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从表面上看,你总是乐呵呵的,但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当时你拿了世乒赛冠军,却还是没有报上奥运会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丁宁:其实在报名之前,我自己心里也有感觉不会报上,因为私下里算的排名不在前两位,所以当没有报上名的时候,我思想上也有准备。但毕竟自己刚拿完世界单打冠军,还是很希望能够报上的。第一次报名结束后,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是能够从各方面去理解这件事,不能想得太偏激,毕竟不管这件事我自己怎么想,它已经发生了,我再难过——因为这个联赛不打了,或者随便输一两场球,或者是哭——干这些都没有用。报名已经结束了,我还得继续我的比赛。
《乒乓世界》:没有用,但是这些假设,比如说哭,你做了吗?
丁宁:没做。毕竟我也经历了很多事,已经成熟长大了。我知道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顺着自己的意思,打球也一样,在困难中学会控制自己,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才有可能逆转困难,这些都是磨练自己的过程。没报名的时候肯定还是有期望,真的报了名,知道了结果,说不难过肯定是假的。虽然难过,但是对我来讲只有做得更好才可能有机会。那时候不可能放弃,去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那样反倒有点傻。
《乒乓世界》:当时看世界排名很快你就上升到第一名了,跟家人或者在自己内心深处有过抱怨吗?
丁宁:我觉得挺可惜的。因为去年年初只打了三站公开赛,打得不是很多,德国等几站比赛也没有去,第一站斯洛文尼亚的比赛我也没打。奥运会第一次报名时我和郭焱姐就差4分,而赢一场球就能拿6分,所以我也想过如果年初多参加一项比赛,不一定要打得非常好,哪怕再多打一站,没准结果就不一样。但是后来一想这种想法挺好笑,可能我前面的比赛都打了,但是后来世锦赛没拿冠军,一样没用,还是在于踏踏实实去做。自己确实也想过一些假设,但这些都是后话。
《乒乓世界》:你妈妈有一次跟我说你让她特别震惊,你跟她说你就是想代表中国拿奥运冠军。你是什么时候和你妈妈说的?
丁宁:当上主力之后。随着成绩的提高,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尤其我去年真的改变了很多。因为莫斯科世乒赛的失利,当时很自责,第一场在那么好的形势下没赢。之后我经历了联赛这一两年的历练。我不是说拿完鹿特丹世乒赛单打冠军了,一下就想要代表中国队拿奥运会冠军,而是从以前开始,慢慢一点一点的积累出了这种想法。就像一开始在心里有个小芽,随着自己对乒乓球理解的变化和与教练的沟通,慢慢地开花结果,也慢慢觉得自己就很希望有机会为中国乒乓球队去赢得奥运金牌。
《乒乓世界》:这中途是不是也看到教练对你一点点信任,随着这一点点的积累,这个目标也更明确了?
丁宁:对。慢慢的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努力。我付出这么多努力,就是希望能得到大家对我的肯定、信任,希望重新能够认可自己。当时因为施导用了我和刘诗雯两个年轻的选手去打世乒赛团体,压力非常大,莫斯科失利以后,包括施导和黄领都在帮我,想办法让我走出来,让我记住失败的教训,甚至从中提取一些东西让我进步。当时任指导也是一样,虽然现在他到二队了,但是他陪我走过2010年最困难的时期。还有不管我状态好坏,我妈始终相信我。所以一方面我是想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不想辜负大家一直对我的培养和期待。因为有很多人都在我身后一起努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到了2011年,随着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家对我的期望更高,又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我有竞争的机会,我会更加珍惜,既然从失败中重新站了起来,就必然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能够一直努力。
《乒乓世界》:有没有想过,你年纪很小,也许到了下一届奥运会,在羽翼更丰满的时候去参加,结果会更好?
丁宁:每个人都会想过,如果没能参加奥运会怎么办。很多人会觉得丁宁参加不了这届奥运会,那下一届还有机会,到了下一届年龄很合适,更成熟。但是我觉得不是,这个问题非常严峻。我的目标有多坚定,我才会为它付出多少。如果用模棱两可的心态去面对奥运会的竞争,成功的机会就不会高。就像我听过的一个故事,人分三种:勇者、智者和不要命的。想当勇者,就只需要勇气而已;想当智者,就得勇气与智慧并存;要想比别人都高一点,想参加奥运会,甚至是拿奥运会冠军,就得当不要命的。要想当不要命的,它的要求就比别人高。如果没有这个要求,怎么能逼迫自己去承受这个压力和痛苦,因为这个过程必然很艰难。大家都明白,像地下全是刺、全是刀,一步踏进去,拔出来,再踏进去,全是血淋淋的感觉。 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必然走不下去,这个困难一旦和你的目标不匹配了,必然会觉得不值得。但如果我觉得为了我的目标克服这个困难很值得,我就会付出。就像马哥(马琳)说过的,甚至付出生命。因为它值得我付出生命,值得我顶住来自于自己和外界的压力。很多人会问我,是不是想能参加最好,不能参加也没关系。我不是。
丁宁:其实在报名之前,我自己心里也有感觉不会报上,因为私下里算的排名不在前两位,所以当没有报上名的时候,我思想上也有准备。但毕竟自己刚拿完世界单打冠军,还是很希望能够报上的。第一次报名结束后,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是能够从各方面去理解这件事,不能想得太偏激,毕竟不管这件事我自己怎么想,它已经发生了,我再难过——因为这个联赛不打了,或者随便输一两场球,或者是哭——干这些都没有用。报名已经结束了,我还得继续我的比赛。
《乒乓世界》:没有用,但是这些假设,比如说哭,你做了吗?
