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东篱菊 金粟晓更清 ——记萍乡二中何晓阳老师二三事
1988年,何晓阳老师于萍乡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安源镇中学任教。乡镇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何晓阳老师满怀“丹心向党、安心教育、热心教改、潜心教研、真心育人”的激情,以红土地为家,以吃苦为荣,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没来上课,那个时候没有电话,何老师下了课就急匆匆的奔向他家。谁想这个学生家住离校很远的小山村,还隔着一座山,何老师一路问路,还是迷了路,在山里转了大半天,又累又饿又渴,后来还是找到了山上的看林大叔才走出大山。找到了这个同学的家时候,学生正在家做着农活,看到风尘仆仆的老师,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原来这个孩子家里本就贫穷,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两个,过着清苦的日子,这天正赶上母亲生病,这个孩子就想着辍学在家做农活又照顾母亲。正担心何老师要发现他不来上学会着急成什么样的,没想到就看到了老师推门而入。天色已黄昏,何老师看到床上躺着的学生家长,顾不上喝口水,立刻撑起她,往附近的卫生所跑。何老师身材娇小,但是这一刻她什么也顾不得了,学生跟着她后面边跑边叫:老师,我来吧,我来背吧。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以后说是阑尾炎急性发作,再来晚点就有生命危险。何老师掏出钱包付了医药费,已是累的全身虚脱,医生给她输了液才慢慢缓解。当医生们了解到这个年轻女孩只是这个孩子的老师的时候,个个都感动不已。回到学校,何老师又积极的联系,几方奔走,帮这个学生减免学杂费。初中毕业后何老师还是帮他联系,减免了高中三年的学杂费。在老师的感召和帮助下,这个学生克服困难,重回了教室,坚持学习,并考上了重点大学。学业有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了感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任何风雨都不能把他击垮。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住市区的何晓阳老师卷起被褥住进了学校的单身宿舍,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天坚持与学生一道参加早锻炼,起早贪黑,从不懈怠,十几年如一日。在她的带动下,班上的学生是全校来得最早的,也是来得最齐的。在她的带动下,一些年轻班主任也受到了感染,慢慢地加入到和学生一起出早操的行列。每逢假期,何老师还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班上学生的生活状况,拉拉家常,这样经年累月,既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又掌握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1999年,通过市教育局招聘考试,何晓阳老师调到萍乡二中任教。萍乡二中给了她更为广阔的空间,继续着她永不言悔的事业。她虽然不需要住在学校,但是,她仍然保持这种良好作风,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既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和生活情况,又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一年中考前,学生杨某七十多岁的爷爷在校门口等了好长时间,一看见何老师出来,连忙向何老师深深地鞠躬……原来,杨某同学的父亲被判了多年刑,一直跟爷爷过,何老师特别关心他,不但经常嘘寒问暖,还多次家访,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对他进行教育。终于,杨某同学思想上放下了包袱,学习上也迅速进步。本来,杨某的格性、脾气与其父非常相像,做爷爷的很担心孙子步父亲后尘,看见孙子在二中能如此健康成长且成绩优秀,他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呢?2007年9月,何老师又接任了新的一轮班主任,这一届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为此,何老师万分焦急,她主动找到年级组长和几位年轻班主任商议,介绍05、07届的经验,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先从班风、学风抓起,苦战三年,争取各方面有所突破。三年来,算不清有多少次单独辅导,数不清有多少次心理疏导,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登门家访,学生似乎都像是她的孩子,家长都成了她的朋友。三年的努力终于为二中创造了骄人的成绩,2010届成了二中创造奇迹的一届。而何老师所带的五班成了二中当年中考的一段佳话。全班41位学生全部考上重点高中,全班平均分达634.5分,650分以上的19人,最高分702分。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有七人次获国家级奖励。这样的成绩让全二中的师生都为之振奋。中考结束后,受前几届学生外流的影响,学生对高中就读问题感到迷惘,刘昱、龚自兴接到了师大附中的电话邀请,黎鹏、陈智婷家长也有去临川的打算。其他学生也蠢蠢欲动。究竟上哪儿读高中更有利学生的发展呢?何老师经过细心的调查分析,她认为留在萍乡,留在二中最佳。