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卡卡吧 关注:110贴子:2,263
  • 4回复贴,共1

【上官卡卡】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
 性别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P12)。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的方面。儿童是怎样获得性别角色的?儿童又是如何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呢?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大一致。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测量指标和测量量表内涵的不同界定;(2)测量中的性别偏见。这里主要指测题的项目是否对两性一视同仁(张荣华,1990)[2];(3)样本大小、取样范围对性别研究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虽然备受关注,却又难以真正登上科学的殿堂。因此有必要明确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理论机制


1楼2013-01-06 01:49回复
    一、性别角色认同概念的界定Huston(1983)指出,概念上的混乱是导致以往性别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3](P416)。因此明确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是搭建性别角色认同研究平台的关键。1.以性生理为依据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定义。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Schaffer(1996)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的标定[3](P427)。蔺桂端等人也指出,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确认[4](P257)。这一类的概念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体对生理性别的一种心理自认。2.以社会性别为依据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定义。Sherif(1982)《性别认同研究中必需的概念》一文的发表为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界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把性别作为社会范畴来考虑。海登(1987)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意指个人认同他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5](P131)。林崇德(2002)认为,


    2楼2013-01-06 01:50
    回复
      2025-08-21 12:0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性别角色认同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男性气质,masculinity)和女子气(女性气质,femininity)[6](P397)。这一类的概念强调的是在生理性别基础上个体对社会文化所期待的适合个人性别群体的理想行为模式的认可程度。通过研究发现,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影响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但大多数心理学家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因而,在性别研究中性别角色认同主要指的是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


      3楼2013-01-06 01:52
      回复
        二、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理论基础的选择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结论一致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其中主要的理论流派包括如下。
        1.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为男女两性的性别认同设立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男性生殖器的优越和重要性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男性因恐惧被阉割而放弃恋母之情与父亲认同,并将社会的准则融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而女性则因为没有**而自卑,把希望寄托于父亲身上。当其愿望最终不能实现时又转而认同母亲。认同是孩子健康适应同性父母的特质的开始,通过认同过程孩子表现出性别定型。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认同”(identifi2cation)的概念解释了性别角色定型的现象。他们认为,认同是一种特殊的模仿,指儿童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和直接的奖励,就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视为被模仿者,同时复制他或她的完整的行为模式。根据这个理论,当儿童观察和模仿所认同的同性家长时,性别定型行为就开始出现了。
        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儿童的性别概念而非行为。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孩子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孩子从他们的所见所闻中形成了性别刻板概念。当他们获得了性别一致性时,他们的性别的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表现出与性别概念相一致的行为.
        4.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是对性别发展和差异的解释理论。其假设是儿童和成人都有关于性别的图式,这些图式直接影响行为和思维。贝姆(SandraLipsitzBem,1981)指出,性别图式是信息的重要组织者[7]。性别图式使个体搜索与图式一致的信息,而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或转化。性别图式形成后,儿童就被期望按照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5.社会结构假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受到家庭结构和家长性别的影响。Johnson认为,在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父亲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重要[8]。她指出,男孩儿和女孩儿在婴儿时都体验到来自母亲的母性角色,形成了对母性角色的最初认同。而父亲角色包括给予儿童有关外面世界的规范和期待。上述理论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其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由社会提供观察学习的榜样(如父母、其他成人与儿童等)和直接指导(如强化与惩罚)这两种途径来完成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4楼2013-01-06 01:54
        回复
          五、小结
          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是心理学界关注较多的领域之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使我们了解了人是怎样获得性别角色,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的,为改变我们的传统的、不合理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虽然性别角色认同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当代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前景还是十分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荣华.西方性差异研究的若干特点和问题[J].心理科学通讯,1990(3):49253.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蔺桂端等.性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5]珍妮特・希伯莱・海登.妇女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Be***.Genderschematheory:Acognitiveaccountofsextyping[J].PsychologicalReview,1981(88):3542364.
          [8]JohnsonMM.Sexrolerearinginthenuclearfamily[J].Childde2velopment,1963(34):3542364.
          [9]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1652167.
          [10]杨雄.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45251.
          [11]JanD.Sinnott,Baltimore,Md.SexRoleandAging:TheoryandResearchfromaSystemsPerspective[M].NewYork:Karger,1986.
          [1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3]时蓉华.两性世界———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剖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4]珍尼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妇女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5]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16]JanisEJacobs.Theimpactofmather’sgender2rolestereotypicbe2liefsonother’sandchilden’sabilityperceptions[J].Journalofpersn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3(6):5122519.[17]李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J].心理学动态


          7楼2013-01-06 0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