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精舍吧 关注:77贴子:8,803

【诸子百家】大师沙龙 艺林记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言

此沙龙者,无酒无茶,也无丝竹,而是把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学界名流(包括本尊、研究者和资深粉丝)请来,谈艺术感悟,讲创作心得,聊人生哲学,说奇闻轶事。含菁咀华,以存他日之思。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4-11 23:51回复

    第一辑:
    01、林语堂:论幽默
    02、林风眠:孤独成全了画笔
    03、张大千:京剧名伶的挚友
    04、齐白石:画中诗人
    05、华君武:看透人间万象的智者
    06、韩美林:我与雕塑
    07、高庆春:岁月印痕
    08、何多苓:若即若离
    09、周汝昌:小摊
    10、周汝昌:藏书
    11、杨明义:上了桥,忘了下来
    12、王献之:读鸭头丸帖
    13、达芬奇:寻找“蒙娜丽莎”的遗骸
    14、陈继儒:岩栖幽事
    15、潘玉良:远企古人,媲美西彦
    16、苏东坡:苏东坡的狂
    17、郑板桥:坦坦荡荡真人样
    18、王文治:曾经沧海
    19、鲁迅:相思树下想念爱人与不识相的猪搏斗
    20、酒后失话:书画家错漏成趣
    21、范曾:撒娇与法律的自我矮化
    22、吴冠中:故园·炼狱·独木桥
    23、李苦禅:鸟比天上多
    24、吴作人:油画的变化
    25、蔡志忠:十年笔墨问道人生智慧
    26、王明明:小院秋实
    27、李可染:与《草堂烟雨图》的奇缘
    28、郑爽:我爱阳光与花朵
    29、李郁华:《双鹤铭》
    30、佚名:乾隆年间的年画杰作《盗仙草》
    31、何香凝:追踪《墨菊图》背后的故事
    32、廖承志:我母亲的画
    33、傅抱石:第一方印章诞生记
    34、吴大澄:官如能造福,民岂不知恩
    35、黄胄:黄胄画狗
    36、汪蔼士:终身爱梅画梅咏梅
    37、韩喜增、施胜辰:两位画家一段难忘的记忆
    38、陈逸飞:与《双桥》的故事
    39、丰子恺:半个世纪的信守
    40、李世倬:跨越了三百年的合作
    41、蒋嵩:不弄纶竿就读书
    42、启功:隽语五则
    43、何绍基:写字的故事
    44、法常:叭叭鸟 危危松
    45、澄子:杯垫纸上的小画
    46、看“吃货们”修状陈谢
    47、吴藕汀:打年货
    48、董小蕙:给小偷先生的信
    49、韩羽:画眼心声
    50、汪曾祺:岁朝清供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4-12 00:00
    回复
      2025-08-30 19:09: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论幽默】 (摘录) 林语堂
      “我想一国文化的极好的衡量,是看他喜剧及俳调之发达,而真正的喜剧的标准,是看他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 ——— 麦烈蒂斯《喜剧论》
      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
      “三百篇”中《唐风》之无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觉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时,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到第一等头脑如庄生出现,遂有纵横议论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太史公称庄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无不可。战国之纵横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辩之才。这时中国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饱满,放出异彩,九流百家,相继而起,如满庭春色,奇花异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人之智慧在这种自由空气之中,各抒性灵,发扬光大。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穷理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故毫无酸腐气象。在这种空气之中,自然有谨愿与超脱二派,杀身成仁,临危不惧,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这是谨愿派。拔一毛以救天下而不为,如杨朱之徒,或是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这是超脱派。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超脱派的言论是放肆的,笔锋是犀利的,文章是远大渊放不顾细谨的。