她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把收集到的前几年在不同地区读书的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再根据学生家庭的状况做经济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她向家长推荐二中的高中优秀教师,让家长接近、了解他们,对我们的老师有了信心。看到何老师为了他们的孩子绞尽脑汁,百般忙碌,家长学生都感动了,他们知道这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啊。就这样,刘昱留下来了,龚自兴留下来了,黎鹏、陈智婷也留下来了,其他同学都留在了二中。目前,这些学生正在萍乡二中高二宏志班,学风浓厚,成绩优秀,这不得不说也有何老师的一份功劳啊。去年何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家境富裕,可就是孩子成绩上不去,家长挺着急的,找到何老师,表示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只要他儿子能考上高中。何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特点,分析出这个孩子不是学不进,而是平时家长忙于生意,疏于与孩子在一起的沟通,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逐渐与家长对立起来。找出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何老师就对症下药了。先是跟家长沟通,一定要在周末最少一人抽出时间陪儿子做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比如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他去跟同学打篮球。还有一起去书店选他爱看的书籍,去爬山,去旅游等等,增加了家庭归属感,增进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笑容渐渐的回到了这个孩子的脸上,心情开朗了,人也变得合群了。然后是安排成绩好的同学传帮带,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大幅度提高。整个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中考的时候不但顺利的考上了高中,还高出录取线50多分。这个孩子也成了心理健康的阳光少年。看到学生的这些变化,何老师脸上露出了由衷的微笑。中考过后,家长带着这个学生来感谢何老师。家长拿出红包,何老师婉言谢绝了。学生说:我跟爸爸妈妈说了,何老师是不会收的,老师的为人我们学生都了解,何老师对我们就像母亲一样是无私的爱,以后我们要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老师最想要的礼物。何晓阳老师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寒,就像一枚秋菊,虽历经寒露严霜,依然开得那么娇艳
1988年,何晓阳老师于萍乡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安源镇中学任教。乡镇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何晓阳老师满怀“丹心向党、安心教育、热心教改、潜心教研、真心育人”的激情,以红土地为家,以吃苦为荣,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没来上课,那个时候没有电话,何老师下了课就急匆匆的奔向他家。谁想这个学生家住离校很远的小山村,还隔着一座山,何老师一路问路,还是迷了路,在山里转了大半天,又累又饿又渴,后来还是找到了山上的看林大叔才走出大山。找到了这个同学的家时候,学生正在家做着农活,看到风尘仆仆的老师,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原来这个孩子家里本就贫穷,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两个,过着清苦的日子,这天正赶上母亲生病,这个孩子就想着辍学在家做农活又照顾母亲。正担心何老师要发现他不来上学会着急成什么样的,没想到就看到了老师推门而入。天色已黄昏,何老师看到床上躺着的学生家长,顾不上喝口水,立刻撑起她,往附近的卫生所跑。何老师身材娇小,但是这一刻她什么也顾不得了,学生跟着她后面边跑边叫:老师,我来吧,我来背吧。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以后说是阑尾炎急性发作,再来晚点就有生命危险。何老师掏出钱包付了医药费,已是累的全身虚脱,医生给她输了液才慢慢缓解。当医生们了解到这个年轻女孩只是这个孩子的老师的时候,个个都感动不已。回到学校,何老师又积极的联系,几方奔走,帮这个学生减免学杂费。初中毕业后何老师还是帮他联系,减免了高中三年的学杂费。在老师的感召和帮助下,这个学生克服困难,重回了教室,坚持学习,并考上了重点大学。学业有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了感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任何风雨都不能把他击垮。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住市区的何晓阳老师卷起被褥住进了学校的单身宿舍,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天坚持与学生一道参加早锻炼,起早贪黑,从不懈怠,十几年如一日。在她的带动下,班上的学生是全校来得最早的,也是来得最齐的。在她的带动下,一些年轻班主任也受到了感染,慢慢地加入到和学生一起出早操的行列。