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律吧 关注:487贴子:4,129

【诗词文苑】东坡词选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一些我喜欢的东坡词吧,有的有评注,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
太多了,慢慢更新好了。。。


1楼2013-07-24 09:45回复
    苏轼朝代: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7—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佑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


    2楼2013-07-24 09:46
    回复
      【浪淘沙】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南歌子 八月十八日观潮】
        押麻韵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竹枝词】
        押先韵
      题注:他集互见诗
      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鲊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闻杜鹃。


      3楼2013-07-24 09:48
      回复
        【一丛花 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评注: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三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 今年春浅 ”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 ”,春天只在“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 ”。这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 ,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
        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 ,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 ,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 ,“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景象虽不阔大 ,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 ,故以实笔描画 ,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芳计 ”,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这首词在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作者的个性 、襟怀和心绪,堪称随境兴怀 、因题而著、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的佳作。


        4楼2013-07-24 09:50
        回复
          【行香子 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①。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东汉初年的严子陵,帮助刘秀打下天下之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后人多言其“钓名”。
          本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结合的十分完美。语言清丽浅显,意境广渺深邃。全诗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具有东坡一贯的“人生如梦”思想。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一个清晨乘轻舟经过浙江境内著名风景区——富春江上的七里濑以后写下的。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片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 、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接下来三句从不同角度写溪:舟过水浅处,水流湍急,舟行如飞;霜浸溪水,溪水更显清冽,似乎触手可摸;明月朗照,影落溪底,江水明澈。以上三句,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半阕开头两句转换写山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算当年,虚老严陵”,这是用典:富春江是东汉严光隐居的地方。严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皇帝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而不见。刘秀打听到他后,三次征召,才把他请到京城,授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受,仍回到富春江钓鱼。对于严光的隐居,不少人称赞,但亦有人认为是沽名钓誉。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唯有青山依旧,朝夕百态,在人心目 。下半阕以山起 ,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 ,“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 ,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慰安。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5楼2013-07-24 09:52
          回复
            【祝英台近】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敧枕听鸣橹。
            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
            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瑞鹧鸪】
              押虞韵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瑞鹧鸪 观潮】
              押支韵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蹋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敧。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临江仙 风水洞作】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
            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6楼2013-07-24 09:54
            回复
              【行香子 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在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是此词的主要特点。
              上片前四句追忆熙宁六年作者与友人陈襄(字述古)江村寻春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其时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倾魄。“故人不见”一句,从追忆转到现实,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他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以下三句表明,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风景胜地——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过片四句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这里用了个《青箱杂记》中的轶事:“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 :‘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作者借用这一典故,寥寥数语便把昔日自己与友人寻常行乐光景都活现出来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又转到眼前。此句以诘问句的形式出现,文思极为精巧。词的结尾,作者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 。“湖中月,江边柳 ,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 ,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 ,“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可谓意味深长。
              这首词,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现得极为恰切、自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8楼2013-07-24 09:56
              回复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 )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在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 ,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在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10楼2013-07-24 09:58
                回复
                  【蝶恋花 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卜算子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押皓韵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江神子】( 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求新词,为作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
                    押删韵
                  玉人家在凤凰山。水云间。掩门闲。门外行人,立马看弓弯,十里春风谁指似,斜日映,绣帘斑。
                  多情好事与君还。闵新鳏。拭余潸。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陌上花开春尽也,闻旧曲,破朱颜。


                  11楼2013-07-24 10:00
                  回复
                    【江神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芙蕖,荷花。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 》,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 ”,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 ,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 ,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 ,“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 ,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 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 。“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13楼2013-07-24 10:02
                    回复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 》,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 ”,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 ”。在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如今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诗,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 ,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 。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 ,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15楼2013-07-24 10:03
                      回复
                        【诉衷情 送述古迓元素】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浙江西。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
                        【菩萨蛮 杭妓往苏。迓新守杨元素。寄苏守王规甫】
                        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
                        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
                        【减字木兰花】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菩萨蛮 西湖席上代诸妓送陈述古】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
                        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


                        16楼2013-07-24 10:05
                        回复
                          【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 ),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 ,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 ,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18楼2013-07-24 10:07
                          回复
                            【菩萨蛮 西湖送述古】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清平乐 送述古赴南都】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南歌子】
                              押麻韵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南歌子】
                              押支韵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19楼2013-07-24 10:08
                            回复
                              【泛金船 流杯亭和杨元素】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相识。杯行到手休辞却。似轩冕相逼。
                              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
                              此去翱翔,遍上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南乡子 时移守密州】
                                押阳韵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堕泪羊公却姓杨。
                              【南乡子 和杨元素】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睡听晚衙无个事,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气,何如。
                              占得人间一味愚。


                              20楼2013-07-24 1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