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是存在的真实状态。概念是划分混沌存在的时候,必然不是准确的,把彼此,阴阳划分开的时候,难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所以,概念从来就是相对的。在相对的概念中,只有在模糊性的理解中才能把握存在是基本状态。概念可能是追求绝对的差异,但是现实始终是混沌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佛家说的“因缘和合而生”。
在黑格尔的“扬弃”的概念中,否定不是彻底的清除,而是保留性地扬弃其不尽合理的部分,这里思辨的意思就是---概念的相对性。即使是对立的概念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对立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包含,说明对立面是互相依赖的。没有此,就没有彼。这个思辨的形式,在古代的易经中已经熟练的运用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在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对立面是相互转化,“中”,就是对两种极端的规避。佛教的中观思想也是如此。
如果人们至今没有这样的思辨的能力,就始终认为对立面的概念是绝对不同的,既不是互补,也不能互相依赖,这样极端的斗争就开始了。人们以为对立面是绝对的,这是错误的。在易经中,阴阳是互相依赖的,互相推动的,互相促进的。这已经在几千年前的古人都认识到了。但是现在的人们还是没有掌握这样的方法。可能是某些历史阶段中,斗争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思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对立面的统一。这样才造成人们激烈的斗争。因此人类也遭受到由于错误的思想引起的灾难。
哲学首先看到存在是混沌的,存在中被看成对立面的概念也是相对的。这样“阴阳”“祸福”“危机”“进退”“得失”。。。。都是相互转化的和促进的。对立面是相互促进和转化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变化,只有这样的变化才能使对立面变成支持的力量。没有对立面的概念,也会陷入绝对化,这种绝对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
“道”是“有物混成”,不是纯粹的单一的存在。道是多种多样的存在的集中综合。所以,道是包含一切的,道才能成为一切的原因。古人在混沌理论的认识中,老子最早,认识到“有物混成”这样一种类似佛教说的“因缘和合而生”的状态。这是真实的存在。真实是什么,真实不是单一纯粹,而是混沌的,综合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存在。这里混沌是真实的。没有什么存在是纯粹单一的。“天下”是多元的,综合性的,“全球化”也是如此。道也是如此。抽象的概念都是如此。“人”是多种多样的人的综合表达,人性是对人的本性的抽象的表达,人性就不但是善的,还有恶,善恶混沌。教育就是弃恶从善的,惩恶扬善的过程。
如果按照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就是多余的。因为对于善是不能再增加什么的。只有人性是混沌的,善恶并在的,教育才能弃恶从善,惩恶扬善,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人性之初是“善恶并在”,教育的过程是弃恶扬善“。
哲学的价值就是反思,反思的价值就是把概念的绝对性打破,在对立面中找到自我,在自我中找到对立面。这种方法,在《易经》中是首创,在老子是熟练运用。而现在,人们却钻进概念的绝对性中,认为对立面就是敌人,敌人就只能打死,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自己。这是钻进概念游戏中的人们不知道的。
回到原始的,“无名”,无概念的阶段,那是,存在就是混沌的。混沌是无以言说的。在概念产生的时候,又是不真实的,因为任何概念都违背了原始存在的混沌的真实,这样,概念的理解必须是恢复到混沌的起点。----对立面的相互包含中去。没有这样的过程,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会造成人与人,社会的各种对立面。儒家没有老子那样的思辨。不知道君子中有小人,小人中有君子。把君子和小人彻底划断,这样就造成了人与人的对立。这样社会的矛盾是增加了,而儒家是“仁义道德”的,却变成是人与人的冲突的现实。儒家缺少的就是-----对立面的相互包含依赖这样的思辨。在“君君臣臣”中,概念是绝对划断的。概念之间的绝对的鸿沟造成概念的孤立。相互的联系性被遏制了。社会中人与人成为彼此难以企及的。进一步,人与人的斗争就开始了。“士可杀不可辱”,“士'的概念造成这样的结局。”士”为什么不可辱?“士”是绝对的好吗?不是,为什么不可辱?士是绝对的正确吗?不是。士为什么不可辱?
