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忽然觉得自己很难解释自己的想法,很想询问一个问题,于是问老师:“我是谁?”
老师心想,小明也到了探索自我意识的年龄,于是说:“你是一个意识体,名字叫小明。”
小明困惑,问:“什么是意识体?”
老师仔细想了一下,觉得意识应该是一种基于智慧和欲望的,与外界隔离但又能通过感官与外界互动的,具有外界描述能力和自我描述能力的,一种存在。于是说:“意识体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拥有自描述能力的存在。”
小明一听,觉得奇怪,难道每个意识体都能自描述吗?换言之,意识体都能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外界是外界吗?小明联想了许多种例子,小猫小狗,细菌,同学,发现的确如此。但是小明有觉得哪里怪怪的,于是问:“难道意识体就只是区分自己和外界,没有其他东西了吗?”
老师一听,觉得奇怪。仔细揣摩了小明这个问题背后的想法,认为小明是在好奇意识体和人类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于是说:“从行为主义来看,意识体跟外界的交互行动,能简单的归纳为一个集合,自描述是交互行动的基础。从神经科学来看,交互活动是神经的产物,所有互动都由神经来完成。然而从心理学来看,高级意识体存在心理活动,即深层次的自描述,这构成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不是与外界交互的活动,而是在内心与自己具现化的外界,进行交互。对于一个群体,处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天气气候,使用哪些工具,什么样的语言等等,都决定了这个群体的文明,和发展潜力。”
小明听的脑袋晕晕的,于是问:“什么是自描述啊?”
老师想了想,认为小明踏入哲学领域为时尚早,于是反问小明:“你能看到我模样,也能听到我说话,于是你清楚我的存在。我输出到外界的信息,就是对我自己的描述。那么,小明同学,你的自描述又是什么?”
小明回答:“那当然就是我的模样和声音啦。”
老师点了点头:“是的。这是你的自描述,被我捕获到了,然后我进一步的自描述就传达给你,你再捕获,然后循环。”
小明醒悟:原来我是一个这样的存在。但是深层的自描述又是什么?自己和自己互动,这就是心理活动了?于是小明问:“老师,什么是深层次的自描述,心理活动又是什么??”
老师作思考状,想了一下,说:“当意识体与外界的互动足够多时,就会形成反射。像是你一听扑克牌,会想到扑克牌的形象,或者还能联想到斗地主。当自己出现疑问,但是又觉得似曾相识,觉得自己应该知道答案,那么你就会问自己问题,于是你开始了深层次的自描述活动。这个过程中,你即是互动的发起者,也是提供反射的一方,形成一个反馈的循环,于是心理活动就开始了。”
小明听了,点了点头,说:“谢谢老师。”
老师笑了笑:“我讲的很粗糙,小明同学就当是参考。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弄明白自己是谁的。”
至此,话题结束了。
接下来是楼主的发言:
首先,二楼是我的~
话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问过自己:“我是谁?”尤其孤独的时候,更是问的频繁,而且还会问:“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处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觉得这么累?”等等问题。很明显,自己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自己对以上众多问题的回答。所以说,大家很有必要思考这个“我是谁”的问题,而这次这个假想话题,即是楼主自己对“我是谁”的一次思考。
最后,由于这个假想对话,完全出于楼主的突发奇想,而且用词不当(像是自描述这种词,都是随感觉来用),或者存有逻辑错误,先在此致歉。
若能引发思考,即是我的荣幸
老师心想,小明也到了探索自我意识的年龄,于是说:“你是一个意识体,名字叫小明。”
小明困惑,问:“什么是意识体?”
老师仔细想了一下,觉得意识应该是一种基于智慧和欲望的,与外界隔离但又能通过感官与外界互动的,具有外界描述能力和自我描述能力的,一种存在。于是说:“意识体就是以物质为基础,拥有自描述能力的存在。”
小明一听,觉得奇怪,难道每个意识体都能自描述吗?换言之,意识体都能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外界是外界吗?小明联想了许多种例子,小猫小狗,细菌,同学,发现的确如此。但是小明有觉得哪里怪怪的,于是问:“难道意识体就只是区分自己和外界,没有其他东西了吗?”
老师一听,觉得奇怪。仔细揣摩了小明这个问题背后的想法,认为小明是在好奇意识体和人类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于是说:“从行为主义来看,意识体跟外界的交互行动,能简单的归纳为一个集合,自描述是交互行动的基础。从神经科学来看,交互活动是神经的产物,所有互动都由神经来完成。然而从心理学来看,高级意识体存在心理活动,即深层次的自描述,这构成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不是与外界交互的活动,而是在内心与自己具现化的外界,进行交互。对于一个群体,处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天气气候,使用哪些工具,什么样的语言等等,都决定了这个群体的文明,和发展潜力。”
小明听的脑袋晕晕的,于是问:“什么是自描述啊?”
老师想了想,认为小明踏入哲学领域为时尚早,于是反问小明:“你能看到我模样,也能听到我说话,于是你清楚我的存在。我输出到外界的信息,就是对我自己的描述。那么,小明同学,你的自描述又是什么?”
小明回答:“那当然就是我的模样和声音啦。”
老师点了点头:“是的。这是你的自描述,被我捕获到了,然后我进一步的自描述就传达给你,你再捕获,然后循环。”
小明醒悟:原来我是一个这样的存在。但是深层的自描述又是什么?自己和自己互动,这就是心理活动了?于是小明问:“老师,什么是深层次的自描述,心理活动又是什么??”
老师作思考状,想了一下,说:“当意识体与外界的互动足够多时,就会形成反射。像是你一听扑克牌,会想到扑克牌的形象,或者还能联想到斗地主。当自己出现疑问,但是又觉得似曾相识,觉得自己应该知道答案,那么你就会问自己问题,于是你开始了深层次的自描述活动。这个过程中,你即是互动的发起者,也是提供反射的一方,形成一个反馈的循环,于是心理活动就开始了。”
小明听了,点了点头,说:“谢谢老师。”
老师笑了笑:“我讲的很粗糙,小明同学就当是参考。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弄明白自己是谁的。”
至此,话题结束了。
接下来是楼主的发言:
首先,二楼是我的~
话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问过自己:“我是谁?”尤其孤独的时候,更是问的频繁,而且还会问:“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处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觉得这么累?”等等问题。很明显,自己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自己对以上众多问题的回答。所以说,大家很有必要思考这个“我是谁”的问题,而这次这个假想话题,即是楼主自己对“我是谁”的一次思考。
最后,由于这个假想对话,完全出于楼主的突发奇想,而且用词不当(像是自描述这种词,都是随感觉来用),或者存有逻辑错误,先在此致歉。
若能引发思考,即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