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吧吧 关注:5,316贴子:22,080

谈谈【何为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各修道类贴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
现就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与朋友们分享一下道的见地。


IP属地:上海1楼2012-10-22 15:52回复
    从概念上来说,【道】指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相、本来面目。
    对道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可以用【性】【相】【用】来把握。
    首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水的物理三态变化】来说明性相用。


    IP属地:上海2楼2012-10-22 15:59
    收起回复
      水有物理三态,即固态(冰)、液态(液态水)、气态(水蒸气),这三个状态称为水的三个相状,而无论处在什么状态,它的本质始终是水,称为水的体性。
      这三个相状必须依这个体性才能变化,而这个体性也必须依这三个相状才能显现,因此水体在显现任何一个相状的时候,体性与相状是不可分割而言的,称之为性相不二。


      IP属地:上海3楼2012-10-22 16:05
      收起回复
        由于这三个相状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因此称之为形而下,又称之为【有】;而它们的体性是我们看不见的,因此称之为形而上,又称之为【无】或【空】。
        这三个相状的转化是依据冷却或加热的条件而进行的,这些条件称之为缘起,同时这个转化是依据那个形而上的空性而进行的,称之为性空,两者同时描述即是缘起性空。


        IP属地:上海4楼2012-10-22 16:09
        收起回复
          三态的相状可道、可名,称之为冰、液态水、水蒸汽,尽管任何一个相状都是水的模样,但是因为它们都会转化、有生有灭,所以不能称之为恒态。比如处于固态时,可以名之为冰,于此当下,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但冰不是水的恒态。
          ——由此可理解【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


          IP属地:上海5楼2012-10-22 16:17
          收起回复
            尽管三态有生有灭,但是水的体性始终不变,始终会落在三态中的某一个状态上。
            ——由此可理解《道德经》【死而不亡曰寿】和《金刚经》【于法不说断灭相】。


            IP属地:上海6楼2012-10-22 16:23
            收起回复
              三态可以通过加热或冷却来进行相互的转化,这就称之为水的用。
              如果借用《华严经》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来描述水的实相,
              那就是【唯水所现,唯加热或冷却所变】。
              需要说明的是,佛经所说的【心】,即是【道】,即是整个法界。


              IP属地:上海7楼2012-10-22 16:32
              收起回复
                上面通过【水的物理三态变化】初步说明了【性】【相】【用】三位一体的道理。
                既然说到三位一体,顺便提一句,耶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的就是性相用。
                接着我们把这个道理放大到【道】。


                IP属地:上海8楼2012-10-22 16:39
                回复
                  比起【水】物理三态的简单,【道】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东,涵容一切我们所定义的事物,因此【道】的【性】没法说,说一个什么,就已经落在相上了,而相是有生灭的,是无常的。
                  ——由此可理解【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
                  ——亦由此可知,但凡将【道】物化(如基本粒子、玻色子、弦、暗物质、暗能量等)的描述都已落在了相上,没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由此可理解《道德经》描述【道】的【性】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亦由此理解《道德经》对万物的体性是【强名之曰大,字之曰道】。勉强命名为大道的,不可据此以为实有。


                  IP属地:上海9楼2012-10-22 17:27
                  回复
                    之所以我们可以把【水】物理三态的性相用描述出来,是因为有我们【人】这个观察者独立于【水】之外;而在【道】的层面,宇宙万相都是道的显现,我们人也只是【道】所呈现的相,既然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东,是【寂兮】【寥兮】的整个全体,那就不存在任何一个独立于整体的观察者来描述它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12-10-22 17:40
                    回复
                      尽管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形而下的相,但是我们的先人通过如实观照的修行,最终把握了整个宇宙人生的实相,从而自在于天地间。
                      【恒无欲以观体性之妙】与【恒有欲以观相状之徼】是如实观察大道的两个角度,【此两者】即指这两个【观】,这两个角度放在一起观察,就称之为【玄】,或称之为【玄观】【恒观】【中观】【不二之观】。玄字的甲骨文形象是两根线纠缠在一起,两线表示异名,纠缠在一起表示同出。正如我们观察水的物理三态,体性和相状不能分开讲一样。


                      IP属地:上海11楼2012-10-22 18:07
                      回复
                        与【水】物理三态的相互转化不同,宇宙万相的变化是刹那生灭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或者说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相与相的转换称为【徼】,徼就是循的意思,也就是生生不已的意思;在一个相切换到下一个相的间隙(这只是理论上的)称为【妙】,妙就是女少,用以比喻将变未变的意思。
                        ——旁通《易经系辞》【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退藏于密即是恒无欲以观其妙;弥六合即是恒有欲以观其徼。
                        ——就像放电影,宇宙万相以刹那一帧的速度呈现,按佛经的说法是【一时顿现】,而我们的心念则过于粗糙,根本感觉不到,只有觉者在极度静定的状态中才能了知。


                        IP属地:上海12楼2012-10-22 18:31
                        回复
                          草拟妈隔壁明明是复制的,幸好老子看过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10-22 19:21
                          收起回复
                            上面说了【性】和【相】,下面再说【用】。
                            【用】的原动力是【谷神不死】,【谷】可双解为【谷】和【欲】: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就能够做到虚而无欲,无欲就能够观察空性之妙;【谷】是【欲】的本字,有动且不息的精神就能够做到动而有欲,有欲就能够观察有相之徼。
                            正因为【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即【玄】——的原始动力【谷神不死】,所以这种【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精神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玄】的母亲——【玄牝】。而这个【谷神不死】,是道的本来样子,是道的自足自洽,称为自然。
                            【然】有两种涵义:一是【……的样子】,【自然】表示道本来的样子;二是【燃】的本字,【自然】表示道如炬自燃,性相用三位一体,自洽自足,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旁通《坛经》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道性清净无染,不落尘相。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道相虽有生灭,其性无改。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道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尽。


                            IP属地:上海14楼2012-10-22 19:21
                            收起回复
                              以上所说的都是关于【道】的【理】,明白了这些,只能算是【闻道】,还必须切实地修行,即是【证道】,直至最终【成道】【契道】。
                              今天就说到这里,有机会再说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IP属地:上海15楼2012-10-22 19: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