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发现《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为方伯谦平反音声再次响起。眼看大功告成却被戚其章同志一票否决。理由:
"卢毓英是轮机兵,一直在机"舱底"活动,根本没机会通观全局,只是偶尔探头张望虚实而尔。对外部情况根本不了解,其回忆录只是《冤海述闻》翻版,不是什么新鲜材料其史料价值更低。拿《卢氏》为方伯谦翻案这是不对的"。
由于戚其章同志著作颇丰、身份特殊、地位突出,他的话颇具份量,就这样《卢氏》结束了它的存在意义。
戚老分析表面似乎很有些理据,一时间很难找出破绽,但随着时间推移同样经不起"时间"考量。
不久前,笔者的一位同学从海外归来,他就是内河航运公司任职轮机水手,讲起过去当水手在舱内活动的情况,他说,底舱噪音很大,温度也高,人无法长时间呆在理面,机器不发生故障一般不进去只是在隔离舱观察。隔离舱有对外密封观察孔,外面情况大致了然。他告诉我:军舰也有对外观察孔。
由此,笔者推断:轮机兵不一定出甲板也能观察到外面情况,更何况黄海大战炮火连天,身处舱内观察比上甲板观察更安全,卢毓英没有理由冒死上甲板看"实况",也不符合战场纪律。
多年前,笔者多次乘船往返于大连港–––烟台港。为了省钱多次乘坐三等舱,发现不止一个对外"观察孔"笔者由此产生联想⋯⋯
军舰与商船设计理念确实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广甲"有没有对外"观察孔"由于缺乏正据笔者不敢妄断,但是,从"靖远"舰图片告诉我们:军舰确实有对外"观察孔"(咐靖远图片,广甲自毁图片)。即便卢毓英从头到尾坚守岗位就算有"观察孔"卢也不可能通观全局,戚其章的分析合乎情理,但是,"广甲"的情况很例外,自触礁后全体船员离船登岸,目睹海战"实况"全过程,因而,"舱底"一说不攻自破。
戚其章同志的一些言论同样过于戏说。
如,方念祖将军曾为方伯谦撰文鸣冤,被戚其章戏说:方念祖是方伯谦后人,所谓"念祖"是怀念祖宗的意思,实际情况查无此事,方家以族谱为证。
如,方伯谦侄孙女方丽祥为伯公方伯谦鸣冤也被戏说,方丽祥是方伯谦曾孙女,整整差了一代人。
如,一九八一年戚其章同志以《东方兵事纪略》为蓝本否定《冤海述闻》,殊不知《东方》讹叙甚多,本身就错漏百出,该书纪录粗糙而无序属于二、三手材料,与《冤》相较实再差远了。
戚其章同志否定《卢氏》忽略了一个细节:黄海大战后第三天,方伯谦奉命前往拖船搭救65名船员:吴敬荣、黎元雄、卢毓英等。可以肯定,在归港途中"广甲"、"济远"官兵肯定互相交流,嘘寒问暖,卢毓英在此其中,目睹"济"受伤情况,因此,《卢氏》与〈冤〉颇有相近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能以所谓"翻版"为借口全盘否定《卢氏》这是不对的《卢氏》所描述场景真实而全面,印证了〈冤〉文的真实性,如果没有详尽观察了解肯定写不出《卢氏》,由此断言:《卢氏》决不是〈冤海述闻〉文翻版。从而全盘否定戚其章同志否定《卢氏》一文、否定"舱底"言论一说。
"卢毓英是轮机兵,一直在机"舱底"活动,根本没机会通观全局,只是偶尔探头张望虚实而尔。对外部情况根本不了解,其回忆录只是《冤海述闻》翻版,不是什么新鲜材料其史料价值更低。拿《卢氏》为方伯谦翻案这是不对的"。
由于戚其章同志著作颇丰、身份特殊、地位突出,他的话颇具份量,就这样《卢氏》结束了它的存在意义。
戚老分析表面似乎很有些理据,一时间很难找出破绽,但随着时间推移同样经不起"时间"考量。
不久前,笔者的一位同学从海外归来,他就是内河航运公司任职轮机水手,讲起过去当水手在舱内活动的情况,他说,底舱噪音很大,温度也高,人无法长时间呆在理面,机器不发生故障一般不进去只是在隔离舱观察。隔离舱有对外密封观察孔,外面情况大致了然。他告诉我:军舰也有对外观察孔。
由此,笔者推断:轮机兵不一定出甲板也能观察到外面情况,更何况黄海大战炮火连天,身处舱内观察比上甲板观察更安全,卢毓英没有理由冒死上甲板看"实况",也不符合战场纪律。
多年前,笔者多次乘船往返于大连港–––烟台港。为了省钱多次乘坐三等舱,发现不止一个对外"观察孔"笔者由此产生联想⋯⋯
军舰与商船设计理念确实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广甲"有没有对外"观察孔"由于缺乏正据笔者不敢妄断,但是,从"靖远"舰图片告诉我们:军舰确实有对外"观察孔"(咐靖远图片,广甲自毁图片)。即便卢毓英从头到尾坚守岗位就算有"观察孔"卢也不可能通观全局,戚其章的分析合乎情理,但是,"广甲"的情况很例外,自触礁后全体船员离船登岸,目睹海战"实况"全过程,因而,"舱底"一说不攻自破。
戚其章同志的一些言论同样过于戏说。
如,方念祖将军曾为方伯谦撰文鸣冤,被戚其章戏说:方念祖是方伯谦后人,所谓"念祖"是怀念祖宗的意思,实际情况查无此事,方家以族谱为证。
如,方伯谦侄孙女方丽祥为伯公方伯谦鸣冤也被戏说,方丽祥是方伯谦曾孙女,整整差了一代人。
如,一九八一年戚其章同志以《东方兵事纪略》为蓝本否定《冤海述闻》,殊不知《东方》讹叙甚多,本身就错漏百出,该书纪录粗糙而无序属于二、三手材料,与《冤》相较实再差远了。
戚其章同志否定《卢氏》忽略了一个细节:黄海大战后第三天,方伯谦奉命前往拖船搭救65名船员:吴敬荣、黎元雄、卢毓英等。可以肯定,在归港途中"广甲"、"济远"官兵肯定互相交流,嘘寒问暖,卢毓英在此其中,目睹"济"受伤情况,因此,《卢氏》与〈冤〉颇有相近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能以所谓"翻版"为借口全盘否定《卢氏》这是不对的《卢氏》所描述场景真实而全面,印证了〈冤〉文的真实性,如果没有详尽观察了解肯定写不出《卢氏》,由此断言:《卢氏》决不是〈冤海述闻〉文翻版。从而全盘否定戚其章同志否定《卢氏》一文、否定"舱底"言论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