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炮台吧 关注:1贴子:4
  • 0回复贴,共1

烟台东炮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烟台市中部的山叫做黑夼山,黑夼山山脉向偏东北方向蜿蜒入海,入海处自然形成了一座三面环海的小山,当地人称为岿岱山。从空中看,这岿岱山与芝罘岛、崆峒岛呈三足鼎立之势,是为烟台关隘,天然门户,清末为加强烟台海防,在这里建立起了炮台。岿岱山于是就成了有名的东炮台山。
  因为位置特殊,这里拥有广阔的海域,山的左右两边携着两个海湾。到了夏天,靓帆点点,人们惬意的围坐沙滩,看浪花飞溅,前方海空飘渺,脚下礁石奇异,海水清澈,风光旖旎。昔日的军事禁地如今已经成为市民登高怀古极目望远的所在,背依锈迹斑斑的克虏伯大炮,眼望高楼林立的烟台湾,危机与平和,历史与现代,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在这里交集。
  东炮台下月牙湾的著名雕塑前人头攒动,“月下老人”慈眉善目,成全着一对对新人,看那脸上荡漾的笑颜,是发自内心的。走过海螺门,沿栈道有鱼跃礁、滨海小亭、吊桥、塔楼等景观;栈桥尽头是展示海洋知识的海豹湾。这一段“可与地中海沿岸相媲美的海域”成为烟台的著名景点。
  东炮台入口,有一匾额,上书“雄风海表”,是清时杰出外交家马建忠所题。马氏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他还去过法国,马氏还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他写出了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马氏文通》。烟台某报就匾额的四个字是读“雄风海表”还是“表海风雄”进行讨论,实在是班门弄斧。
  古炮、护墙、营房,门户、战争、海防,一百多年的沧桑凝固成一幅幅历史画卷。这里没有上演血与火的故事,因为威风凛凛的东炮台没有机会参与战争,历史记载:烟台东炮台始建于1891年。建成于1894年8月,此时,中日甲午海战已经结束一个月。
  关于建设炮台,有一段历史不该忘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烟台被迫开埠通商,向世界开放。西方列强打着通商和文明的旗号,大肆掠夺资源,在华扩张。清末军政大臣李鸿章上奏光绪: “中国沿海商岸,南自琼州,北至营口,俱已建置台垒。烟台水深口宽,尚无建置,实不足以壮声威。查烟台十里外,唯岿岱山与崆峒、芝罘两岛鼎峙海门,天然关隘。尤为轮船必经之路,建议岿岱山建筑炮台一座,以便策应。这样,各海口防守严密。使敌船北来,无可停泊之地。渤海千余里,固若长城。”云云。
  1894年5月,李鸿章与帮办大臣定安第二次校阅北洋海军,重头戏便是“抵烟台,看炮台”。李鸿章视察岿岱山炮台时,炮台的大炮尚未安装。直到8月21日,驻军总兵孙金彪致函盛宣怀称,“炮位零件安配妥帖,战守之具亦厘然具备”。而此时,甲午战争爆发已将近一个月。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烟台有惊无险,岿岱山炮台没有发挥作用。民国后,岿岱山炮台于1912年7月划归海军部,仍由海军练营管理,后废弃。作为军事设施的岿岱山炮台,从此走入了历史。岿岱山炮台,也随着时事的变迁历经风雨,成为历史的见证。
  有惊无险,这就是烟台东炮台的百年写照,但是作为一个历史遗迹,它见证了战火硝烟,承载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如今,注目那黑洞洞的炮口,再遥望碧蓝的海天,细数海岸挺拔的高楼,目送远行的巨轮,对于和平的祈望,我想应该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IP属地:山东1楼2014-04-03 12: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