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共修吧 关注:22贴子:579
  • 3回复贴,共1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一次有几位同学,我们一起到古晋高山上参加报恩念佛堂的破土典礼。建筑的工程计划在十一月完工,完工之后,这个道场是个长年的念佛堂,就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同时也是一个讲堂。我们有四个纪念堂,大概每一个纪念堂就是一间教室,比我们这个教室还要大一些,可以同时容纳四个人讲经,所以将来这个地方也是我们练习讲经的一个道场。这是我们提供给在家、出家四众同修共修的一个道场。当然,到那个地方都不是长住的,都是属于短期的;看进入马来西亚,海关给你多少天,你就可以在那边住多少天。我在那边也听说,大家在马来西亚的法缘都非常殊胜,我们听到也非常欢喜。
  中国古圣先贤教导学人,首先读书要立志。立志就是我们一生要有一个方向,要有一个目标。常言说得好,「志在圣贤」。什么叫「圣」?什么叫「贤」?圣贤的意思是教人要作善人、要作好人,而不是作贵人、作富人。孔老夫子是大圣,他最得意的学生是颜回,仅次于圣人。「圣」这个字的意思跟「神」的意思很接近,所以我们通常都把神跟圣连起来说,「神圣」或者「圣神」,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彻底明白了,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神圣」。由此可知,神圣的意思就是作明白人,而不是做一个胡涂人。
  真正明白了,就晓得我们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不但对这个事情清楚、明了,如果功行不断向上提升,「过去无始,未来无终」都能够明了。哪些人明了?佛法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这个世间人很难想象:这怎么可能?我们可以说,举世之人都不相信,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印度的诸佛菩萨,他们告诉我们,这是可能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本能的,本来就是如此。所以佛经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大家读过的「一切皆成佛」,本能。由此可知,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无非是帮助大家恢复本能而已。他恢复了,他来帮助我们,这叫「教」。
  「教」的意思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他明白了,他先明白了,我们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他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觉,这叫「教」。唯有智觉才能解决问题。「智」是认识,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解门,「觉」是行门。行门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六和敬」。换句话说,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他跟一切人、一切物都处到最好,都能够相处到最圆满,没有一丝毫缺陷。所以天地完人,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我们称他作「圣人」,称他作「神人」。他能做得这么好,完全靠智,他知道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宇宙人生是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他能相处?为什么我们不能?我们无知。无知,我们就会产生迷惑,产生错觉,这就惹来许许多多的麻烦,我们一般人讲「业障」。智慧开了,这个业障就化解。所以圣贤教育,他教我们什么,我们要清楚,我们要明了。在日常生活行为,他给我们指导的,完全是出于真实智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会,「这是他的教条,这是他对我们的约束」,那就完全错了,你根本不认识圣贤。圣贤从来不会约束一个人,从来不会立一法教人去做。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诸佛菩萨不立一法」,所作所为、所教导的都是出于自性。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没有见到,他见到了,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是这样的,所谓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是你的自性,那个善是究竟圆满之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第二义,这是第一义。所以我们要立志作圣、作贤,要立志作佛、作菩萨,这就对了。


1楼2015-03-30 16:50回复
    圣贤给我们的教诲,总的来说不外两门,我们今天学习偏重在儒跟佛,儒跟佛都没有例外,两门,解门、行门。两门决定是合一的,解门里头也有讲行,行门里头也有讲解,一切经都不例外。启蒙的这些经典,行门里头说得比较多,解门里头说得比较少;对于老同学、老参,已经修学经过相当一段长时间了,圣贤人的教诲肯定是解门说得比较多,行门就说得比较少。解行要相应,我们才能够契入,解行如果脱了节,那就不得其门而入。