这样结构之后,看到士也不过是一般人,一般人被侮辱可能不是那么严重的,尊严不是在拒绝侮辱中,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完善中。抵制侮辱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尊严。所以,对于儒家的知识要进行思辨。比如“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这要看是什么事,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缓慢。“士不阿不弘毅”。但是士在低谷的时候要接受现实。不能顽固不化。。。。如此等等。
哲学的任务就是-----解构概念。把概念看成是包含对立面的相互依赖的整体。批判和怀疑成为哲学的手段。对于概念,不能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分析解构,包含着对立面的概念才是真实的。善包含着恶的比较,恶是从善而言的。所以,存在是混沌的,概念在形成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违背了真实性-----把对立面排除出去。所以,在思辨和理解的时候,要回到这种原始分割时期,回到混沌的阶段,才能看见真实是什么。
《易》《老》都是运用思辨,包含对立面的,只有《论语》不是这样。《论语》中对立面是被看成绝对驱除出去的概念,“善”中没有恶,善是没有恶的那种绝对的善,这是不真实的。儒家的错误可能就是从此开始的。尽管儒家有些正确的说法,但是没有形成思维的正确的方法论---思辨看待概念。佛家的思辨的方法是正确的,也是带着包含对立面的统一。孙子兵法也是这样。所以,《论语》是唯一没有运用包含对立面的。虽然“和而不同”似乎是思辨的,但是主要还是和,不是不同。这个“不同”也是常常变成异端的那种现象。
在黑格尔的“扬弃”的概念中,否定不是彻底的清除,而是保留性地扬弃其不尽合理的部分,这里思辨的意思就是---概念的相对性。即使是对立的概念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对立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包含,说明对立面是互相依赖的。没有此,就没有彼。这个思辨的形式,在古代的易经中已经熟练的运用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在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对立面是相互转化,“中”,就是对两种极端的规避。佛教的中观思想也是如此。
如果人们至今没有这样的思辨的能力,就始终认为对立面的概念是绝对不同的,既不是互补,也不能互相依赖,这样极端的斗争就开始了。人们以为对立面是绝对的,这是错误的。在易经中,阴阳是互相依赖的,互相推动的,互相促进的。这已经在几千年前的古人都认识到了。但是现在的人们还是没有掌握这样的方法。可能是某些历史阶段中,斗争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思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对立面的统一。这样才造成人们激烈的斗争。因此人类也遭受到由于错误的思想引起的灾难。
哲学首先看到存在是混沌的,存在中被看成对立面的概念也是相对的。这样“阴阳”“祸福”“危机”“进退”“得失”。。。。都是相互转化的和促进的。对立面是相互促进和转化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变化,只有这样的变化才能使对立面变成支持的力量。没有对立面的概念,也会陷入绝对化,这种绝对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
“道”是“有物混成”,不是纯粹的单一的存在。道是多种多样的存在的集中综合。所以,道是包含一切的,道才能成为一切的原因。古人在混沌理论的认识中,老子最早,认识到“有物混成”这样一种类似佛教说的“因缘和合而生”的状态。这是真实的存在。真实是什么,真实不是单一纯粹,而是混沌的,综合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存在。这里混沌是真实的。没有什么存在是纯粹单一的。“天下”是多元的,综合性的,“全球化”也是如此。道也是如此。抽象的概念都是如此。“人”是多种多样的人的综合表达,人性是对人的本性的抽象的表达,人性就不但是善的,还有恶,善恶混沌。教育就是弃恶从善的,惩恶扬善的过程。
如果按照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就是多余的。因为对于善是不能再增加什么的。只有人性是混沌的,善恶并在的,教育才能弃恶从善,惩恶扬善,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人性之初是“善恶并在”,教育的过程是弃恶扬善“。
哲学的价值就是反思,反思的价值就是把概念的绝对性打破,在对立面中找到自我,在自我中找到对立面。这种方法,在《易经》中是首创,在老子是熟练运用。而现在,人们却钻进概念的绝对性中,认为对立面就是敌人,敌人就只能打死,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自己。这是钻进概念游戏中的人们不知道的。
回到原始的,“无名”,无概念的阶段,那是,存在就是混沌的。混沌是无以言说的。在概念产生的时候,又是不真实的,因为任何概念都违背了原始存在的混沌的真实,这样,概念的理解必须是恢复到混沌的起点。----对立面的相互包含中去。没有这样的过程,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会造成人与人,社会的各种对立面。儒家没有老子那样的思辨。不知道君子中有小人,小人中有君子。把君子和小人彻底划断,这样就造成了人与人的对立。这样社会的矛盾是增加了,而儒家是“仁义道德”的,却变成是人与人的冲突的现实。儒家缺少的就是-----对立面的相互包含依赖这样的思辨。在“君君臣臣”中,概念是绝对划断的。概念之间的绝对的鸿沟造成概念的孤立。相互的联系性被遏制了。社会中人与人成为彼此难以企及的。进一步,人与人的斗争就开始了。“士可杀不可辱”,“士'的概念造成这样的结局。”士”为什么不可辱?“士”是绝对的好吗?不是,为什么不可辱?士是绝对的正确吗?不是。士为什么不可辱?
这样结构之后,看到士也不过是一般人,一般人被侮辱可能不是那么严重的,尊严不是在拒绝侮辱中,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完善中。抵制侮辱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尊严。所以,对于儒家的知识要进行思辨。比如“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这要看是什么事,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缓慢。“士不阿不弘毅”。但是士在低谷的时候要接受现实。不能顽固不化。。。。如此等等。
哲学的任务就是-----解构概念。把概念看成是包含对立面的相互依赖的整体。批判和怀疑成为哲学的手段。对于概念,不能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分析解构,包含着对立面的概念才是真实的。善包含着恶的比较,恶是从善而言的。所以,存在是混沌的,概念在形成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违背了真实性-----把对立面排除出去。所以,在思辨和理解的时候,要回到这种原始分割时期,回到混沌的阶段,才能看见真实是什么。
《易》《老》都是运用思辨,包含对立面的,只有《论语》不是这样。《论语》中对立面是被看成绝对驱除出去的概念,“善”中没有恶,善是没有恶的那种绝对的善,这是不真实的。儒家的错误可能就是从此开始的。尽管儒家有些正确的说法,但是没有形成思维的正确的方法论---思辨看待概念。佛家的思辨的方法是正确的,也是带着包含对立面的统一。孙子兵法也是这样。所以,《论语》是唯一没有运用包含对立面的。虽然“和而不同”似乎是思辨的,但是主要还是和,不是不同。这个“不同”也是常常变成异端的那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