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
性别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P12)。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的方面。儿童是怎样获得性别角色的?儿童又是如何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呢?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大一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测量指标和测量量表内涵的不同界定;(2)测量中的性别偏见。这里主要指测题的项目是否对两性一视同仁(张荣华,1990)[2];(3)样本大小、取样范围对性别研究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虽然备受关注,却又难以真正登上科学的殿堂。因此有必要明确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理论机制
性别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P12)。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的方面。儿童是怎样获得性别角色的?儿童又是如何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呢?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大一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测量指标和测量量表内涵的不同界定;(2)测量中的性别偏见。这里主要指测题的项目是否对两性一视同仁(张荣华,1990)[2];(3)样本大小、取样范围对性别研究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虽然备受关注,却又难以真正登上科学的殿堂。因此有必要明确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理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