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花开,四月花繁,可是,五月下旬,枣花才羞羞腼腼的睁开眼睛,一朵一朵的从花序中次递欢颜,像撑开的伞。小小的花瓣攒足力气,聚在浅黄绿色花蕊周围,引着蜂蝶如在星星上跳舞。我欢快的行走在不同树龄的枣林中,如追逐可心的人儿。老树的枣花,花香馥郁沉厚,壮树则清细嫩甜,原来枣花的香甜也是不一样的。
枣树坐果需要的温度为日平均不低于20度,若气候均温低了会影响收获,所以枣花开的晚。盛花期也正是开甲的日子。一天,我又走进一片古枣树丛,闻着枣花盛开之后的余香,看到有些枣吊上已长出零星的枣。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说,长捻捻转了。这个形容很正确,脆绿的小枣娃像个朝上安置的陀螺。
忽然注意到树主干上新开的环剥,触目惊心。伤口大多开在旧痂附近,一层层的树皮,被古老的工具剥掉,露出白色木质层。这个园艺不知起于何时,整齐的伤口,新鲜而清楚,象刚切开的千层饼。前几天剥过的树身已流出黄泪。我擦拭了下,不像松树会凝出胶,就是古树泪。这些树活了五百多年,依然逃不过每年夏季的环剥。
为了让枣树结出更多的果实,开甲是重要的管护工作,可是开甲后,营养运输受阻,而开花坐果又消耗大量营养,叶片需要加速光和作用,这样,会导致一些弱树,腹伤严重的树,因缺少足够养份的提供而提前落叶,甚至死掉。
有一株树不用担心开甲的命运了,人们对树龄的期望超过了对果实的牟利。我国有关规定,树龄超过五百年,就是一级古树。这是株一千五百年的枣树,要号称中华枣王了。初见它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寻古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听到周尹村有一株千年古树,与同学赶了过去。适逢枣红季节,一位老婆婆在看枣树,她告诉说,这枣是贡品,过几天摘了,省大员拿去做礼物,送给国大员。
望着巨伞一样的树冠上结满玛瑙似的密麻麻果实,我不吃上几粒怎么甘心。于是让同学去与老婆婆说话,尽量挡着她的视线,我偷摘了几粒。留出给同学的,自己的先尝了。枣质细腻异常,甜脆可口,越品越谗。能尝到千年古树的果实,满意而归。
这棵树上的枣比本地常见品种长一些,放在桌子上无法站立,俗称躺枣,学名长虹枣。现在命名它为“唐枣”,猜不透是先有了命名,还是先附会了若干唐朝故事,随了谐音。攀龙附贵的传说一般是为了增加说服力,炫耀与众不同。去秋,我在附近遇到一位村民,他说,他家的枣树与这棵相隔数十米,一样的品种,每斤1.8元卖给了收鲜枣的。这个价位是普通蔬菜价,与贡品挂不上勾。
见过一幅画于79年的彩画,是画的这棵树,遒根突兀,树冠伸展,树下老人闲坐,孩童戏耍。93年秋天的一阵龙卷风,把树冠卷到十多米远的河中。我找了之前的资料图片对照,发现是千年来第一次被刮断树冠。不知是太老了,还是秋季营养被枣子吸去太多,失去了韧性,更或许是天妒灵物。
如今的老树,三米多的树围,只有西北方向十多公分宽的树皮,还是浅灰的存活颜色。我在敞开的肚腹边,看到一些黑黑的火痕,不似雷击,问一位过路的村民,“为什么树会朽成这样?”他说,“树冠刮断后,几个孩子冬天在树洞内生火,烤死了。”没有树冠的枣树,根蘖丛生,与老树缠绕,似恋恋相护。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根生的树早已高过母树,只是没有嫁接管理过,结的枣品不佳。
老树的传说非常多,从隋末起义到明初护苍生,从拴马有功到抗敌击倭。有老者指点着西南方向一根干死的树枝告诉我,“这上面有罗成拴马的勒痕。”我细看树股,裂缝纵横,腐洞深凹,树皮剥落处露着已灰暗的木质,哪有勒痕可辨了。枣树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二十多公分粗的树木也需百年时间,临时拴马几个小时,会不会勒出痕迹?虽然讲不通许多道理,我仍然非常喜欢这些传说。传说是心愿与神化的结合,是一种对树的深深喜爱,一种精神的渗透与依恋。有一天,树老得载不动风雨了,传说就是它不老的历史。
