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 我相信手机充电的效率瓶颈 不在充电头,市场上高功率电源适配器比比皆是且成本不高,应该是手机端无法承受更大的输入,内置管理IC对电压、电流进行限制,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当下的千元机,也可以标榜自己所配电池是某某名牌芯,这些年,量产的锂电也没有发生革命性材质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是手机的 转换电路模块 限制了输入,而不是电池芯本身的问题,比如论坛流行的钢7充电宝,内置的电池也是普通量产,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赋予它强悍性能的是电池前端的一系列模块化电路。
近些年手机标配的充电器 由原来流行的5V0.5A 逐步提高到 5V2A(虽然没见过支持2A电流的手机)也可以看出进步,如今考虑到 转换电路以及充电线材的承载能力,普遍采取了升压方式 进一步提高输入功率,好处是降低充电头和线材的成本,作为另类的OPPO 闪充模式,其充电器和定制线材的生产难度和成本远远高过其他升压快充方案。
以三星 新款手机为例,可达9V1.6A+差不多15w的输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三星在电池的 前端转换电路 方面使用了黑科技,或者说本来也没有设计制造的难度,只是下了本钱。
不说国外,就以国内市场占有率很高同样支持QC2.0技术的 小米手机为例,允许9V 1.2A模式超过10w,为什么不能将5V模式下限流 放开到2A。
如果这样,随便一个十元5V2A级别充电头面对3000毫安电池 也可轻松进入2小时以内,再或者既然5V模式可以将电流上限调整为1.5A,为什么不在9V快充模式下继续保持。
通过给 华为M2 平板 4800毫安电池充电发现,新旧多个充电头无论是否具备线补,实测均可达到 满限流1.85A,几乎比小米手机(实测1.46A)高出0.4A,可见更大的体积和电池模块,至少5V模式下电流可以放宽到更高标准。
似乎,我是说似乎,在手机当下流行尺寸 5-6寸大小,考虑到统一配套、成本,手机 转换电路 的通用设计标准, 适当电流大概就是1.6A左右,更大尺寸的平板拥有充足的设计空间,可以使用更大的元器件,散热压力也小得多,如果厂商不计较成本,完全可以提高设备输入电流上限(平板作为小众设备,越大幅度采用手机通用件,成本越低,这样一来,虽有一副大块头,但却无法利用自身体积优势提高输入)。
插一句,体积的大小 是影响充电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是锂电,高端移动充电宝可以完爆手机,电动车又秒飞充电宝当然,这个是题外话,笑笑就好 更小体积下的更高充电效率才是今后各大厂商追求的核心技术。
华为M2作为一款平板能达到1.85A或许说明 自身产品相较市面上更多的保守限流优化的结果。由于手里没有小米平板,无法对比,看说明介绍支持 5V2A与9V1.2A模式与手机一样,相比华为M2的不支持9V,虽然不存在节约成本的问题,但在9V快充模式下依然设定太过保守。
我的看法是 华为、三星作为拥有更全面设计和生产能力的制造商,可以为自己产品专门设计,制造,产品细节优化的空间更大。
反观 小米等其他厂商,因不具备华为、三星的整体制造能力,需要更大比重的通过市场采购第三方通用兼容配件,根据木桶原理,厂商为了兼顾成本、适用性,只能进行保守设定。这里不包括能力差不多的 OPPO,不计成本的开创了5V5A闪充技术,虽然发展前景并不明朗,但仍要为这份魄力 点32个 赞!
当然,这只是自己脑补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解释,实际是否真的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