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制轨道车吧 关注:2,840贴子:24,330
  • 22回复贴,共1

无限制竞速的各种理论与分析(资料来自TCFANS)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感觉这吧水贴越来越多了。。。当上小吧后,总想 做些什么贡献,可惜自己水平太差,也写不了些什么东西。
既然如此,偶就从TCFANS上转下来了些文章,整理整理有用的,发上来吧,嘿嘿。
不定期更新


IP属地:美国1楼2014-08-23 08:44回复
    [原创]轨道车力学分析-入弯起抬理想过程
    第一次讲复杂的力学分析,请大家作好思想准备
    虽然有些难懂,但是后续篇幅均会以此为参照讲解,烦请多花时间读懂或研讨。
    其实懂了以后,一切是很直观形象的。
    轨道车由直道进入弯道,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我们俗称它为“抬脚”,即单侧轮子会抬起(悬空或不受地面支持力)。
    本文仅分析从直道到弯道转变状态的这一过程,称为“入弯起抬”。
    这样一个过程,涉及到很多因素的产生和消亡,大致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步骤一:直道行驶

    如上图,直道行驶的车,受到一组平行力的作用,重力被轨道地面的支持力所抵消,车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步骤二:入弯,上导轮受力使车转向


    按照经典物理学中对于转向的解释,车一定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从而才会转向。
    这里,这个力就是上导轮所受“轨道壁的支持力”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力的作用和物体产生加速度是瞬时的,没有延迟。
    因此有多大的力的作用,车就产生相应大小的向心加速度。
    换在我们用来分析的非惯性系里来说,也就是离心力约正比于轨道壁的支持力(扣除轮胎摩擦):
    离心力 ~= 轨道壁支持力
    因此在本文中所有的图解中,这两个力的大小始终是大致相等的,请注意这一点。
    从上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刚入弯时:
    1. 轨道壁开始对上导轮产生支持力作用;
    2. 离心力产生;
    3. 地面的摩擦力产生;
    4. 地面支持力产生左右不同的变化,一侧增大,一侧减小;


    IP属地:美国2楼2014-08-23 08:51
    回复
      一篇关于抬脚的文章,说实话自己是没太看懂的,总结一下自己得到的一下启示吧,有错误和不足还请指出并谅解,谢谢
      1:轮胎的摩擦力,对抬脚造成的影响——由于抬脚会导致轮胎的漂移,这样说,轮胎的抓地力哪怕是在抬脚车的年代,仍然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些摩擦力还会关系到落脚,想象一下,如果尚未完成落脚就进入另一条弯道的话,会怎样?
      2:在保证彻底抬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幅度。我以前一直以为,幅度越大,下导轮切的越深,不过看到了轮胎摩擦力的影响,似乎那样反而会减少离心力,导致下导轮无法挂住跑道?


      IP属地:美国4楼2014-08-23 08:56
      回复
        理想正圆轨道8字弯交接处之三轮行走姿态分析与讨论
        因为联盟中存在一些蛀虫泄露会员区资料,
        所以本来已经不打算在正式站点防泄密机制出台以前再发表重量级的文章了。
        但是前些天的一些讨论和思考的确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出于对会员负责的态度,还是公布出来。
        前些天与殷师钰讨论了一下三轮在8字弯交接处的导轮触壁和受力情况。
        本以为自己已经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看了殷师钰用AutoCAD所画出的分析图后,又有些犹豫。
        我的观点是,在三轮左右道交接的地方,需要有足够的“无离心力”地带来进行交换左右抬脚的缓冲。
        但是,根据殷师钰,宽度为114.xx的三轮在前导轮出右弯后,几乎只有1厘米也不到,就又碰上了左弯。
        也就是说,导轮在轨道中,几乎时刻是与轨道相接触并受力的,根本没有不受力的“缓冲地带”。
        殷师钰本来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前导轮碰到左弯后,后导轮接触右弯的状态又是如何的。
        这一系列问题似乎需要做实验实际放在轨道中才能看清楚。
        小花没有轨道,今天在纸上画了一下,也略微得到一些结论。

        上图表示的是本次得到的最主要的结论:
        在宽度为115mm的标准正圆理想轨道中,按照114.2mm的实际抬脚后车宽(前后一致),
        在轨道中还是可以获得近10厘米的缓冲空间的。
        图中,轨道所采用的数据为“武汉原子团”所测量的AD轨道
        以下内容为引用弯道的跑道因为有内,中,外之分,所以长度不相同,但跑道壁有4条,一次是28.6CM、37.9CM、47.1CM、56.3CM所用车是“四害千足”车友所制作的“天豪底盘三轮改造完成图”中的模型。
        下面对具体交换过程进行详细的图解分析:

