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邑内徽派花屋之最
柯昌平
对于中池花屋,最让我纠结。也许是人到中年特有的自然的怀旧情结日渐显怀,也许是经不住几分厚重历史的勾引,煽情得我曾三次穿梭于其间,寻求破解那久远模糊的信息密码的钥匙,有收获,有失望,亦有魅惑。

汪氏古民居俗称中池花屋,位于中池镇中心村,东侧为迎池公路,西临池河。该院落坐东朝西,平面呈矩形,由两个院落组成,门楼、前厅、围墙组成第一进院落;前厅、正房、南北厢房组成第二进院落,围合形成一天井;南倒厅、北倒厅中各有两个小天井。通面宽41.12米,通进深38.9米,建筑占地总面积约1089平方米。该建筑以一大四小对称的天井、高翘的防火山墙,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门楼为院落的入口,建筑坐东向西,面宽一间,通面宽4.30米,进深6架,通进深5.17米;石板台明,方砖铺墁,青砖墙体;无立柱,檩枋均插入两山墙内;硬山式建筑,合瓦屋面,叠瓦脊,两山墙高出屋面,墙体呈阶梯防火山墙状,墙帽施沟头、滴水,脊端起翘;东西立面各开一门,西侧为青石槛框板门;东侧券洞门,青砖发券,青石券脸,无门扇。屋架有糟朽,檩枋有断裂,屋面塌陷,瓦件脱落、破碎。

前厅位于第一进院落内,坐东向西,面宽五间,通面宽22.92米,进深八架,通进深9.45米;柱径0.28米,柱高4.45米,廊深1.53米。石板台明,方砖铺墁,土坯墙质;前檐南北两墀。头墙下开劵洞门;抬梁式,三架梁上施蜀柱、角背,金柱下施坐斗,坐于七架梁上;硬山式建筑,合瓦屋面,皮条脊;前檐明间开格扇门(已毁),次间开格扇窗(已毁),梢间开花格窗;后檐明间开格扇门(已毁),次间开花格窗;明间东西两梁架下布格扇门;梢间二层为阁楼;大木构件不施油漆彩绘。现该建筑中有多处后加隔墙,台明有3~5厘米沉降,柱身有1.2~1.8米长裂缝,最大宽度3厘米,屋脊断裂,瓦件残破。

南厢房位于第二进院落南侧,与北厢房对称布置,为硬山二层阁楼式建筑,;面宽两间,通面宽7.12米,进深六架,通进深6.88米;石板台明,方砖铺墁;穿斗式梁架,合瓦屋面,皮条脊。南厢房北立面两间分设有板门和花格窗各一,花格窗由“龟背锦”组成;二层前檐擎檐柱间原施镂空雕花栏杆,与北厢房相对应,内容应以“寿”、“星”为主题,现已无存;上下两层施以木楼板,室内设有木楼梯,但因人为破坏现已无存,二层梁架以上无吊顶;大木构件不施油漆彩绘。正脊全部毁坏,瓦件残破、脱落严重。

北厢房位于第二进院落北侧,为硬山二层阁楼穿斗式梁架建筑,面宽两间,通面宽7.12米,进深六架,通进深6.02米,方砖铺墁,合瓦屋面,皮条脊。北厢房南立面建造初期两间分设有板门和花格窗各一,后期改造将此面墙体拆除并前移扩大室内空间,新增 西式门窗;二层前檐擎檐柱间施镂空雕花栏杆,内容以“福”、“禄”为主题,上下两层施以木楼板,室内设有专门的楼梯及楼梯口(现已无存),二层梁架以上无吊顶;厢房东山墙与正房间形成南北方向通道,通道内设板门。台明有3~5厘米沉降,柱身有1米长裂缝,缝宽2~3厘米,屋架、檩枋局部糟朽,正脊断裂,瓦件残破、脱落。

正房位于第二进院落东侧,坐东向西,面宽五间,通面宽27.17米,进深八架,通进深11.54米;柱径0.36米,柱高5.64米,廊深2.01米,石板台明,方砖铺墁;硬山二层阁楼式建筑,合瓦屋面,皮条脊,两山墙高出屋面,墙体呈阶梯状,墙帽施沟头、滴水,脊端起翘;前廊两端与南北厢房相交处形成一条南北方向通道,设板门;西立面明间开格扇门,次间设花格窗(均已毁),前带“月”形轩廊;东立面后增开西式门窗;明间无吊顶。次间设有二层阁楼,木板楼平铺于木楞上,二层梁架以上无吊顶,柱身有长约1.8米,宽2~3厘米裂缝,正脊全部毁坏,瓦件残破、脱落严重,原有隔扇门窗无存。

南倒厅为第二进院落的横向延伸附属建筑,面宽六间,通面宽25.91米,进深六架,通进深10.52米;柱径0.22米,柱高4.75米;硬山穿斗式建筑,合瓦屋面,皮条脊,石板台明,方砖铺墁;南倒厅中形成两个小天井。南倒厅北立面原各间均开有花格窗及板门,后期翻修过程中局部将其改造;南立面仅有石槛框门一个,现因无人管理其中两间已完全坍塌;室内无吊顶,大木构件不施油漆彩绘。台明有3~5厘米沉降,墙体有2~3厘米宽裂缝,局部完全坍塌,柱身有长2~2.8米、宽2~3厘米的裂缝,檩枋局部糟朽、坍塌,正脊及兽吻全部被破坏,瓦件残破,缺失严重。
北倒厅为第二进院落的横向延伸附属建筑,面宽六间,26.78米,进深六架9.51米;柱径0.22米,柱高4.75米;硬山穿斗式建筑,合瓦屋面,皮条脊,石板台明,方砖铺墁;北倒厅中形成两个小天井。北倒厅南立面原各间均开有花格窗及板门,后期翻修过程中局部将其改造;北立面原仅有石槛框门一个,后期翻修过程中墙体局部被拆除并增开西式门窗;室内无吊顶,大木构件不施油漆彩绘。墙体有裂缝,屋架槽朽,局部断裂,檩枋有槽朽,屋脊断裂,瓦件大面积残破,局部破碎严重。

汪氏民居是安康市少有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选址合理,西临池河,后枕群山,融自然山水于一体,布局严谨、对称,雕刻精美,题材丰富,有“福禄寿星”木雕字样,融徽派风格与关中风格于一体。
据当地的村民反映及主人墓碑内容显示,此建筑始建早于乾隆年间,后来传至叫汪哑巴的手中,是再无接班人,还是家道中落,或是更发达而另择高就?就无人知道了。唯一能解读的一点儿信息是屋背后山坡丛林中垮塌苍凉的汪高松四个儿子为其修建的坟墓和扔在院落破墙根旮旯处的一个几近腐朽的类似投票箱的木质保险柜了。墓碑内容为“汪高松原籍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横河人氏,生于乾隆辛卯庚月初六丑时,殁于道光癸已年冬月初九未时。葬于石泉县中池河大河坎,祖置陈家庄文林乡”。它对研究陕南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工艺技术及宗族体系的演化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是一处可供参考、研究和欣赏的实物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中池镇政府已启动对花屋的保护性修复工作。老树发新芽会有时。



转文字自石泉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