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斑:当皂体出现深色圆形油斑的时候,从油斑处有油脂析出,手工皂开始氧化,我们称之为酸败,油斑会“传染”,用小刀挖掉,尽快用掉手工皂,如果大面积出现黄色油斑,手工皂则已经完全酸败,不可再使用。搅拌不充分、皂化不完全、保存环境温度、湿度过高,皂体遇到指纹、水分,都是加速油斑生长的原因。晾皂过程中遇到出水的皂,要及时把水擦干。另外还有一种大圆形的、纯色的,中间没有油脂析出的现象,也是色斑的一种。

松糕:松糕是在皂体表面或者边缘呈现如松糕般一捏就碎的情况,皂化不完全、水量太低、保温不当,都可能是导致松糕的原因。避免松糕的唯一方法就是老老实实的做皂,一步一步来。

松花:松花的状态介于松糕和完好的皂之间,在皂体上呈现雪花状的点,有的多些有的少些,出现的原因与松糕一样,皂化不完全、水量太低、保温不当,相对情况没有松糕那么严重。解决松花和松糕的办法,是用保鲜膜包起来,上锅子蒸7-8分钟,具体可以百度一下帖子。

皂粉:手工皂脱模后接触到空中的CO2,产生皂粉Na2CO3,虽然不影响皂的使用,但影响外观。脱模过早皂体表面还有不少水分,直接丢在空气里反应,就容易形成皂粉,等摸到皂体表面基本干透的时候脱模,能有效降低皂粉,另外脱模以后不要急着拿出保温箱切皂,放保温箱中2-3天,可基本杜绝皂粉。

果冻:皂液浇注入模后,皂液的皂化反应是还在持续中,皂液温度升高,皂中间会形成透明的大圈,慢慢向外扩散,整块皂像果冻的感觉一样半透明,我们称之为果冻,果冻的出现说明皂化反应比较完全,会使手工皂的洗感更加温润,也会形成一些颜色,这些颜色有的是漂亮的, 有的却影响了原本的构思。

热析:(图片为轻微热析,上面一个已经有点裂开,即将火山了)通俗的说法为火山,顾名思义,因为保温过度,而使皂体温度过高形成火山喷发的样子,喷发出来的皂呈半透明糖心状态,软趴趴的不成皂。遇到热析的情况就把皂丢在一边,看能不能恢复过来,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等冷却后就团成一个团吧,热析不影响使用。

出水:当所加入的水量过多没有完全反应掉的时候,还未脱模的皂上会出现水珠,多的甚至一大片一大片的,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出水,记得出来的都是水,不是油,出的水用纸巾吸掉即可,并无大碍。任何情况出来的都不会是油,除非碱量算错或者搅拌不到位出现的水油分离现象,才会出油,否则大家看到的都应该是水。出的水碱性很强,擦拭的时候记得带手套,避免灼伤。另外一种出水大多出现在温度和湿度过高的环境下,皂体在晾制过程中出水,用纸巾擦干即可,尽量带手套操作,避免皂体残留指纹,加速手工皂酸败。
各种花纹:有的皂切开后,会出现龟裂纹、凹凸纹、完好的皂中间一条透明的纹等各种花纹。以下观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一起探讨。

龟裂:龟裂一般出现在添加了粉末或者鲜汁的皂中,因保温微过度,果冻一圈一圈打开的时候撞到了这种相对粗糙的物质,把他们分裂了开来,形成了龟裂纹。但是我有一款打了7小时的零添加的皂,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当时第一次大锅打皂,打的过程中就一直觉得混合不均匀,所以这种花纹我最终的结论是搅拌不均匀引起的。添加物的加入,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仪器,使他们均匀分布在皂液中,从而形成了龟裂。

凹凸纹:这种问题是因为搅拌不均匀引起的, 还是切块太早导致表面水分迅速蒸发引起的,还是混合油脂INS差距太大引起的,有待讨论,盼高手解答。

完好的皂中间一条透明的纹:这名字好长,这种现象也是因为搅拌不均匀引起的,容易出现在速T皂中间。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在入模有颜色的皂液的时候,会不会看见有时会有一些深深的颜色,混合在自己完美的皂液中,他们都是皂化不完全、或水、或油过多而形成的,如果这些深深的颜色足够多的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这种条纹。速T皂搅拌(皂化)不均匀会引起;还有大家挂在锅子壁上的皂液,那部分皂液很少能搅拌到,有的大力的挂壁会挂的很高,这部分皂化反应不完全,随着入模的时候一起倒进了模具,答案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