦东门” (*5、43<<史记 、秦始皇本纪>>。(文物)1995年3期“长安超长建筑基线”。)

                      咸阳、宜阳(韩城)、新城(古城)、阳城、新郑、上眗基本为一东西直线。

                      一、 天然直线交通

                      “晋楚” “秦楚” “秦郑”古道主要有两大特征:

                      首先是方向直。如“晋楚”线的曲(沃)陕(州)段,陕(州)宜(阳)、新(城)、临(汝镇)、汝(州)段,近似于直线,而“秦郑”古道更直,基本与北纬34°23′平行,体现出“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风貌。

                      再是古道选择在山岭之间天然东西向河谷中较平坦的川区,选择了嵩山、邙山、东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险山峻岭中的天然河谷。例如:穿越宜阳韩城洛河东岸的熊耳山脉时,选择莲庄附近的洛河支流河谷东至赵堡。再顺伊水支流银河谷到平等,穿越白元东伏牛山余脉,也是选择山间自然豁口而进行。

                      这种利用自然地理的便利条件作为交通道路,是古人智慧的选择。在以马和骡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走直线捷径,沿途有河谷水源,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二、 东西商旅交通大动脉

                      古道是东南与西北交流最快捷便利的陆路交通线,沿线村镇林立,街道均呈东西向延伸。例如汝州、临汝镇、内埠、白元、平等、白杨、赵堡等村镇,东西街道长达3——5里,两旁人家大部为店铺。

                      在陇海铁路没有开通前,这条古道上白天为牲口队,晚上为骆驼队,东来西往不绝于途,夜以继日铃声响彻沿线,断断续续延续了几千年。往西运的大都是丝绸、土布、茶叶、瓷器、鞭炮、海味、香表、漆麻等。向东运的食盐、药材、皮毛等。山西运城的湖盐大都经此道运销中原及全国各地。

                       从东线黄淮商丘、新郑和东南江淮汝州两个方向而来的客商均在新城(今伊川平等一带)汇聚,然后北去洛阳或西去秦晋,成为客商们临时休整、补充给养、更换牲口、交易货物、获取各方行情的中心


                      15楼2006-08-22 19:52
                      回复
                        • 221.218.22.*
                        新城遗址(今洛阳龙门口南伊川平等),属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9000年。下图为该地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器物,距今8000-9000年的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骨针、契刻骨片。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


                        18楼2006-08-22 20:01
                        回复
                          • 221.218.22.*
                          大莘一带(今洛阳龙门口南伊川平等),发现的8000年前的石铲:


                          19楼2006-08-22 20:03
                          回复
                            • 221.218.22.*
                            图是(今洛阳龙门口南伊川平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凿、石镞、骨镞、骨茅:


                            20楼2006-08-22 20:04
                            回复
                              • 221.218.22.*
                              、《水经注、伊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莘女取而献之,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伊也,又东北过新城县南”。)是先秦时期以前的丝织发达地区。

                              下图是洛阳龙门口南伊川莘店伊尹故里的纪念商代贤相伊尹祠:


                              21楼2006-08-22 2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