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符吧 关注:473贴子:8,398

【演义】为什么我不喜欢“玉玺借兵”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百度


1楼2011-09-18 11:37回复

    弱智激起保护欲,哈哈,我觉得就是这么个感觉
    这里的吕范姬就是这样,突然就闯了进来,说要帮他。
    吕范姬虽然来得最早,不过后来是不是酱油了?


    5楼2011-09-18 12:01
    回复
      我觉得基本上每一段都可以吐槽。
      其实周瑜这个角色,虽然跟历史比罗贯中是毁了他的人品,但是作为小说人物还是很生动而且也还算合理的(我没有认真看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合理,再议)
      而孙策这一段,人物形象完全是不合理的,整个的是在瞎写。


      6楼2011-09-18 12:04
      回复
        在吕蒙吧看到的:
        三国时期,因为防御多为皮甲或鱼鳞铠,所以,箭矢多用青铜制造,也有铁制或钢制,但后者数量特别少,主要就是因为青铜制造工艺相当成熟,而且成本也低,适合大量使用。
        当时一壶箭矢有50支,一般士卒作战携带两壶,也就是一个弓箭手需要一百支箭。这样,《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十万支箭,不过是一千士卒的配置而已,对于大规模战争,真可谓杯水车薪。
        再者,东吴的五楼船最多可载3000人(?!数据看起来很奇怪)。如果3000人的数字准确,这十万支箭还不够装备一艘船的。无论如何,罗灌水虽然没有互联网八卦群,但随便找只箭掂掂重量,就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个弓兵可以背多少箭。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可见此人小白到什么地步。
        http://tieba.baidu.com/p/864260128?pn=4


        7楼2011-09-18 12:34
        回复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周瑜见了孙策,“下马便拜”。
          周瑜有必要这样么?
          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
          ————————————————————————————
          一个啥都不懂的愣头青到张昭张紘家里,居然能够“与语大悦”,谁信啊~~~
          另外,满篇的“策喜”、“策怒”,别人说一句话他就喜,再说一句话他就怒,这也太好忽悠了吧。。。
          实在觉得罗贯中水平不咋的。


          9楼2011-09-20 02:42
          回复
            这个要求有点苛刻了
            孙策那里哭一方面是烘托当时孙策孤苦无依的处境,一方面引朱治、程普等出场,为后来一干人下江东做了个交代。孙策的哭是接着之前在袁术的宴会上受了侮辱,为孙策决心离开袁术做了伏笔,这个哭是孙策人物心理转变的过渡,当然也不一定非要用哭这种方式,可能还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但是罗贯中毕竟又不是策迷,哪有可能为阿策考虑那么多呢。
            而且我觉得演义里面的阿策,比一些其他影视剧啊,同人里面的形象算好的了。至少演义里面阿策在众人反对将玉玺换兵得时候,很有干大事气魄的远识,很有主见,还有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个性。哪像现在人们笔下的愣头青,完全是智力跟肌肉成反比也就算了,有的连主见都没有。


            10楼2011-09-20 07:01
            回复
              当日筵散,策归营寨。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傲,心中郁闷,乃步月于中庭。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忽见一人自外而入,大笑曰:“伯 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策视之,乃丹阳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孙坚旧从事官也。策收泪而延之坐 曰:“策所哭者,恨不能继父之志耳。”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正商议间,一人忽入曰:“公等 所谋,吾已知之。吾手下有精壮百人,暂助伯符一马之力。”策视其人,乃袁术谋士,汝南细阳人,姓吕,名范,字子衡。策大喜,延坐共议。
              吕范曰:“只恐 袁公路不肯借兵。”策曰:“吾有亡父留下传国玉玺,以为质当。”范曰:“公路款得此久矣!以此相质,必肯发兵。”三人计议已定。次日,策入见袁术,哭拜 曰:“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策敢借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遗下玉 玺,权为质当。”术闻有玉玺,取而视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 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克日领兵便行。”策拜谢,遂引军马,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择日起兵。
              ——————————————————————————
              以上是演义原文,貌似没有“众人反对将玉玺换兵”的情节吧。。。。


              11楼2011-09-20 08:36
              回复

                但是我觉得演义里,吕范一进来说要帮他,他马上就信了,还一起商议这么重要的事,不是有一点太轻信了?至少根本没有前因后果,也没有说吕范为什么要帮他,为什么他会信吕范。


                12楼2011-09-20 08:38
                回复
                  那是啊,如果它是一般同人文,我们犯得着来吐槽么?
                  我们吐槽不就是因为它是公认优秀的文学作品么?


                  14楼2011-09-20 12:30
                  回复
                    确实有点洗脑的功效,很多人拿它当正史,还根据它学兵法。。。我以前没看过不知道,现在看了几眼,觉得它应该没这么神吧。。。


                    16楼2011-09-20 15:01
                    回复
                      去翻了毛版的《三国演义》,真的没有= =
                      是我记错了……记不清是哪篇文学评论,还是听的那段评书里面有这个情节(时间太久经常记混- -)
                      不过演义里面至少还是孙策自己提出来要用玉玺借兵的,说明演义孙策还有点想法,不是完全被动地被人抽着走,那一段也没被刻意用来衬托谁谁,虽然整体刻画一般,也不存在刻意贬低。


                      17楼2011-09-21 18:02
                      回复
                        吕范能怎么径自进到孙策的营寨里面,肯定也是认识的人,认识的人来参与讨论,还说要帮他,孙策自然会高兴了。
                        至于为什么不交代一下孙策与吕范怎么认识的,这个在文学写作手法里面叫做“省笔”,就是被省略掉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整体节奏还是比较紧凑的,吕范也不是全书中的重要角色,他跟孙策的结识跟后面的故事也没什么必然联系,所以省略掉,只介绍一下他的基本信息,让读者知道是个什么人。
                        这种手法跟画画里面讲究虚实把握差不多,故事主线就像视平线,近的实就要刻画得细腻点,远的虚就简略一点,这样就有层次感。小说里面的情节也是有主次的,所以也要有实写,有的有虚写,甚至有的省略不写,也是为了文章结构的紧密。
                        


                        18楼2011-09-21 18: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