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理论与实践》(01)
前 言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也是各民族实现世纪跨越的战略抉择。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我们早先的预计,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档案工作的重点、档案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大跨度的迁移,某些被视作经典的档案原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和知识结构的惯性,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出现了技术人才短缺、标准规范滞后、国家顶层设计和宏观控制不足等问题,整个档案界对信息化工程的全面推展似乎准备不足。为此,对档案信息化实践进行理性分析,系统研究档案信息化课题乃是当务之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档案学界开始关注档案信息化问题,十多年来共发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论文两千余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这些论文虽然论题散乱、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总体上记录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脉络走势,承载着档案学人的智慧和成果,是我们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问题,提炼档案信息化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的重要基础。
本书是在广泛汲取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全书立足实践对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构筑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全书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从国际、国内信息化战略背景出发,研究了档案信息化的要素、内容和发展阶段,并通过基于一省的实例剖析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其次,以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的三大挑战为主线,分别探讨了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长久保管问题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以此为基础,从文档一体化视角探讨了电子文件中心这一具有发展前景的文件管理模式,对其功能定位、构建方法和现有建设实例进行了分析。第三,以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探讨了档案目录数据库的结构设计、系统开发及数据规范问题,研究了档案数字化的原则、模式和文件格式,并逐一探讨了纸质、照片、音频、视频等各类档案数字化的技术途径。第四,从技术与管理层面系统探讨了档案网站、档案信息安全等应用系统建设的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案。最后,对档案信息化法规、人才要素的现状与发展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档案信息化在给档案界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正在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打开一方新的天地。在信息化背景下,凸现资源价值的档案信息正倍受重视,社会档案需求更加强烈,可以说,今天的档案事业比以往任何时期具有更加厚实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前景,默默无闻的档案从业者正在从后台走向国家战略的潮头浪尖,处于学科调整“夹缝”中的档案专业也将迎来信息化的春天。本书的问世,恰逢其时,倘若书中的内容能够对“蜕变”中的档案事业有所助益,本人幸莫大焉。 张照余 2007年11月
前 言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也是各民族实现世纪跨越的战略抉择。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我们早先的预计,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档案工作的重点、档案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大跨度的迁移,某些被视作经典的档案原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和知识结构的惯性,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出现了技术人才短缺、标准规范滞后、国家顶层设计和宏观控制不足等问题,整个档案界对信息化工程的全面推展似乎准备不足。为此,对档案信息化实践进行理性分析,系统研究档案信息化课题乃是当务之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档案学界开始关注档案信息化问题,十多年来共发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论文两千余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这些论文虽然论题散乱、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总体上记录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脉络走势,承载着档案学人的智慧和成果,是我们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问题,提炼档案信息化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的重要基础。
本书是在广泛汲取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全书立足实践对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构筑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全书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从国际、国内信息化战略背景出发,研究了档案信息化的要素、内容和发展阶段,并通过基于一省的实例剖析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其次,以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的三大挑战为主线,分别探讨了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长久保管问题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以此为基础,从文档一体化视角探讨了电子文件中心这一具有发展前景的文件管理模式,对其功能定位、构建方法和现有建设实例进行了分析。第三,以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探讨了档案目录数据库的结构设计、系统开发及数据规范问题,研究了档案数字化的原则、模式和文件格式,并逐一探讨了纸质、照片、音频、视频等各类档案数字化的技术途径。第四,从技术与管理层面系统探讨了档案网站、档案信息安全等应用系统建设的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案。最后,对档案信息化法规、人才要素的现状与发展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档案信息化在给档案界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正在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打开一方新的天地。在信息化背景下,凸现资源价值的档案信息正倍受重视,社会档案需求更加强烈,可以说,今天的档案事业比以往任何时期具有更加厚实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前景,默默无闻的档案从业者正在从后台走向国家战略的潮头浪尖,处于学科调整“夹缝”中的档案专业也将迎来信息化的春天。本书的问世,恰逢其时,倘若书中的内容能够对“蜕变”中的档案事业有所助益,本人幸莫大焉。 张照余 2007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