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运行法吧 关注:44,425贴子:296,878

大家过来看看对你们练真法有用的 (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调整呼吸(调息)
先说这个是因为李老书中强调 - 练习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从调整呼吸入手
也因为不少人对调息大作文章,用洋洋大观的文章弄糊人,也有误把调息当作"伪真学学术"的。从这种现象看出,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去研究这个最基本简单又重要的问题,也没充份了解和消化李老的研究和学说。
最简单的一句话 - 只呼不吸 就可说清楚操作方法(调整呼吸)了。实在不必为此大作文章,真要理解个中原因( 只呼不吸)只需参考李老的文章就行,既简易又有系统的学说。横加修改、以一己之见解释调整呼吸是不必要的行为,也是不尊重李老的学术!
只呼 = 呼尽肺中浊气是李老按初生时是先呼而作 (落地一声啼哭 = 呼出肺中浊气)
不吸 = 婴儿出世不懂吸,呼出肺中浊气后自然会吸气(不需人教、人为)
这就是真学称谓的自然呼吸!
这个例子,想必更能令人明白肺呼呼机理:
小孩玩具 -- 用橡皮做的小动物,中空、装有个小哨子,把玩具内的空气榨压出就能通过小哨子发出声音那种。
把玩具中的空气压出后,它会自己补充膨胀,这情形就像肺呼吸一样,用意/力呼、不用吸(空气会自动进肺)。


1楼2012-04-17 17:36回复
    下面是各位的跟贴


    2楼2012-04-17 17:36
    收起回复
      发表于 2010-7-26 20:13 | 只看该作者 真学核心的"注意呼气"
      注意呼气的意思 = 有意识的
      呼气,就是用意的呼气(人为的呼气)。
      不注意吸气 = 不用人为的吸气 (如2楼所说,放松胸肺就会自动吸气)
      上过兰州面授的(李老亲授)的功友应知这句 -- 只管呼、不管吸(=只呼不吸)
      明白了这个操作方法和原理,自可解答
      


      3楼2012-04-17 17:37
      回复
        不可能!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04-17 17:37
        回复
          发表于 2010-7-26 20:14 | 只看该作者 一步功 -呼气注意心窝部
          这个本不是问题,可是却常让人把它与注意呼气混淆了。首先,要明白注意心窝部 的目的和机理才不会把两种注意的意思混淆了。
          呼气注意心窝部 = 是呼气时轻轻地想着胃区,目的是把真气导引入胃区,真学称降心火补胃土(内丹术称火迫金行)。
          为什么只在呼气时注意心窝部(或称中丹田),《真学》书中已说明 -- 呼时浊气由鼻出,真气下降入丹田。
          吸气时不注意心窝部 = 《真学》书中也说明 -- 吸进的是空气、不是真气。
          所以,呼气注意心窝部/丹田与注意呼气是两回事,很多人都把这两回事当作一回事(包括一些深资者)。把两回事混淆了就很难练上手或出不适感,或难心平气和。
          在指导上教人吸气时什么都不想 = 讲就容易,做到却难(也有一些天性虚静或心性好者能办到)
          这种教法其实是不明功理之故!也是把两种注意混为一谈。以下是引用某位李老亲授弟子的发言:
          吸气时可继续守心窝部或下丹田;也可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比如默念第一步操作要领,或数数字等。
          这个说法是半对半错。
          吸气时可继续守心窝部 = 死守,也是违反真气运行理论的呼气注意心窝部
          接着的说法/方法却对,都是可用的除杂念(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其中数息法是真学提倡的。
          练功讲究无杂念、一念代万念,呼气时要注意心窝部,又要数息,一心二用,也是违反真气运行理论的教法!通常呼气时注意心窝部是不会有杂念的,所以不必多此一举的去数息。反之,吸气时才有杂念、才需数息除杂念。
          p/s:数息/听息是调心法,目的是为了除杂念。一旦心无杂念了就可弃用
          稍有留心者就能发现论坛上另有个相反的教法 -- 呼气时数息以除杂念。这也是错误和有矛盾的!
          


          5楼2012-04-17 17:37
          收起回复
            抢前排!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4-17 17:38
            回复
              发表于 2010-7-26 20:18 | 只看该作者 呼有意,吸无意(即顺其自然),直至练到忘掉呼吸。
              自动自发后就可以不用意。


              8楼2012-04-17 17:39
              回复
                发表于 2010-7-26 20:18 | 只看该作者 真法开始是练后天气,往上练是先天气。
                = 后天返先天、有为化无为,逐步渐进的功法。因为能直接无为返先天的人太少了,有为法比较大众化。
                什么是往上练呢:
                1) 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
                2)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在实践中体悟
                


                9楼2012-04-17 17:39
                回复
                  抢前排!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04-17 17:40
                  回复
                    抢前排!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04-17 17:40
                    回复
                      抱歉搞错了,这些都是这位前辈自己发出来,没人跟贴,看到深受启发,我知道第三步进步慢的原因了,呵呵,高兴啊


