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6日 10:18
作者:毛四维,资深外交官,凤凰国际智库学术委员
来源:毛四维印度观察
2月19日至24日,尼泊尔总理奥利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奥利自去年10月当选总理以来的首次出访,也是尼印关系最近数月来跌至历史低谷之后的转圜之举,意义非同一般。
去年8月以来,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的马德西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正在制定中的新宪法对平原地区的国民实行政治歧视。局势很快失控,示威者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40多人死亡。新宪法于9月20日正式颁布后,骚乱升级,示威者封锁连接印度的主要口岸,以致印方向尼方的卡车运输中断。印度采取了同情和支持马德西人的立场。尼政府指控印方实施“非正式禁运”,印方断然否认,宣称是尼方安全形势恶化以致正常运输无法进行。这种状况维持了四个多月,造成尼燃料断供,药品短缺,经济陷入停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2月中旬,尼政府决定修宪,部分回应马德西人的诉求,形势开始趋缓。今年2月5日,马德西人宣布撤消对口岸的封锁,持续135天的“禁运”终于结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尼泊尔的“宪法危机”自然是访问的中心话题。奥利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他此访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误解”,并对两国关系“重回轨道”表示满意。在印度世界事务理事会举办的演讲会上,奥利阐述了尼泊尔新宪法的重大历史意义和诸多进步特征,强调由制宪议会大多数成员通过的宪法享有充分的合法性,并对“莫迪总理承认颁布新宪法是尼泊尔人民的重要成就”表示感谢。
印方视此访是两国博弈印方完胜的体现。印官员向媒体透露说,印方对此访着眼于向尼高层表明,印对尼稳定和统一“无不良意图”。在媒体见面会上,莫迪在肯定了尼宪法之后,强调“其成功仍有赖于共识和对话”,意即尼方还得继续努力缓解危机。印外交秘书向媒体表示,“我们的关切是,印度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尼泊尔”,相信“一国总理(奥利)对自己国民和对外国政府所做的保证将会得到履行”,口气就像为尼泊尔缓和进程充当担保人。
去年底,尼泊尔副总理兼外长塔帕访问北京后放风,声称奥利总理将首访中国,一时引起各方热议。但结果正相反,奥利还是遵循尼几十年一贯的老传统,新上任总理首访必去印度。虽然2008年出任尼总理的尼共毛派领袖普拉昌达似乎打破传统,但那是来华出席北京奥运的闭幕式,并非双边正式访问,连普拉昌达自己都说,对此“不要小题大做”。
在两国关系遭数月折磨之后,尼总理仍笑脸首访赴印,深刻反映了尼印关系的两个严酷现实:其一,“禁运”表明印度掌握着尼泊尔这个内陆国家的“命门”;其二,马德西人对口岸解禁或是印方秘密斡旋的结果(媒体有这种猜测),意味着印度有能力影响尼泊尔国内政治进程。
总体说来,访问基本成功,仪仗、国宴、会谈、同见媒体、政要拜会、外地访问等等,一应俱全;内容不仅涉及“宪法危机”,还包括水利、输电等经济领域的合作,以及利用印度港口开展尼泊尔与孟加拉国之间的贸易等重要安排。但是,细心查看会发现,作为双边关系中的头等重大外交事件,此访没有发表联合声明,说明双方在某些核心问题上一定仍有分歧。尤其忆及2014年8月莫迪访尼时双方发表的热情洋溢的联合新闻公报,足见尼印关系已今非昔比,甚至可以说,马德西人问题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两国关系中一个难以治愈的肿瘤。
作者:毛四维,资深外交官,凤凰国际智库学术委员
来源:毛四维印度观察
2月19日至24日,尼泊尔总理奥利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奥利自去年10月当选总理以来的首次出访,也是尼印关系最近数月来跌至历史低谷之后的转圜之举,意义非同一般。
去年8月以来,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的马德西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正在制定中的新宪法对平原地区的国民实行政治歧视。局势很快失控,示威者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40多人死亡。新宪法于9月20日正式颁布后,骚乱升级,示威者封锁连接印度的主要口岸,以致印方向尼方的卡车运输中断。印度采取了同情和支持马德西人的立场。尼政府指控印方实施“非正式禁运”,印方断然否认,宣称是尼方安全形势恶化以致正常运输无法进行。这种状况维持了四个多月,造成尼燃料断供,药品短缺,经济陷入停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2月中旬,尼政府决定修宪,部分回应马德西人的诉求,形势开始趋缓。今年2月5日,马德西人宣布撤消对口岸的封锁,持续135天的“禁运”终于结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尼泊尔的“宪法危机”自然是访问的中心话题。奥利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他此访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误解”,并对两国关系“重回轨道”表示满意。在印度世界事务理事会举办的演讲会上,奥利阐述了尼泊尔新宪法的重大历史意义和诸多进步特征,强调由制宪议会大多数成员通过的宪法享有充分的合法性,并对“莫迪总理承认颁布新宪法是尼泊尔人民的重要成就”表示感谢。
印方视此访是两国博弈印方完胜的体现。印官员向媒体透露说,印方对此访着眼于向尼高层表明,印对尼稳定和统一“无不良意图”。在媒体见面会上,莫迪在肯定了尼宪法之后,强调“其成功仍有赖于共识和对话”,意即尼方还得继续努力缓解危机。印外交秘书向媒体表示,“我们的关切是,印度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尼泊尔”,相信“一国总理(奥利)对自己国民和对外国政府所做的保证将会得到履行”,口气就像为尼泊尔缓和进程充当担保人。
去年底,尼泊尔副总理兼外长塔帕访问北京后放风,声称奥利总理将首访中国,一时引起各方热议。但结果正相反,奥利还是遵循尼几十年一贯的老传统,新上任总理首访必去印度。虽然2008年出任尼总理的尼共毛派领袖普拉昌达似乎打破传统,但那是来华出席北京奥运的闭幕式,并非双边正式访问,连普拉昌达自己都说,对此“不要小题大做”。
在两国关系遭数月折磨之后,尼总理仍笑脸首访赴印,深刻反映了尼印关系的两个严酷现实:其一,“禁运”表明印度掌握着尼泊尔这个内陆国家的“命门”;其二,马德西人对口岸解禁或是印方秘密斡旋的结果(媒体有这种猜测),意味着印度有能力影响尼泊尔国内政治进程。
总体说来,访问基本成功,仪仗、国宴、会谈、同见媒体、政要拜会、外地访问等等,一应俱全;内容不仅涉及“宪法危机”,还包括水利、输电等经济领域的合作,以及利用印度港口开展尼泊尔与孟加拉国之间的贸易等重要安排。但是,细心查看会发现,作为双边关系中的头等重大外交事件,此访没有发表联合声明,说明双方在某些核心问题上一定仍有分歧。尤其忆及2014年8月莫迪访尼时双方发表的热情洋溢的联合新闻公报,足见尼印关系已今非昔比,甚至可以说,马德西人问题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两国关系中一个难以治愈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