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裙子的裁剪方式
首先有必要声明一下,之所以本章标题不刻意提及唐代,是因为裙装的制作方式也应当是具备演化和传承的。也就是说,唐代裙装的制作方式,理应在汉晋两代能找到线索,并且也能在其后的五代宋之间找到演化后的残留。所以本章的裙装裁剪方式并不仅仅适用于唐代一个时代。
2.1、直角梯形的裁剪方式
受到这个裁剪的启发,有两处。一处源自万芳的《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⑤中,花海绯碧裙裁剪示意图。一处源自“百度贴吧-汉服制作研习吧”的“浅草D”的绘图。

花海绯碧裙裁剪示意图

汉服制作研习吧吧友 浅草D 绘图
先不论打褶的问题,就裁剪来看,不论是东晋十六国中,前凉花海的绯碧裙(间裙),还是阿斯塔纳出土唐墓的棕黄地印花绢裙,均是以一副布破为两幅或多幅直角梯形,再以上窄下宽的方式拼接为一条片状的围裙,现代语素中常称呼此类裙子为大摆裙,或喇叭裙,是近年来的主流趋势。对于这类裙装的着装效果及审美,将在第五章讲述。
这种制作放式也被怀疑因为布幅不够,唐代才采用,而现代布幅多数较宽的情况下就没必要了。
但从后世布幅偏宽的清代来看,这种直角梯形拼接的制作方式依旧存在于清代阑干马面裙中并大肆流行⑦,此外现代的时装裁剪书籍中,大摆裙的制作也依旧存留有梯形拼接一项⑧,可见此类制作方式是属于很传统的一种裁剪方式。从汉代马王堆墓便开始出现,直到清末民初依旧流行。时间跨度极广。

清代阑干马面裙的制作方式(引用自《晚清民初马面裙的制作工艺研究》)

现代时装中八片裙所用直角梯形裁剪法(感谢网友葡萄提供的图片)
也有网友表示曾在长辈口中听到过这类裁剪的描述(感谢网友的信息提供,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所以就自作主张打码了)。

此外能提供唐代或附近时期确实存在此类裁剪方式的,还有旅顺女尸和阿斯塔纳105号墓出土的八彩晕间提花绫裙残片。都可以提供出拼接的痕迹。

旅顺女尸裙腰部分,下身残缺,拼接痕迹用绿色虚线标示出,两线明显呈现出梯形效果。

八彩晕间提花绫裙残片。绿色线为拼接处,粉色线只一半便消失,应当是与绿绢裙一样每片打了一个死褶。两处绿线对比,明显为直角梯形。(实际从该布片的竖条纹走向也能看出来)。此类打死褶的裙子,将在第四章中进行论述。
(图自悦目赏心之古风遗韵的博客,引用自汉服制作研习吧吧友的转载。)
2.2、直角梯形相比现代等腰梯形的优势
以下以数学计算方式举例,不想看可直接跳到本节最后标红的一句。

2.3、现代制作中的整幅面料,以褶代剪
现代制作仿汉晋唐服饰中,常用一整幅的面料,少则3米,多则数米,通过裙腰打无数顺褶或工褶,来调节裙腰,装饰裙身。这类裁剪方式,在汉唐期间的西域发现较多,是属于西域式的裁剪方式,这一点在万芳的《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中有明确论述,现引用如下:
“类似于营盘毛布间裙的裙片,采用整幅面料,通过打褶来调节腰围。这种不施剪裁,以折或褶代剪的方法在扎滚鲁克、山普拉以及楼兰墓葬出土服饰品中十分常见。”

盘营间色裙及其复原(图自《西域异服》)
这种裙子种类现代称呼为百褶裙,相比起显瘦的大摆裙来说,百褶裙的优势在于有蓬松的效果,但并不适合偏胖的人,这在现代时装搭配上是属于常识范围。如果是穿于胸上,则不适合于胸大的女性。此外,在所有外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百褶裙所费布料要比大摆裙多,因此成品上百褶裙的重量也会比大摆裙要来的重,若学唐代流行那般穿于胸上,则不适合胸小无法挂住裙子的女性以及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