多少朝代的黎民,在树下敬献过瓜果桃李,叩拜的虔诚中,信奉的是树神,是圣灵,是庇佑,并不是哪一朝的帝王。去掉传说,它只是一棵老去的树,腐朽的根系,已不能维持与大地的相连。老的一场大风就可收去它的头颅,敞开的树腹,也可容下嬉戏的孩童。那不足十分之一的存活树皮,供养着仅有的残枝。暗沉腐残的躯干,也削弱了树的威严。老枣树,无论你变得如何衰老,你仍然是老百姓的树神。
一位看护树木的老人,每年春天,把细选的羊粪深埋在树下,厚达半米。他今年71岁,要在他80岁时,让树恢复20年前的样子。到那时该说三十年前了吧。可是,二十年,三十年,在一千五百年的长河中,多么短暂。世人爱树敬神,没有人类的持续维护管理,枣树很难长期存活在田园中,更不可能结出果实。结果枝每隔十多年就需要修剪培育新枝。
老枣树,我想铺了干草,与你相伴聊一聊。不聊瓦岗寨,不聊靖难之役,那不是你的故事。聊一聊一千五百年中,你忍受了多少劫难,见证了多少次雷击与电闪。看过了多少水灾,多少干旱。你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如何突破了细胞分裂代数的极限?数着你的年轮,数不清多少虫蛇爬行的痕迹。你如何告诉我这些谜?千年静守在顽强的顶端。那每年伸出的枝芽,是对岁月的敬畏,那每年结出的果实,是生命朴实的繁衍。
你是我的老朋友,每隔一些日子,就想看看你,设想着千年前的春天,你是多么强健伟岸。如今,冠被折,臂被断,根部糟的无法循环,靠着水泥筑的假肢维持传说的尊严。我不想把你描述成长青树,也不想臆测你的轮回与转换。丢掉了熟悉的过往,可以更好的期待陌生的未来。你的扭曲盘结是为了蓄势待发,你的气骨峥峥,让岁月印证生命的奇观。
一棵树苍老成了石般的结构,在石层样的年轮里,依旧一年一发芽,用残缺的躯体顽强的托举着新枝。我透过火痕看你,我透过风雨看你,我雪中步行数里,也要看你。我的抚摸不能给你温暖,我的注视不能让你知道微笑,我的站立,却是最虔诚的陪伴。
来到山东这片枣乡,就喜欢上了枣树,每每看到它独特的树型,心就在呼喊,“枣树,枣树。”它们没有柳的婀娜与柔顺,没有榕树的高大与张狂,没有桂树的明艳,也没有梧桐的挺拔。沧桑的枝干,弯曲着伸向可能吸到阳光的方向,每一年的成长,增加更多的皴裂,每一次的收获,增加了根系的蔓延。它们抗住了严寒,抗住了干旱,或已中空,或皮骨分离,或断臂,断首,断根系,一些巨大的树结,也被雨水腐蚀的开裂破损。然而枣树适应环境能力极强,当年移植当年就能挂果。有时看着它们特有的短而密的树枝,我在思考,是不是为了结满果实才组成如此强硬的枝干。
枣树结个果非常不易,不仅面对枣尺蠖、枣粘虫、桃小食心虫等虫害。还需防治枣疯病、枣锈病等病害。管理枣树是项繁琐的工作,与土壤的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养分状况都密切相关,适宜的条件才可促进根系的活动。有一次,我在一片受灾的枣园,落光了叶子的树上,稀疏的挂着一些皱皮缩肉的枣子,已经熟透。没有叶子的防护,不知枣子如何在风雨中保持不摔落。其中有一粒,长在枣吊的梢上,附近只有这一粒了,枣吊早已没叶,在强烈的阳光中,清晰的轮廓更显孤零,像失去依障的孩童,我叫它枣坚强。
枣树抗旱耐涝,抗寒耐碱,属于酸枣的变异类型,是从野生酸枣中优选驯化而来,在中国分布很广,东北南部,华北,西北等地都有种植,被称为木本的粮食,铁杆的庄稼。传说黄帝轩辕氏狩猎时,走得又饿又累,随从们寻找了很久,才在半山坡看到几棵大树,上面挂满红红的果实,摘来一起吃了,又酸又甜,非常解乏,请黄帝命名。轩辕氏说:“这果实找到不容易,就叫找吧。”
命名是人类智慧的施展,造字是人类起始与积累的过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反复推敲字义,根据枣树生双刺的特点,取刺的偏旁,用二刺为枣。轩辕氏是4700年前的人物,根据考古发现,人类从四千多年前,就开始移载管理枣树了,是不是从被命名开始的?