                      12楼2012-04-17 17:41
                      回复
                        7# 发表于 2010-7-26 20:20 | 只看该作者 问:为什么总是静不下来呢?
                        答:注意三调:调身、调息和调心到一个程度就能静心,三调到位就能掌握好松静自然,不靠意求,而是练后自然出现的。
                        用意耗神哪能入静?
                        单要静心就得少用意念,一心二用是大忌。
                        调息至自动自发就可忘掉呼吸,专心轻守丹田。
                        


                        13楼2012-04-17 17:42
                        收起回复
                          下面是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看到的,也是一位前辈的经验,大家要学习学习!对你们有特大好处,看到这些我也 深受启发啊


                          14楼2012-04-17 17:44
                          回复
                            由于每个人的条件包括禀赋,体质,心理状态乃至知识背景等等在内的因素各不相同,练功的进度和体会也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纷繁复杂,形形色色,因人而异。即使就同一个人来讲,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练功的体验可能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并不认为我个人的练功体会就能代表所有的人。但是,真气运行法练至打通小周天以后,是否每个人一坐下都能条件反射一样地迅速进入胎息的生理状态乃至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是否一时进入这种境界而此后都能长期稳定的保持?我相信能达到的肯定有,大部分人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习练者必然要遇到一个“入手”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教训,练通小周天之后仍然要遵从李老所教诲的“从调整呼吸入手”。通过调整呼吸注意呼气来推动真气运行。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它就不是真气运行法! 2,调整呼吸和松静自然的相互关系在兰州学习之前,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气功理论的书籍,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气功锻炼的内容不外乎呼吸,意识和形体三个方面,而其要诀则离不开松,静,自然三点。通督之后,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个人比较偏爱放松,认为放松才是入静的开始,所以没有处理好身心放松和调整呼吸这两者的关系,一度认为身心放松和调整呼吸是平行并列的,二者都可以作为真气运行法的入手功夫。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如果现在让我来归结一下调整呼吸和松静自然的关系,我把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呼吸是要操作的内容,松静自然是要我们如何去操作,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要“身心放松地,安静地,自然地去调整呼吸”。调整呼吸是内容,松静自然是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前面所犯的错误,就是将两者本末倒置了。另外一方面,一旦明确了要去调整呼吸,松静自然就成为能否做好调整呼吸的关键问题。越是身心放松,排除杂念,顺其自然地调整呼吸,就越能够达到推动真气运行的目的。反过来,越是调整了呼吸,在注意呼气的基础上使呼吸变得匀,细,长,身心就越能够得到放松,思想就越没有杂念,练功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就变得更加自然,舒适。 3,怎样做好调整呼吸基于前面的认识,加上我个人的一点粗浅体验,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调整呼吸又有一个前提就是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舒适,就是当呼则呼,当吸则吸,不可有丝毫的勉强和用强,所谓松静自然中的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呼吸运动是人本能的机械运动,本来就不需要人的意识去控制。人为的干预,强呼硬吸,就违背了松静自然中自然的要求,调整呼吸也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自然呼吸,首要的就是身心都要放松,心理放松,肌肉不紧张,不造作,不拿劲,才有可能为自然呼吸创造条件。但是放松也有个度的问题,绝对不可一味地追求放松,否则就进入了我前面所提到的误区。实际上,深度放松是在与调整呼吸的相互作用当中来完成的,是通过放松——调整呼吸——再放松——再调整——...的过程来实现的。
                            其次,调整呼吸就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加上意念(意守),就是常说的注意呼气。注意呼气不是干预呼气,而是在自然呼气的同时注意丹田。久而久之,呼气的时间就变得较长,吸气就变得较短,这同样是自然形成的(还不敢大胆的说成,就是要干预呼气使之形成真学需要的“主动呼吸法”)。那么意守应该多轻多重?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松静自然原则的应用问题:意念太轻,不能排除杂念(静)时,就要加重意念;意念太重,引起肌体和心理紧张(松),影响自然呼吸(自然)时,就要用较轻的意念。一句话,所加的意念既能够使人排除杂念,又不致引起紧张和不自然,意守的轻重就是适度的。我个人的体会,实践中更多的是需要根据当时练功的感觉和练功的进展来调节意守的程度:练功伊始,意守通常重一些,随着状态的进入,就应该似守非守,乃至消除,也就是恬淡虚无的境界。昨天练功气感不足,意念就要重一些:今天一坐下就能很快进入状态,那意守的程度就要轻一些。如此等等。总之,要在意守和保持松静自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习练真气运行法,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总结和学习,循序渐进而为之。《真气运行学》是李老毕生智慧的结晶。只有在不懈地练功和《真气运行学》之间来回穿梭,才能把书上不动的文字变成李老殷切的教导。也只有穷尽毕生的努力,才能悟到李老渊博学识之一二。
                            


                            16楼2012-04-17 1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