      初学,特别重视行门。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门上下功夫,你就不得其门而入,再好的老师、再好的善知识都帮不上忙。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称之为「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家教学的开端,诸位要知道,「净业三福」,这是佛法教学的起端、起点。第一句话讲「孝养父母」,孝道;第二句「奉事师长」,师道。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师道跟孝道的落实,这两句话就是一部《十善业道经》。你们要求我接着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也是孝道跟师道的落实;这个经的内容跟《十善业道经》完全相同,是《十善业道经》的补充教材。
      我们的修学从哪里做起?从十善做起。一个人当中,先学作善人。善人好,好在哪里?好在自己这一生生活得快乐、生活得自在,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一生生活在爱的世界里面,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这是何等的幸福!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怨恨、没有对立,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虽然我们还没有开悟,智慧能力还不到,但是我们的行持已经跟佛菩萨接近了,这叫学佛,我们已经在学习了,学习佛菩萨的生活。如果要问:这是什么个道理?为什么要这样做?佛菩萨也给我们说出来,虽说出来了,我们不懂。
      《三字经》一开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已经说出来了。我们也含糊念下去,有没有真懂?没真懂。在佛法里面,大乘经教里头说得很多,「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就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也就是教导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要是入了这个境界,恭喜你,你成佛了,你作佛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禅宗里头有所谓「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就这个意思。我们爱一个人就是爱自己,怨恨一个人就是怨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虚空法界统统是自己。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没有怨恨,决定没有敌对,常生欢喜心。对诸佛菩萨,那是觉悟的人,对六道众生,是不觉的人,一律平等,没有亲疏远近。但是,事上有亲疏远近。这亲疏远近是什么个道理?缘不同;我们现在的话讲,机会不一样;佛家称为「机缘」、称「缘分」。不是「理」有差别,也不是「事」有差别,「缘」上有差别。
      我们的学习,一定要以佛菩萨的教诲为标准,那个标准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标准,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如果肯定这一点,就会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学习,知道这样去做与性德相应,这样的修学才能够开发自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这是走明心见性的路子,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里面所说的「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把修学的方向、目标定在这个地方,那就正确了。我们的修学要认真、要努力,一定要知道,我自己努力认真学习,如诸佛菩萨一片慈悲,如一切宗教里面的神圣泛爱世人,平等广泛的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怜悯一切众生,就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不认真修学,我就没有帮助他,他们就多受一天苦;我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帮助他们觉悟,他们就早一天离苦得乐,这就是佛家常讲的「积功累德」。
      我们自己要真修,怎么个修法?必须把自己过去种种污染洗刷干净。哪些污染?自私自利的污染,名闻利养的污染,贪瞋痴慢的污染,五欲六尘的污染,这个东西要是不洗掉,是你的障碍;要很认真的把它洗刷掉,你会得大自在,你会得真解脱,你的智慧德能自然就现前。圣贤教诲不难,难在我们不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洗刷干净,我们不肯干。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随顺烦恼习气,这就不行了,这个问题严重。什么时候你能把这个断干净,什么时候你就成佛了;纵然还不是圆满佛,你一定证分证佛位。所以生、佛总在一念之间,就看你这个念头能不能转得过来。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2楼2015-03-30 16:51
