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经典中医吧 关注:552贴子:6,001
  • 11回复贴,共1
风寒暑湿燥,风是什么那,还排第一位,热也生风、寒也生风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31 08:50回复
    瘀堵。


    IP属地:安徽2楼2015-08-31 09:3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什么是风?风不过是变态异化的木气之疏泄。一块石头把草压住了,它不能从正面上生长出来,但这个生长的劲不会停止,它会弯弯曲曲弯着腰从旁边生长出来,虽然也能生长出来,但已是变态的了,有了许多不需要的副作用了,不是身体需要的正面生长的状态了。木之恬荣与风动的关系,正同于此。肝主疏泄,风者肝之本气,疏泄之意也、其实肝的疏泄的脉相就是风,正常情况下木静风恬,一般体会不到而已,一旦肝郁而强欲疏泄时,风的脉相才会出现。木气升达无阻谓静荣,受抑遏而旁出谓风动,都是木气的曲直本性之表现,一是正态,一是变态。木曰曲直,正出为静荣,木郁不能正出就旁出,旁出为风动。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5-08-31 15:52
      收起回复
        感觉有点道理,很难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8-31 21:43
        收起回复
          人体之风,是五行之贼,百病之长,风起,克土,耗血耗水,侮金,煽火,胡乱冲撞风起之处。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5-09-01 07:11
          回复
            风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囊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中医学称之为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中医学称之为风痹;由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等等。   中医学“风病”由来   词典对“风”有如下解释:“风是自然界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体。”正是依据了风的特征———无形、流动,中医学通过长期的详尽观察,发现临床上有诸多疾病具有来去无踪、变化瞬息的特征,与风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风的概念,将具有风的特性的疾病称之为“风病”。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风邪致病有共性   不独立行动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   飘忽无定位风邪致病大多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以及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一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述过:“风者,善行而数变”。   易动不拘泥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征。如常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缘故。中医学将风易动称为“风胜则动”。   “风病”皮肤篇   夏秋季节,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身体的局部或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粗糙、肥厚、脱屑,伴瘙痒且灼热难忍,易于反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与风有关,主要是风、湿、热三邪郁结于肌肤所致。多因血热而感受外风,或因血虚生风而发病。   ■情绪患者应保持心态平稳,不气郁化火。   ■药物在医生指点下选用清热泻火或清热凉血以祛风止痒的药品。不可搔抓患处,更不赞成用热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涤用品烫洗。   ■饮食清淡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烧烤或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9-02 13:25
            收起回复
              关于人体金木水火土五气,在下推荐黄元御与彭子益的书。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5-11-20 19: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