孜孜为利及孜孜为义的人,在超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后来因为儒家有“尊王”之说,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与君王互相利用,压迫思想,而造成一统局面,天下腐儒遂出。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不能因君王道统之压迫,遂归消灭。而且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庄文章气魄,足使其效力历世不能磨灭,所以中古以后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独尊儒家道统,实际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国人得势时都信儒教,不遇时都信道教,各自优游林下,寄托山水,怡养性情去了。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也算不得文学。所以真有性灵的文学,入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5-04-12 00:33
      回复
        老子庄生,固然超脱,若庄生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了。老子教训孔子的一顿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若是而已。”无论是否战国时人所伪托,司马迁所误传,其一股酸溜溜气味,令人难受。我们读老庄之文,想见其为人,总感其酸辣有余,湿润不足。论其远大遥深,睥睨一世,确乎是真正的表现。然而老子多苦笑,庄生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庄生的笑声是豪放的。大概超脱派容易流于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屈原、贾谊,很少幽默,就是此理。因谓幽默是温厚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谓幽默,机警犀利之讽刺,西文谓之“郁剔”(Wit)。反是孔子个人温而厉,恭而安,无适,无必,无可无不可,近于真正幽默态度。孔子之幽默及儒者之不幽默,乃一最明显的事实。我所取于孔子,倒不是他的踧踖如也,而是他燕居时之恂恂如也。腐儒所取的是他的踧踖也,而不是他的恂恂如也。我所爱的是失败时幽默的孔子,是不愿做匏瓜系而不食的孔子,不是成功时年少气盛杀少正卯的孔子。腐儒所爱的是杀少正卯之孔子,而不是吾与点也幽默自适之孔子。孔子既殁,孟子犹能诙谐百出,逾东家墙而搂其女子,是今时士大夫所不屑出于口的。齐人一妻一妾之喻,亦大有讽刺气味。然孟子亦近于郁剔,不近于幽默,理智多而情感少故也。其后儒者日趋酸腐,不足谈了。韩非以命世之才,作《说难》之篇,亦只是大学教授之幽默,不甚轻快自然,而幽默非轻快自然不可。东方朔、枚皋之流,是中国式之滑稽始祖,又非幽默本色。正始以后,王何之学起,道家势力复兴,加以竹林七贤继出倡导,遂涤尽腐儒气味,而开了清谈之风。在这种空气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心灵,周秦思想之紧张怒放,一变而为恬淡自适,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荣而入于初秋之豪迈深远了。其结果,乃养成晋末成熟的幽默之大诗人陶潜。陶潜的责子,是纯熟的幽默。陶潜的淡然自适,不同于庄生之狂放,也没有屈原的悲愤了。他《归去来辞》与屈原之《卜居》、《渔父》相比,同是孤芳自赏,但没有激越哀愤之音了。他与庄子,同是主张归返自然,但对于针砭世俗,没有庄子之尖利。陶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只见世人为五斗米折腰者之愚鲁可怜。庄生却骂干禄之人为豢养之牛待宰之彘。所以庄生的愤怒的狂笑,到了陶潜,只成温和的微笑。我所以言此,非所以抑庄而扬陶,只见出幽默有各种不同。议论纵横之幽默,以庄为最,诗化自适之幽默,以陶为始。大概庄子是阳性的幽默,陶潜是阴性的幽默,此发源于气质之不同。
        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IP属地:山东4楼2015-04-12 00:36
        回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5-04-12 00:38
          回复
            林风眠的《宝莲灯》,子容肖母,神情和悦,那是林风眠理想化的人伦。沉香劈山救母,林风眠举刀护母,最后让母亲永生在仕女中。
            林风眠的第一位夫人艾丽丝·冯·罗达,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孤儿,因为德国的种族歧视,相爱的两人几经周折结了婚。孰料,一场产褥热夺去了母子的生命。第二位夫人爱丽丝·法当,几十年的婚姻,分多聚少,1956年,夫人携女儿离开上海,林风眠单独居住在南昌路的小楼中,何以解忧,唯有作画。据说,他有时作画上百幅,仅留一两张,不满意的尽毁。
            林风眠后期的仕女,青春和美,眼眸藏笑,皆是无邪少女,闲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如月光一般冷凝的静美——那就是无数画者膜拜的“风眠体”。有人说,仕女暗含着他女儿蒂娜的影子——蒂娜1956年出国,直到父亲死前也未曾回国。
            亲情挫伤,爱情跌宕,命运多舛,童年失母,青年失妻,晚年和女儿骨肉分离,92岁离世,可谓百年孤独!孤独戕害了他的身体,却成全了他的画笔 。