每逢假期,何老师还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班上学生的生活状况,拉拉家常,这样经年累月,既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又掌握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1999年,通过市教育局招聘考试,何晓阳老师调到萍乡二中任教。萍乡二中给了她更为广阔的空间,继续着她永不言悔的事业。她虽然不需要住在学校,但是,她仍然保持这种良好作风,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既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和生活情况,又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一年中考前,学生杨某七十多岁的爷爷在校门口等了好长时间,一看见何老师出来,连忙向何老师深深地鞠躬……原来,杨某同学的父亲被判了多年刑,一直跟爷爷过,何老师特别关心他,不但经常嘘寒问暖,还多次家访,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对他进行教育。终于,杨某同学思想上放下了包袱,学习上也迅速进步。本来,杨某的格性、脾气与其父非常相像,做爷爷的很担心孙子步父亲后尘,看见孙子在二中能如此健康成长且成绩优秀,他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呢?2007年9月,何老师又接任了新的一轮班主任,这一届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为此,何老师万分焦急,她主动找到年级组长和几位年轻班主任商议,介绍05、07届的经验,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先从班风、学风抓起,苦战三年,争取各方面有所突破。三年来,算不清有多少次单独辅导,数不清有多少次心理疏导,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登门家访,学生似乎都像是她的孩子,家长都成了她的朋友。三年的努力终于为二中创造了骄人的成绩,2010届成了二中创造奇迹的一届。而何老师所带的五班成了二中当年中考的一段佳话。全班41位学生全部考上重点高中,全班平均分达634.5分,650分以上的19人,最高分702分。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有七人次获国家级奖励。这样的成绩让全二中的师生都为之振奋。中考结束后,受前几届学生外流的影响,学生对高中就读问题感到迷惘,刘昱、龚自兴接到了师大附中的电话邀请,黎鹏、陈智婷家长也有去临川的打算。其他学生也蠢蠢欲动。究竟上哪儿读高中更有利学生的发展呢?何老师经过细心的调查分析,她认为留在萍乡,留在二中最佳。她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把收集到的前几年在不同地区读书的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再根据学生家庭的状况做经济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她向家长推荐二中的高中优秀教师,让家长接近、了解他们,对我们的老师有了信心。看到何老师为了他们的孩子绞尽脑汁,百般忙碌,家长学生都感动了,他们知道这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啊。就这样,刘昱留下来了,龚自兴留下来了,黎鹏、陈智婷也留下来了,其他同学都留在了二中。目前,这些学生正在萍乡二中高二宏志班,学风浓厚,成绩优秀,这不得不说也有何老师的一份功劳啊。去年何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家境富裕,可就是孩子成绩上不去,家长挺着急的,找到何老师,表示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只要他儿子能考上高中。何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特点,分析出这个孩子不是学不进,而是平时家长忙于生意,疏于与孩子在一起的沟通,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逐渐与家长对立起来。找出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何老师就对症下药了。先是跟家长沟通,一定要在周末最少一人抽出时间陪儿子做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比如他喜欢打篮球,就鼓励他去跟同学打篮球。还有一起去书店选他爱看的书籍,去爬山,去旅游等等,增加了家庭归属感,增进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笑容渐渐的回到了这个孩子的脸上,心情开朗了,人也变得合群了。然后是安排成绩好的同学传帮带,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大幅度提高。整个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中考的时候不但顺利的考上了高中,还高出录取线50多分。这个孩子也成了心理健康的阳光少年。看到学生的这些变化,何老师脸上露出了由衷的微笑。中考过后,家长带着这个学生来感谢何老师。家长拿出红包,何老师婉言谢绝了。学生说:我跟爸爸妈妈说了,何老师是不会收的,老师的为人我们学生都了解,何老师对我们就像母亲一样是无私的爱,以后我们要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老师最想要的礼物。何晓阳老师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寒,就像一枚秋菊,虽历经寒露严霜,依然开得那么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