    回复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7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六面,从序分看起。
        在这个地方先简单做一个说明,这部经是早期到中国来的,早期翻译的,翻译的体例还没有制定。像经前面序分里头六种证信,「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部经上都没有,他是把这一部分省略掉了,所以经文一开端就是正宗分。以后译经的规矩制定之后,翻得就比较如法,经文里面原来的体例都能够保存。这是早期的经典,总是要适合中国人的这种习性,所谓是「入境随俗」,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高僧大德他们的智慧、权智,善巧方便。初到一个地区,必须跟这个地区能适应,才能得到这个地区大众的欢迎,我们从这里能看得出来。
        佛法确确实实它讲求的是随缘,讲求的是用现代话来说,本土化跟现代化,它非常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契机。所以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你理讲得没错,但是你要是不契机,不会受听众的欢迎,你这个教学是失败的。这一点,我们近代人就比不上古时候这些法师大德。近代中国有不少法师,在其它国家弘扬佛法,不懂得这个道理,建的道场建中国宫殿式的道场,供养佛像一定是从中国运过去的,不能跟当地文化交融,所以虽然在别的国家几十年,甚至于一、两百年,外国的信徒不进门,所接引的是华侨。如果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在当年也像现在中国人这种作法,只度印度在中国的侨民,中国人一个都不会进去,他的教学就全盘失败了。
        早期我还没有出国之前,有一些法师出国,我都特别向他建议,到外国建道场,不要建中国宫殿式的,要建当地的建筑形式。中国宫殿是从前国家办事公务机关的一种建筑形式,我们中国讲衙门,外国他们国家办事的机构是用什么方式,我们要这样的模仿。所以那个时候到美国,我就劝他「你做白宫那种方式」,不要那么大,缩小一点,外面形状看起来像白宫,如果富丽堂皇的,建得像他们的国会,或者建学校的形式,采取这三种方式,不能把中国宫殿拿到美国去,行不通。佛像一定要造美国人的面孔,要知道佛没有一定的相。
        我上次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马六甲还是在哪个地方,看到一个缅甸庙,缅甸庙里面塑造的,那是大理石雕塑的,有三十多尊释迦牟尼佛像,面孔都不一样。它上面给我们介绍,日本人的、印度人的、尼泊尔人的、泰国人的、中国人的、越南人的、西藏人的,面孔都像当地人的样子,这个对了。佛在哪里出现,决定是那个地方人的面孔,人家看了亲切感。我早年有这种看法,在缅甸庙里面得到证实。它东南亚这三十多个地区的像不一样,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所以你到美国,把佛法传到美国,佛菩萨的像一定是美国人的像,他们一看就会很亲切,就自自然然会到这个道场来。你造的是中国人的像,人家一进去,「这是外国文化」,他不会进来。所以佛教在美国传教也将近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当地美国人信仰佛教的人很少,都是亚裔、侨民,这是佛教在西方世界传播最大的一个败笔,我们应当知道。
        既然前面经文序分省略了,我们在此地只列出这个格式,也就不再讲解了。我们看经文正宗分,《科会》本第七面。这个科判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自己做的。学讲经头一桩事情就是要学做科判,科判是将这一部经它的段落、层次、章法、结构把它看清楚。这些东西看清楚之后,经典的内容,它的义理、趣向,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科判完全是分析文字,特别重视它的形式,你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学习过。一般经文大分是三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段又可以分为这三段,序分里头有序分的序、序分的正宗、序分的流通;正宗分里头有正宗的序、正宗的正宗、正宗的流通。从这个概念,你就能推知这个层次是没有限制的。
        像六百卷《大般若》,我看到古人给它做的科判,科判的本子就像小型的报纸一样,是四开的本子。我们现在看的报纸叫对开,四开的本子就是现在的报纸一半大那么大张,我看到那个本子有二十多册《大般若经》的科判。我看了吓一跳,从来没想过六百卷《大般若经》古人有这样的耐心把它做成科判。我们一般看到科判最大的是看到《华严经》,《华严经》的科文表解,你们同学们好像都有。经无论大小,你要想研究,头一个你就研究科判,你研究它的段落、层次、结构,这非常重要。你会做科判,你就会讲经;你不会做科判,你肯定不会讲经。所以这是首先要学习的。
        在前面有一个表解,这个表解叫「全科」。从表解上诸位能看到,全经正宗分里头有六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事佛得报第一」,就是问我们学佛所得到的果报,这个果报是吉还是凶。第二大段,这都是阿难尊者问的,「杀生责任」。第三大段是问「师弟之分」,老师跟学生这当中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师生的关系。第四大段是「疑法抵触」,这在现代人是很普遍的现象,学佛跟我们的生活发生冲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五大段,这是阿难庆幸自己能够有缘分闻到佛法,同时怜悯世间许许多多人没有闻法的机缘。第六大段是阿难的谏颂,这个谏颂是属于重颂,将前面长行文以偈颂的体裁重复再说一遍。