            IP属地:山东7楼2015-04-12 00:41
            回复

              林风眠(1900—1991),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风景画。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5-04-12 00:41
              回复

                (图:张大千夫妇粉墨登场)
                张大千晚年定居台北,他和台湾著名京剧名伶郭小庄女士结成了忘年交。一九七九年,在张大千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二十九岁的郭小庄组织了“雅音小集”剧团,打出了“新派京剧”的旗号,在台湾剧坛上引起了轰动。“雅音小集”,即由张大千命名及题字。郭小庄对京剧表演艺术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尤为张大千所赞赏。他还特意为郭小庄绘制了一件荷花旗袍以示鼓励。黄天才先生说:“大千生前,从来不在熟朋友面前讳言他对郭小庄的‘偏心’疼爱。记得,有这么一次,大千嘱人从台北打电话给我,说郭小庄要唱戏,新制的戏服需要上好的纺绸做水袖,大千托我到东京‘钟纺’(Kanebo)总公司去买两段白纺绸……还一再叮咛:‘要弹性好的,可以抖得开的,不可太厚,也不可太薄,你要抖一抖试试……’”。
                张大千有诗《赠郭小庄》云:“月晓风清露尚寒,罗衣微怯倚栏杆。郑家婢子轻相比,艳极何曾作态酸。”诗后有小注说:“郭小庄是名伶,青衣花旦,武打均工。(这个批注是为百年以后的读者所写)”可见大千居士对郭小庄评价之高,期望之殷。一九八三年元月二日,郭小庄获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在领奖时,她激动地说:“我是将张大千先生对我的要求,当作人生奋斗的座右铭。”
                言犹在耳,大千居士却于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病逝。十六日在台北第一殡仪馆举行家祭、公祭。丧礼结束后,灵骨坛安厝在摩耶精舍后院的“梅丘”石碑下。黄天才先生看到在他身侧不远处的郭小庄,双膝一跪,俯伏在地上低声饮泣。小庄身躯瘦弱,全身素服,跪伏在地上更见得娇小,想到大千生前对她的百般疼爱呵护,小庄对大千的逝去,自然是伤心欲绝的。之后小庄更写了《生离竟成永诀——忆我永远唤不回的张伯伯》一文,以示哀悼。


