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之流讲中国史的时候很喜欢使用一些西方史的词汇来指代各政权,诸如唐帝国、宋帝国、苻坚大帝、李世民大帝之类,这类词我们本来没有,看起来虽然摩登,实际上与这些西方名词的概念也不符合,不中不洋,方凿圆枘,乱七八糟,流毒无穷。今日无事,尝试着纯用西式名词概括一下中国历史,权当娱乐。不过虽是娱乐,至少会比柏杨上道一点,简单的说,就是装逼也要装全了,至于装全以后是神马味道,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三代君主皆称王,可曰夏王国、商王国、周王国。
周王国灭商王国,商王国一支迁朝鲜,可称朝鲜第一王国(箕子朝鲜)。
其中因周朝重人事与夏、商重神灵的行政风貌有巨大的不同,对比古埃及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的提法,夏、商可称古王国时期,周朝可称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末尾,周王国权威坠地,其封建的诸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除商王国降格的宋公国外,晋侯国、秦伯国、齐侯国、郑伯国、卫侯国、鲁侯国、陈侯国、蔡侯国、许男国等一概僭称公国,楚子国僭称王国。春秋末年,吴子国、越子国均僭称王国。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从周王国讨到封爵,可称为韩侯国、魏侯国、赵侯国、后齐侯国。战国中期,周王国天下共主的地位从形式上也不复存在,战国七雄一概僭称王国(楚国早已僭称),可称秦王国、燕王国、魏王国、赵王国、韩王国、齐王国。
在西方历史上,似乎只要没被异族征服,内部夺权并不会改变帝国名称,只是成为帝国的一个新王朝而已,如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王朝、马其顿王朝,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等。那么按西方的说法,秦一统天下,升王为帝,称中华第一帝国秦王朝,较称秦帝国更为妥当。约此时,匈奴汗国消灭东胡汗国,独霸草原。
秦王朝不久被灭,中华第一帝国境内建立起一系列复兴的古王国(齐王国、魏王国、韩王国等)和新兴王国(刘邦的汉中王国、章邯的雍王国等)。西楚王国国王项羽暂时成为诸国盟主,汉中王国国王刘邦不服,楚汉战争中各王国分别被刘邦和项羽消灭,汉中王国又消灭西楚王国,建立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
汉王朝初期,封建异姓诸侯国,计有楚王国(国王韩信)、梁王国(国王彭越)、淮南王国(国王英布)、韩王国、赵王国、长沙王国、燕王国,可称“前七王国”,此时中华第一帝国境内还有浙江一带的东瓯王国、福建一带的东越王国、岭南的南越王国、朝鲜第二王国(秦末卫满篡朝鲜,因朝鲜与华夏相隔日久,文化已有较大差别,故称为第二王国而非第一王国卫满王朝)。
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高帝刘邦,不久陆续消灭“前七王国”中的六个(长沙王国除外,楚王国国王韩信等多不得善终),另封同姓诸侯国,计有吴王国(国王刘濞)、楚王国、赵王国、济南王国、淄川王国、胶西王国、胶东王国,可称“后七王国”。
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景帝刘启时,吴王国国王刘濞率“后七王国”造反,史称“七国之乱”,被汉王朝平定,并不再设立有实权的王国。武帝刘彻先后消灭东瓯王国、东越王国、南越王国、朝鲜第二王国,帝国疆域基本完备。
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元帝刘奭时,匈奴汗国分裂为南匈奴汗国与北匈奴汗国,南匈奴汗国成为汉朝附庸国。
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成帝刘骜时,扶余部落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酋长国(仿可萨汗国、罗姆苏丹国称谓)。
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孺子皇帝刘婴时,僭主王莽篡权,成为皇帝,称新王朝,但在位日短,不称中华第一帝国新王朝,仅称新王朝僭主王莽(之后桓玄、武曌等人也如此处理)。不久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被皇室远亲刘秀重建。
中华第一帝国汉王朝和帝刘肇时,窦宪消灭北匈奴汗国。
中华第一帝国东汉王朝桓帝刘志时,檀石槐建立鲜卑同盟(比于古希腊城邦国家同盟,如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等),分鲜卑东部同盟(宇文氏源起)、鲜卑中部同盟(慕容氏源起)、鲜卑西部同盟(拓跋氏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