        我们现在看第一段,第一段里面又分四段,就是丙一、丙二…。丙一、「问事佛得报云何不等」,这些问题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许许多多同修提出来,我们同样都学佛,为什么果报不一样?请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这是阿难向世尊请教,用『白』,「白」是敬词。佛对阿难是佛「告」阿难,告诉你,「告诉」是上对下。现在人不讲究了,现在对他爸爸妈妈「我告诉你」,对他老师也是「我告诉你」,对他的长辈、长官都说「我告诉你」。「告」字是对下的,不是对上的,但是现在习惯了,大家都错了就对了,只要意思能表达出来就好了,所以词贵达意。
        刚才我也看到你们同学们争论中国文字多音字的读音。也不必讲究,为什么?大家错了就对了,你要念个正确的音,别人不懂。像现在我们讲「矛盾」,「矛盾」大家都懂;如果真正把音念正确,你不懂,真正正确的音那个不念「盾」念「楯」。我念「矛楯」你保险不懂,你不知道干什么,是不是?所以说大家错就对了。念「矛楯」古人懂,今人不懂;念「矛盾」今人懂,古人不懂,我们现在是对今人不是对古人,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讲解的时候,可以讲出来让大家知道,但是日常生活当中,你念还是得念「矛盾」。你说「我念正确的」,没人懂有什么用处?这个就是通情达变,善巧方便就在这些地方用。不能计较说「古音怎么读法」,我们面对着不是古人,你面对是今人。但是我们学习,古音知道好,这是一种常识。可是面对现实,你一定要迁就大众。你不迁就大众,人家说「你说话我不懂」,你办什么事情都不通,人家不懂,所以要懂这个道理。
        阿难提出问题向世尊请教,他的问题是『有人事佛』,「事佛」就是我们今天讲「学佛」。可是「学」,怎样学?学是效法的意思,佛怎么做,我也学着怎么做,这才叫学佛。不是学他的语言、经本,不是的。所以学里面一定包括这四个层次:信、解、行、证,这叫学佛。我说「我信了」,信了不解,没信。「信、解、行、证」四个字就是一个字,信里面决定包含解、行、证,这个信才充实;如果没有解、行、证,这个信是虚幻的。我们讲那个信是假的信,不是真信,现在人讲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你一定解、一定行,你把你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你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全都做到了。做到之后证,证什么?证你所信的,证你所解的,证你所行的,就证这个。我信得没错,解得没错,行得没错,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自己以往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证。解里面,解一定具足信、具足行、具足证;证里面一定具足信、具足解、具足行。任何一个字里面都含着这四个字,少一个你就有欠缺,不圆满。
        所以「事」一定要把它讲清楚,「事奉」,我们用信、解、行、证四个字,学佛的同修概念都比较清晰,这样学佛,学佛得落实。现在我们讲学佛的,那就是李老师从前所说的,他说的话是真话:「现在在家、出家,哪里是学佛?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他不是真学,佛教你的一样都没做到。教你「孝养父母」,你做到了没有?教你「奉事师长」,你做到了没有?教你「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无量寿经》一开端,在前面佛就教我们修最基本的行法,「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做到没有?善护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要做到才叫学佛。做不到,天天在念、天天在讲,这就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有罪过!
        因此,我们学佛的果报不一样。有人学佛『得富贵』,『谐偶』用现在的话来讲,事事称心如意。「谐」是和谐,「偶」就是今天讲的如意。「谐偶」是汉朝时候人的普通话,现在你讲「谐偶」大家不懂,你讲「你还如意吗?」大家都懂,「你样样能称心如意吗?」大家好懂。我们讲「样样称心如意」,古人不懂,汉朝人讲「谐偶」他懂,经是在那个时候翻译的。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相反,『衰耗不谐偶者』。「衰耗」是富贵的反面,样样都不如意,样样都不称心。
        有人告诉我:「我在不学佛的时候还不错、还很好,学佛之后反而糟了,比没有学佛的时候差得很远。」这是什么缘故?这两种对比的现象,「富贵谐偶」里头也有层次不相同,「衰耗不谐偶」的也有差别很大,为什么不一样?『不等同』就是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愿天中天普为说之』,「天中天」是阿难对佛的尊称,佛是天人导师,不但是人间的老师,诸天都事奉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常常在天宫讲经说法教化他们,我们在经典里面时时读到,《地藏经》就是在忉利天宫讲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21楼2015-04-02 22:06
      回复
        求全部讲义


        37楼2022-10-31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