                IP属地:山东10楼2015-04-12 21:10
                回复
                  2025-08-30 19:0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后旅居海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之一。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5-04-12 21:10
                  回复
                    4。【画中诗人齐白石】 ·苗连贵
                    齐白石是水墨画巨匠,也是一代诗人,只因画名太盛,历来认为:他的诗名不如画名。
                    然而齐白石自己则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此说并非矫情,齐白石对自己的诗才相当自信,甚乃自负。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心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读《白石诗草》及《借山吟馆诗草》,感觉齐白石的诗确实非同一般,他写诗不受传统规矩束缚,外淡内真,俗中蕴雅,与他的画风一致,当时即受人推崇。著名诗家樊樊山评他的诗:“意中有意,味外有外。”这是很高的褒奖。
                    齐白石在写诗上取得成就并非偶然。他童年家贫,从小帮家里干活,砍柴、放牛、捡粪,每次出门,身上总带着《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夜里点不起油灯,常燃松枝诵读。老来想起这段生活,写下《往事示儿辈》:“村书无角宿缘迟,二十七年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齐白石在20多岁拜乡贤胡沁园、陈少蕃为师,30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自此诗思大进,陆陆续续写下不少好诗。
                    齐白石的诗,与画密不可分,常以题跋为主的题画诗面貌出现。从内容上看,思亲怀乡是齐诗的主题,如《牧牛图》的题画诗:“祖母闻铃心始欢(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梨锄汗满颜。”这里既有对自己牧牛生活、祖母盼孙早归的回忆,也有对仍在农村耕耘的儿孙的牵挂。再看《织纱图》题诗:“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荫下纺纱声。”当年自己读书作诗,常嫌妻子的纺纱声干扰影响,如今远离亲人,再想听那声音也听不到了。
                    用通俗流畅、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齐诗的又一主题。如《考芋艿》:“满丘芋艿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读之,那种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贫穷但温馨的乡村生活历历如在眼前。
                    齐白石热爱农村生活,农村中的草木花卉、山茶蔬果既可入画,也可入诗,他对这些甚至有些“偏爱”。他画《白菜辣椒》时曾说:“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国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很有些不平之气。在画白菜的题句中说:“不是独夸根有为,须知此老是农夫。”这实际上是对他本色的自我肯定,他始终以一个“农夫”的姿态耕耘在艺术的乡土里,爱而有加,孜孜不倦。《题棉花图》诗句:“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则是他浸润于乡土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不仅艺术升华了,诗意也达到新的境界。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5-04-12 21:12
                    回复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我国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5-04-12 21:14
                      收起回复

