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次花丛懒回顾吧 关注:156贴子:1,498
  • 3回复贴,共1

(资料:清代纺织简述及历史沿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5-14 22:30回复
    一 丝织技术和分工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清代丝织业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大。除新兴的柞蚕丝产区如贵州的遵义、安顺和较晚的山东的莱州、登州外,原来明代山西的潞安绸已一蹶不振,四川成都的蜀锦也一度中衰,惟陕西织绸略有起色,较晚有广州纱缎兴起。主要丝织产区江苏、浙江两省,曾有些地方改向棉织发展,但由于农村丝织户向城市集中,苏州、杭州、江宁(南京)的机户大增,总产量亦超过明代。
      清代丝织工具,大体仍是明代遗制,直到十九世纪末无大变革。但织机已进一步专业化二尤其是缎机和新兴的绒机,制造较精。有人说,“织缎之机,名目百余”,这是指其部件和附属用器有百余种。但因部件不同,便分出机种,“盖一器而工聚者机为多,宜其细密精致,为海内所取资”。乾隆时有人记杭州的织机:“有杼、有轴、有疌、有滕、有椱、有楼、有鹿卢、有蹑、有综,佐之者有枃、有梭、有籰、有繀车”。这些名称,明代以前已都有了,并无新器。但其中“鹿卢”原指纺车的架轮,这里似是作为织机的部件。光绪初,海关所制南京缎机图上有个高悬的架轮,可以代替花楼,节省劳力。这大约是清代一个改进。又“枃”通常指梭,亦指筘,鉴于文中另有梭,此当指“筘”,而“枃”,古亦指筘。近代织机有两种筘,一是穿综时梳经线用的筘,一是投梭后把纬线打紧的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器具。打纬用箱,就可以一手投梭,一手拉筘,提高功效。但由于明代以前的史料中对于用什么工具打纬,从无记载,因此,用筘打纬是否清代的发明,尚难肯定。
      清代的丝织工艺也有发展,尤其是缎类。明代缎已代替绫、锦,向坚实耐用方向发展。清代的缎种类增多,似又有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南京。南京缎有头号、二号、三号,都是用八丝织成,较次品种则用七丝、五丝。头号经线多至17,000根,三号也有9,500根(明代为5,000—6,000根)。另有描金、挑花等更为华丽。又有倭缎,实系绒类,明代初兴,清代则绒类大有发展。除福建漳绒、漳缎、天鹅绒外,南京有建绒(孝陵卫绒),苏州、杭州也都织绒。绒有专用织绒机,并专纺绒丝,而主要是剪绒工艺大有改进。过去是织后再剪,清代已是边织边剪,提高了效率。绫和缂丝也向更高级发展。南京的缂素最为名贵,杭州的绫则多作装演画幅,造作人物之用。绸类的发展仍是趋向坚实耐用,如宁绸、茧绸、府绸都是清代新产品,行销甚广。柞蚕丝主要用于织绸,最耐磨洗。给是后期的新产品,也颇合民用。大约清代织绸,已是先纺后织,不仅经线用双经,纬线也多用纺纬,这就能提高织造时的劳动效率。从官织局来看,各色人匠总计,明代平均一织机有工匠4.2人,清代则为3.8人。民间织造,用工要少些。雍正时有个记载,说杭州临平镇,“每机一张,每日出绸一匹”。这是指“轻绸”,但亦是了不起的。通常大约两三日一匹。
      清代丝织工艺的改进,经济意义也许不太大,但技术分工,则达于高度。这与丝织业之由农村、乡镇向大城市集中有关。分工对生产力的提高,大有稗益。以苏州为例,清代后期,丝织手工业的生产工序和分工大体如下。
      养蚕之家,兼作缫丝。但经丝系两根细丝合股,用纺车纺成,称双经丝,在经丝产区湖州,已逐渐有农家专司其业,称纺经户或摇经户。在城市,则有专业的纺工,称车户。
      丝纺后须经练染。染有染坊专业。练是练自,并加格,使丝光泽,有专业格丝工,亦有练白房。
      染或练的经丝成缕,要把它绕在籆子上,称掉经或络经,多由贫家妇女为之。许多的籆丝,在木架上牵引成几十条并行的长丝段,叫牵经或整经,有专业牵经工,两人一组对牵。把这些并行的丝接到织机原来的经线上,叫接头,也须有期手,一般牵经工也作接头。如系新织机,没有旧经头,则须先结综,再把数千根经丝一一穿筘、穿综,费工最大,这也有专业的结综掐泛工。
      纬丝的处理比较简单,除有的须拣选、整理(叫拍丝)外,只是用纺车把它绕在梭管上,叫掉纬或络纬,多由妇女为之。
      以上都是在织以前的准备工序。在这些工序中,练榜、接头、结综三种都是需要高度技巧或熟练手艺的。另外,在织造中,结花本和挑花,也是专门技术。因而有段碑文记载说:织造“向非机匠一手一足之力,尚有手艺数项赖此营生。如机张之须用泛头也,有结综掐泛一业;如丝之须练也,有距丝一业;如经之须接也,有牵经接头一业;如织花缎也,有上花一业。以上四业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这种按行结帮,是清代突出的现象。
      在织的工序上,由于品种不同,所用织机不同,也是分工的。清后期苏州有这样一个记载:“花桥,每日黎明花缎织工群集于此。素缎织工聚白舰桥;纱缎织工聚广化寺桥;锦锻织工聚金狮子桥,名日立桥,以便延唤,谓之叫找。”在织局中,则拣绣、挑花、倒花等又另有专匠。


    2楼2014-05-14 22:3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苏松棉布加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纺织业是较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之一。十七世纪,英国的呢绒织造业中就逐渐出现包买商;十八世纪后期,日本的棉纫织业中也有包买商向农民放机收布。我国自明后期起,棉布即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代,棉纺织已是产值最大的手工业,棉布具有仅次于粮食的广大国内市场。并出口国外。但是,直到机器纺织兴起前,我国的棉纺织业还基本上是农民家庭手工业,象包买商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到二十位纷才正式出现的。在清朝前中期,据我们考察,只是在棉布的加工处思中,即在染色和瑞光中,有染坊、瑞坊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出现。这种加工,是在棉布进入流通领域以后,在商人手中完成的,因而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未改变棉纺织业本身的农民家庭生产的性质。
        棉纺织是关系国民经济极重要的手工业,耕织结合或“男耕女织”又是我国自然经济结构的核心。棉纺织业中有无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本节虽是讨论棉布加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我们仍以一定篇幅来考察棉纺织业本身,试图探索一下它没有脱离农民家庭生产的原因。棉布的流通在本章第一节中已作介绍,这里的考察就限于生产方面。


      7楼2014-05-14 22:38
      回复
        以上资料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知识
        http://economy.guoxue.com/?writer=wuchengming


        10楼2014-05-14 2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