黄帝将终时,在出巡路上,忽见一种奇鸟,于枣树上鸣叫:“找了……找了……”然后衔了枚红枣丢在黄帝身边。黄帝认为不祥,返回途中,晕倒驾崩。这两个传说,哪个真哪个假?如何考证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的足迹,是史学家的事。
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通过河南密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炭化枣果和枣核推测,我国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开始采集和利用枣果了。吃枣的历史早于移载的历史是正确的,好吃的东西,聪明的人类才会移载,枣富含糖、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核黄素等。据多本医著记载,可以补五脏,益气安神,养颜防衰。
俗话说,一天三粒枣,长生不会老。在老家有这样一个实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位孕妇因为吃不饱,生的娃很瘦弱,又因为母乳不足,到六个月时,这个孩子严重缺少营养,已病的奄奄一息,全村人都着急,想到了红枣,这个半碗,那个一捧的,把饿得浮肿也要留下来的一点救命果,凑到了孩子家。枣煮熟了,去皮去核,把枣肉捣碎,喂进孩子嘴里。两个月后,孩子不仅活了过来,而且,身体壮实了许多。枣救了孩子的命。
枣树坐果需要的温度为日平均不低于20度,若气候均温低了会影响收获,所以枣花开的晚。盛花期也正是开甲的日子。一天,我又走进一片古枣树丛,闻着枣花盛开之后的余香,看到有些枣吊上已长出零星的枣。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说,长捻捻转了。这个形容很正确,脆绿的小枣娃像个朝上安置的陀螺。
忽然注意到树主干上新开的环剥,触目惊心。伤口大多开在旧痂附近,一层层的树皮,被古老的工具剥掉,露出白色木质层。这个园艺不知起于何时,整齐的伤口,新鲜而清楚,象刚切开的千层饼。前几天剥过的树身已流出黄泪。我擦拭了下,不像松树会凝出胶,就是古树泪。这些树活了五百多年,依然逃不过每年夏季的环剥。
为了让枣树结出更多的果实,开甲是重要的管护工作,可是开甲后,营养运输受阻,而开花坐果又消耗大量营养,叶片需要加速光和作用,这样,会导致一些弱树,腹伤严重的树,因缺少足够养份的提供而提前落叶,甚至死掉。
有一株树不用担心开甲的命运了,人们对树龄的期望超过了对果实的牟利。我国有关规定,树龄超过五百年,就是一级古树。这是株一千五百年的枣树,要号称中华枣王了。初见它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寻古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听到周尹村有一株千年古树,与同学赶了过去。适逢枣红季节,一位老婆婆在看枣树,她告诉说,这枣是贡品,过几天摘了,省大员拿去做礼物,送给国大员。
望着巨伞一样的树冠上结满玛瑙似的密麻麻果实,我不吃上几粒怎么甘心。于是让同学去与老婆婆说话,尽量挡着她的视线,我偷摘了几粒。留出给同学的,自己的先尝了。枣质细腻异常,甜脆可口,越品越谗。能尝到千年古树的果实,满意而归。
这棵树上的枣比本地常见品种长一些,放在桌子上无法站立,俗称躺枣,学名长虹枣。现在命名它为“唐枣”,猜不透是先有了命名,还是先附会了若干唐朝故事,随了谐音。攀龙附贵的传说一般是为了增加说服力,炫耀与众不同。去秋,我在附近遇到一位村民,他说,他家的枣树与这棵相隔数十米,一样的品种,每斤1.8元卖给了收鲜枣的。这个价位是普通蔬菜价,与贡品挂不上勾。