丁宁:没做。毕竟我也经历了很多事,已经成熟长大了。我知道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顺着自己的意思,打球也一样,在困难中学会控制自己,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才有可能逆转困难,这些都是磨练自己的过程。没报名的时候肯定还是有期望,真的报了名,知道了结果,说不难过肯定是假的。虽然难过,但是对我来讲只有做得更好才可能有机会。那时候不可能放弃,去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那样反倒有点傻。
《乒乓世界》:当时看世界排名很快你就上升到第一名了,跟家人或者在自己内心深处有过抱怨吗?
丁宁:我觉得挺可惜的。因为去年年初只打了三站公开赛,打得不是很多,德国等几站比赛也没有去,第一站斯洛文尼亚的比赛我也没打。奥运会第一次报名时我和郭焱姐就差4分,而赢一场球就能拿6分,所以我也想过如果年初多参加一项比赛,不一定要打得非常好,哪怕再多打一站,没准结果就不一样。但是后来一想这种想法挺好笑,可能我前面的比赛都打了,但是后来世锦赛没拿冠军,一样没用,还是在于踏踏实实去做。自己确实也想过一些假设,但这些都是后话。
《乒乓世界》:你妈妈有一次跟我说你让她特别震惊,你跟她说你就是想代表中国拿奥运冠军。你是什么时候和你妈妈说的?
丁宁:当上主力之后。随着成绩的提高,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尤其我去年真的改变了很多。因为莫斯科世乒赛的失利,当时很自责,第一场在那么好的形势下没赢。之后我经历了联赛这一两年的历练。我不是说拿完鹿特丹世乒赛单打冠军了,一下就想要代表中国队拿奥运会冠军,而是从以前开始,慢慢一点一点的积累出了这种想法。就像一开始在心里有个小芽,随着自己对乒乓球理解的变化和与教练的沟通,慢慢地开花结果,也慢慢觉得自己就很希望有机会为中国乒乓球队去赢得奥运金牌。
《乒乓世界》:这中途是不是也看到教练对你一点点信任,随着这一点点的积累,这个目标也更明确了?
丁宁:对。慢慢的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努力。我付出这么多努力,就是希望能得到大家对我的肯定、信任,希望重新能够认可自己。当时因为施导用了我和刘诗雯两个年轻的选手去打世乒赛团体,压力非常大,莫斯科失利以后,包括施导和黄领都在帮我,想办法让我走出来,让我记住失败的教训,甚至从中提取一些东西让我进步。当时任指导也是一样,虽然现在他到二队了,但是他陪我走过2010年最困难的时期。还有不管我状态好坏,我妈始终相信我。所以一方面我是想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不想辜负大家一直对我的培养和期待。因为有很多人都在我身后一起努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到了2011年,随着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家对我的期望更高,又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我有竞争的机会,我会更加珍惜,既然从失败中重新站了起来,就必然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能够一直努力。
《乒乓世界》:有没有想过,你年纪很小,也许到了下一届奥运会,在羽翼更丰满的时候去参加,结果会更好?
丁宁:每个人都会想过,如果没能参加奥运会怎么办。很多人会觉得丁宁参加不了这届奥运会,那下一届还有机会,到了下一届年龄很合适,更成熟。但是我觉得不是,这个问题非常严峻。我的目标有多坚定,我才会为它付出多少。如果用模棱两可的心态去面对奥运会的竞争,成功的机会就不会高。就像我听过的一个故事,人分三种:勇者、智者和不要命的。想当勇者,就只需要勇气而已;想当智者,就得勇气与智慧并存;要想比别人都高一点,想参加奥运会,甚至是拿奥运会冠军,就得当不要命的。要想当不要命的,它的要求就比别人高。如果没有这个要求,怎么能逼迫自己去承受这个压力和痛苦,因为这个过程必然很艰难。大家都明白,像地下全是刺、全是刀,一步踏进去,拔出来,再踏进去,全是血淋淋的感觉。 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必然走不下去,这个困难一旦和你的目标不匹配了,必然会觉得不值得。但如果我觉得为了我的目标克服这个困难很值得,我就会付出。就像马哥(马琳)说过的,甚至付出生命。因为它值得我付出生命,值得我顶住来自于自己和外界的压力。很多人会问我,是不是想能参加最好,不能参加也没关系。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