        图中,关键性的左后导轮和右前导轮分别由黄色底中间带有绿色和红色的圆圈所表示。
        其他两个导轮采用空心透明线框表示。
        阶段1(图中由粉红色透明三角箭头所标注)
        1.1 此时右前导轮已经出了右弯末端,并且由刚出弯时的和轨道分离进入到和左弯轨道接触的状态;
        1.2 这个时候因为左后导轮依然处在右弯轨道中,受右弯向心作用,依然紧贴轨道;
        1.3 左前导轮在出了右弯后,开始悬空。
        此时车为右前导轮和左后导轮接触轨道壁。
        阶段2(图中由橙色三角透明箭头所标注)
        2.1 左后导轮保持着1.2的状态直到出右弯,并与右弯分离而悬空;
        2.2 右后导轮因为原来为悬空,又不受到其他外力影响,将继续保持悬空状态;
        2.3 右前导轮继续受到左弯影响而紧贴左弯。
        此时车仅有右前导轮接触轨道壁,其余三导轮脱离。
        阶段3(图中由绿色三角透明箭头所标注)
        3.1 右后导轮最终还是会因为左弯和轨道壁相接触;
        3.2 右前导轮依然和轨道接触;
        这个时候右侧导轮全部和轨道接触,左侧完全脱离,车完成左右交换道过程进入左弯状态。
        经过仔细的分析,得到以下一些思考:
        1. 换道过程并不象先前所想象的那样,存在四个导轮都悬空的时刻。
        仅仅存在单独右前导轮接触的时刻(阶段2)
        2. 换道过程在阶段1开始到阶段2开始这段时间内,是右前和左后导轮同时受到轨道壁的支持力。
        这两个力一个来自右弯,一个来自左弯,因此可以互相抵消,使车形成一种“无离心力”的真空状态。
        这个阶段车体各部分行走的轨迹,接近于直线(观察图中第三轮的明显位置变化就可得知)
        3. 图中阶段一的部分约为10厘米。
        抬脚车只有在这10厘米内才有可能不受离心力的作用,从而“落脚”(包括第三轮)。
        我所设想的理想情况是只有在这10厘米内“落脚”,在后面的阶段中“抬另一边的脚”,
        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三轮车的节奏”。
        如果在这10厘米内没有能够完成“落脚”,另一边又要抬起,便会造成“手忙脚乱”的窘迫状况。
        换句话说,节奏感会被打破。
        4. 图中车的宽度已经精确到114.20,也似乎能感觉到,如果车宽和轨道为非标准。
        仅仅差一点点,就有可能把这10厘米延长或者缩短一个很大的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针对轨道做车”,的确是有其理论价值的。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了,关于具体10厘米内要如何抬落脚,我想还是等到这里“安全”了再去讨论吧:)
        ————————————————————————————————————-
        还是小花的文。
        PS:所谓的蛀虫就是我这种人吧,呵呵


        IP属地:美国5楼2014-08-23 09:01
        回复
          这么精华的帖子!果断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23 11:47
          回复
            留着慢慢学习


            7楼2014-08-23 16:07
            回复
              在斜轴与直轴之间的迷思.....第三种可能
              这次到闪电车场之行....有许多台湾玩法的存在
              可能会让大陆车友们匪夷所思,我们一同来看看
              轴心原来也可以是这样子....。
              先看看闪电的轨道.....不规则形84片轨道,需720度过桥
              以83片乘3加720度3片计共252片轨道......目前纪录为6.20秒
              合计40.64节


              轨道另一视图....联合国轨道,共有3种,士邦,金联盟,日本田宫


              720度特写...士邦产品


              好了.....最快速度是下面这支轴心创造的.....昏倒吧!


              IP属地:美国9楼2014-08-24 12:17
              回复


                另一角度特写....由闪电老板以斜轴加直轴拼凑而成
                计为12.88mm长,约35片长度,但直轴部分为0.5mm矽钢片


                磁钢还是台湾老传统....13mm厚磁12倍(包装标示)....强到不行那种


                IP属地:美国10楼2014-08-24 12:18
                回复


                  绕法采外挂形式...0.68(外径)双线6绕.....夸张吧。


                  铜刷部份..无特别改造

                  在相同车辆试车状态....
                  飞鱼简先生使用天豪0.5mm23片轴心进行挑战....0.53双线8绕
                  空转电流6.2安培...转速58000转...约1比9.35 最佳成绩只到6.40秒....约合39.37节
                  小郑使用3线6绕进行挑战更惨....只能达到约3.6-3.7秒成绩
                  而使用32片轴心...0.53双线7绕内挂也在6.4秒附近徘回

                  简易分析一下这支轴心强在哪里....但先声明,这是在短的不规则形轨道的特殊玩法
                  勿拿来验证龙王道套用
                  1.用最大线径与较少缠绕圈数来获得最大工作电流
                  2.试图以后端斜轴结构获得延迟进角作用增加推力(扭力),
                  而前端直轴部份则保有部份转速.....这招有效!
                  3.双线在高阻力状态下其反应速度较3-4线佳
                  4.内外挂为玩法习惯不同....此部份待各位验证
                  5.矽钢片材料为会带磁型.....或许较差,但厚片结构在扭力上有其优势地位

                  以上,请各位思考讨论(by-小郑)
                  瞎狗眼系列。。。。。不过个人感觉没太大优势。。。。
                  主要是制作难度巨大


                  IP属地:美国11楼2014-08-24 12:18
                  回复
                    并不是瞬间就有力的。你看那跑道自己都会被撞得晃,计算那么精确可惜晃动远比想象的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8-24 14: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