见过一幅画于79年的彩画,是画的这棵树,遒根突兀,树冠伸展,树下老人闲坐,孩童戏耍。93年秋天的一阵龙卷风,把树冠卷到十多米远的河中。我找了之前的资料图片对照,发现是千年来第一次被刮断树冠。不知是太老了,还是秋季营养被枣子吸去太多,失去了韧性,更或许是天妒灵物。
如今的老树,三米多的树围,只有西北方向十多公分宽的树皮,还是浅灰的存活颜色。我在敞开的肚腹边,看到一些黑黑的火痕,不似雷击,问一位过路的村民,“为什么树会朽成这样?”他说,“树冠刮断后,几个孩子冬天在树洞内生火,烤死了。”没有树冠的枣树,根蘖丛生,与老树缠绕,似恋恋相护。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根生的树早已高过母树,只是没有嫁接管理过,结的枣品不佳。
老树的传说非常多,从隋末起义到明初护苍生,从拴马有功到抗敌击倭。有老者指点着西南方向一根干死的树枝告诉我,“这上面有罗成拴马的勒痕。”我细看树股,裂缝纵横,腐洞深凹,树皮剥落处露着已灰暗的木质,哪有勒痕可辨了。枣树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二十多公分粗的树木也需百年时间,临时拴马几个小时,会不会勒出痕迹?虽然讲不通许多道理,我仍然非常喜欢这些传说。传说是心愿与神化的结合,是一种对树的深深喜爱,一种精神的渗透与依恋。有一天,树老得载不动风雨了,传说就是它不老的历史。
多少朝代的黎民,在树下敬献过瓜果桃李,叩拜的虔诚中,信奉的是树神,是圣灵,是庇佑,并不是哪一朝的帝王。去掉传说,它只是一棵老去的树,腐朽的根系,已不能维持与大地的相连。老的一场大风就可收去它的头颅,敞开的树腹,也可容下嬉戏的孩童。那不足十分之一的存活树皮,供养着仅有的残枝。暗沉腐残的躯干,也削弱了树的威严。老枣树,无论你变得如何衰老,你仍然是老百姓的树神。
一位看护树木的老人,每年春天,把细选的羊粪深埋在树下,厚达半米。他今年71岁,要在他80岁时,让树恢复20年前的样子。到那时该说三十年前了吧。可是,二十年,三十年,在一千五百年的长河中,多么短暂。世人爱树敬神,没有人类的持续维护管理,枣树很难长期存活在田园中,更不可能结出果实。结果枝每隔十多年就需要修剪培育新枝。
老枣树,我想铺了干草,与你相伴聊一聊。不聊瓦岗寨,不聊靖难之役,那不是你的故事。聊一聊一千五百年中,你忍受了多少劫难,见证了多少次雷击与电闪。看过了多少水灾,多少干旱。你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如何突破了细胞分裂代数的极限?数着你的年轮,数不清多少虫蛇爬行的痕迹。你如何告诉我这些谜?千年静守在顽强的顶端。那每年伸出的枝芽,是对岁月的敬畏,那每年结出的果实,是生命朴实的繁衍。
你是我的老朋友,每隔一些日子,就想看看你,设想着千年前的春天,你是多么强健伟岸。如今,冠被折,臂被断,根部糟的无法循环,靠着水泥筑的假肢维持传说的尊严。我不想把你描述成长青树,也不想臆测你的轮回与转换。丢掉了熟悉的过往,可以更好的期待陌生的未来。你的扭曲盘结是为了蓄势待发,你的气骨峥峥,让岁月印证生命的奇观。
一棵树苍老成了石般的结构,在石层样的年轮里,依旧一年一发芽,用残缺的躯体顽强的托举着新枝。我透过火痕看你,我透过风雨看你,我雪中步行数里,也要看你。我的抚摸不能给你温暖,我的注视不能让你知道微笑,我的站立,却是最虔诚的陪伴。