                        华君武(1915-2010),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于杭州。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革命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其间受批斗;1979年华君武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5-04-13 00:08
                        回复
                          6。【我与雕塑】 (略有删节) ·韩美林
                          我不是雕塑家,下半生怎么做了雕塑?这不重要,因为雕塑对一个艺术家来讲,它只能是一种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如其人,画亦然。文章是写人,艺术也是在写人。我们画画的都是在“写画”,写画就是写人,这不是我发明的,几百年前的画家就把“画”改成“写”了。
                          不论干什么,归根结底,首先是做人。就是说人是做出来的。可这“做”就难了。由着人的本性不行;偷鸡摸狗、好逸恶劳不行;欺老辱幼、打家劫舍不行;杀人放火、献媚玩权更不行……人有理智、有悟性,学了文化是为了做人。
                          从小到大,不论是老师、家长、朋友、前辈,没有一个不教导我们要诚实、坦白、直率、见义勇为、两肋插刀……后来到了社会上我才知道这些教导并没能让一个人快乐地生存下去……相反,招来的却是无穷的痛苦。我曾经“仰天长啸”,但经过一番是非利弊的权衡,仍然做出“壮怀激烈”的决定。既然我已选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贡献的人,就不能后悔自己选择的做人准则,那就是,将诚实、坦白、实实在在进行到底!然而,我学到的“实在”,到了社会上却成了永远都浮不起来的“秤砣”,同时也给了我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我此生坎坷,都是“秤砣”给我带来的灾难,但是我不记仇、不后悔、不报复、不哭哭啼啼,这就是我开头讲的人生选择的一种生存形式,我选择的形式是艺术,我选择的态度是乐观。
                          不管风吹浪打、惊涛拍岸,我就像是自在地飘在大海里的那叶扁舟。所以遇上再不快活的事,平时也是走到哪里,笑声跟到哪里。
                          为此,我的作品多样,且没有伤呀痕的。“文革”时我写了一幅对联:“难得糊涂不糊涂,来得容易不容易”。横联是:“容易糊涂”。现在看这幅对子,还是属于值得一品的大实话。那时,我却给批得不轻。
                          我选择雕塑是因为它能将我所看、所思、所想充分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我也选择了绘画、工艺和文学。
                          艺术创作没有规定性,与其它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绝对独立性:独立的形式、独立的风格、独立的手段、独立的方法、独立的形象、独立的一切和独立的艺术家个体,因而它也不具备规定性的规律和模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用同样的牙膏、吃同样的麦当劳、坐同样的火车、住同样的房子,而你绝不可能只看一部电影、只挂一样的画、只唱一首歌,何况,牙膏肥皂我们也可换着花样用,我们也不可能天天吃大米饭!因为,这其中就有艺术和懂得享用艺术的人。
                          生活中有艺术设计,更具有独立性的艺术个体,如绘画、雕塑、戏剧、舞蹈就讲究艺术家独到的构思、创意、技巧、手法、形式和手段,这样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才能更充分地感到世界的美好、人生的价值和艺术的永恒。
                          而艺术为什么永恒?因为,它歌颂了人类(还有动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爱。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5-04-13 00:11
                          回复
                            我经受了人间难以忍受的煎熬,但是,我不拿这些煎熬再去煎熬我们已经备受煎熬的人民,惟一可以拿来当成永恒题材来抒发的就是这个伟大的“爱”。她包含了最伟大的母爱、友爱、爱情、亲情还有包括大自然在内的博爱!只要对这个世界倾尽所爱,在艺术创作中就不信没有一触即发的佳作。
                            为此,我的作品中没有痛苦、没有牢骚、没有让人厌世的东西,只有“美好”二字。但是,作为一个在人间生活的人,我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我也有厌恶的时候,厌恶虚伪、厌恶欺诈、厌恶霸世,厌恶一切人们所厌恶的东西。
                            但是,生活再复杂,再阴暗,我想做个比喻的话,它至少不像一堆垃圾吧,即使是垃圾,现实世界也可以把它们分级处理成肥料、沼气、建材和冶炼材料。何况艺术呢!
                            我只想把这个世界的美好献给有幸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们。我们被生活、社会、环境等条件所制约,想一想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坏人们亦如此,他们活得更艰难:心虚、恐慌、担心坐牢、被枪毙……
                            人生只有这一次,有钱、有权、有人、有势都帮不上忙,长生不老是梦里的事,我非常珍视来到人间这一趟的机会,所以我也经常提醒自己:看到路上的石头就把它捡走——给后人留条好路。
                            有了这个着眼点,那么,我的艺术也就找到了我要走的路,学习、实践(失败的经验也包括内),这就是你的财富,这就是你的起飞点。积累越多越丰富,艺术上带来的硕果就越大,我有时深感,在某一阶段的创作高潮中,我又唱、又跳、一张接着一张地画,不吃饭、不睡觉,像个机器人一样永不停歇地劳作,作品层出不穷、永不枯竭,高潮来时,两个多小时就画了九十多张画,而且张张精彩没有重复……
                            理论文章,尤其是创作理论,必须在艰苦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而且它也只能代表一个画家或一个画派,绝不能代表一切艺术。对那些靠权靠威的创作理论来创作的人,实在是受害不浅。我自己走的弯路告诉我,我不看艺术理论,更不写艺术理论,我喜欢看艺术家创作过程,尤其是亲眼看画、看雕、看构想。为此,我后来对那些喋喋不休、耳提面命的一家之言根本不予理睬。我奉劝那些“卖膏药文章”的人多画一些、多做一些,最好的方法是——下去!
                            艺术家没有实践、没有生活,哪里就算得上创作呢?积累多少就让你潇洒多少。艺术家是不是应该多多潇洒呢?那时你的作品用不上洋洋万言,只有两个字——过瘾!
                            你过瘾,他过瘾,大家过瘾。

                            (图:韩美林 雕塑作品)


                            IP属地:山东19楼2015-04-13 00:12
                            回复
                              2025-08-30 18:57: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韩美林,1936年生,山东济南人,擅长绘画陶瓷艺术, 曾任安徽画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专业画家,在中央工业美院工作。曾设计1983年《猪票》、1985年《熊猫》等邮票及一系列最佳邮票评选纪念张。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惟一一家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韩美林是北京申奥标志的设计者之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修改创作组组长。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5-04-13 0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