来到山东这片枣乡,就喜欢上了枣树,每每看到它独特的树型,心就在呼喊,“枣树,枣树。”它们没有柳的婀娜与柔顺,没有榕树的高大与张狂,没有桂树的明艳,也没有梧桐的挺拔。沧桑的枝干,弯曲着伸向可能吸到阳光的方向,每一年的成长,增加更多的皴裂,每一次的收获,增加了根系的蔓延。它们抗住了严寒,抗住了干旱,或已中空,或皮骨分离,或断臂,断首,断根系,一些巨大的树结,也被雨水腐蚀的开裂破损。然而枣树适应环境能力极强,当年移植当年就能挂果。有时看着它们特有的短而密的树枝,我在思考,是不是为了结满果实才组成如此强硬的枝干。
枣树结个果非常不易,不仅面对枣尺蠖、枣粘虫、桃小食心虫等虫害。还需防治枣疯病、枣锈病等病害。管理枣树是项繁琐的工作,与土壤的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养分状况都密切相关,适宜的条件才可促进根系的活动。有一次,我在一片受灾的枣园,落光了叶子的树上,稀疏的挂着一些皱皮缩肉的枣子,已经熟透。没有叶子的防护,不知枣子如何在风雨中保持不摔落。其中有一粒,长在枣吊的梢上,附近只有这一粒了,枣吊早已没叶,在强烈的阳光中,清晰的轮廓更显孤零,像失去依障的孩童,我叫它枣坚强。
枣树抗旱耐涝,抗寒耐碱,属于酸枣的变异类型,是从野生酸枣中优选驯化而来,在中国分布很广,东北南部,华北,西北等地都有种植,被称为木本的粮食,铁杆的庄稼。传说黄帝轩辕氏狩猎时,走得又饿又累,随从们寻找了很久,才在半山坡看到几棵大树,上面挂满红红的果实,摘来一起吃了,又酸又甜,非常解乏,请黄帝命名。轩辕氏说:“这果实找到不容易,就叫找吧。”
命名是人类智慧的施展,造字是人类起始与积累的过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反复推敲字义,根据枣树生双刺的特点,取刺的偏旁,用二刺为枣。轩辕氏是4700年前的人物,根据考古发现,人类从四千多年前,就开始移载管理枣树了,是不是从被命名开始的?
黄帝将终时,在出巡路上,忽见一种奇鸟,于枣树上鸣叫:“找了……找了……”然后衔了枚红枣丢在黄帝身边。黄帝认为不祥,返回途中,晕倒驾崩。这两个传说,哪个真哪个假?如何考证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的足迹,是史学家的事。
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通过河南密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炭化枣果和枣核推测,我国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开始采集和利用枣果了。吃枣的历史早于移载的历史是正确的,好吃的东西,聪明的人类才会移载,枣富含糖、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核黄素等。据多本医著记载,可以补五脏,益气安神,养颜防衰。
俗话说,一天三粒枣,长生不会老。在老家有这样一个实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位孕妇因为吃不饱,生的娃很瘦弱,又因为母乳不足,到六个月时,这个孩子严重缺少营养,已病的奄奄一息,全村人都着急,想到了红枣,这个半碗,那个一捧的,把饿得浮肿也要留下来的一点救命果,凑到了孩子家。枣煮熟了,去皮去核,把枣肉捣碎,喂进孩子嘴里。两个月后,孩子不仅活了过来,而且,身体壮实了许多。枣救了孩子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