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隐谦先生著作《老子真说》第十篇—功成身退(一)
弟子云柱问曰:师父,这一章是道德经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似乎比较容易理解。
隐谦师言问曰:噢!你何有此言?
弟子云柱答曰:因为这一章虽然有五句,不过道理确实贯通为一的。基本就是在讲有极境界的道理。
隐谦师言答曰:有点对。你可以就你的领悟发表一下见解。
弟子云柱答曰:这一章节应该是老子在讲述有极境界阴阳消长,此消彼长,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的道理。就是说你持有的东西再多,也不如自身中虚空无,因为你所拥有的东西最终会失去。你拥有的就是阳,你失去时便是阴。拥有多了就是阳极生阴,所以会失去。这是有极境界的道理。下面的几句道理一样。这世间的物,即使磨得再锐利,也难以长期保证它的锐利程度。有锐利的一天,也必定会有消磨迟钝的时候。你的金银珠宝再多,也无法长期守住,因为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富贵也一样,若还骄傲自满,那便是自己种下失去的因,导致日后富贵全无的果。这种道理,在有极境界都是统一的。因此,为人做事,事业成就也是如此。当你功成名逐的时候,便是自己退隐的时候。否则你所拥有的一切,一样会消失。只是选择自己隐退还是到最后被逼退而已。这是这一章节弟子对于道德经的道理感悟和字句理解。
隐谦师言答曰:你们觉得呢?
弟子云修答曰:弟子觉得云柱答得不错。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弟子云麒答曰:师父,我的理解也差不多。也讲不出更多的了。
弟子云渊答曰:师父,我的理解差很多,柱子师兄的话我只能听懂,讲都讲不出来。
隐谦师言答曰:让你讲得出来,确实是一种奢望。哈哈!
弟子云麒笑曰:狐狸,师父是对你没任何要求的。所以你是听得最舒服的一个。专业打酱油。
隐谦师言问曰:云柱说的不错。这是说出了一部分的道哲,是属于有极境界的阴阳哲学观。但是我想问你们一句:“得是否真的得,失是否真的失?”因为这一篇是道德经的第九章,也是至阳之数。所以这一篇讲得失,因为九就是尽头了。
弟子云麒答曰:得不是真的得?失不是真的失?还是得是真的得?失是真的失?这回被绕糊涂了!
弟子云修答曰:这个问题确实问住了。虽然有答案,但是总感觉师父所问,有很深的境界在里面。而这个境界,自是我等弟子目前所未到达的。所以,答与不答似乎都不重要。
隐谦师言答曰:呵!看来还是我说吧。估计你们也确实答不出这种境界来。这一篇章,一般的哲学来说确实如云柱所言,表达的是阴阳哲学。但是阴阳哲学却不仅仅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及变化。个中还蕴含着很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无法悟道即无法觉知。如果非要说这到底是怎样的境界,那么我只能用上善若水来表达。这一篇章也如此,正如同我问你们的,失去的真的失去了吗?一个杯子,盛满了水。根据阴阳哲学此消彼长的道理,这个杯子必定会缺水,甚至到最后空杯。哪怕没人喝这杯水,都会被蒸发而散去。那么你们认为,这杯水存在还是不存在呢?所以说这个始终是哲学问题,始终是境界的领悟。若是站在有极的境界以物去看,那么这杯水是不存在的了。这就如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若你是站在太极的境界,以气去看,这杯水还存在。不过以水汽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并未真正的失去。你所领悟的境界,决定了你所看到的是存在亦或者不存在。也会让你们感受一番得失之道。
弟子云柱答曰:嗯。明白了。师父是用境界来告诉我们。阴阳消长实则是境界转换,得未必是真正的得,失也未必是真正的失。如果是这样去领悟老子这一篇章,确实有能看破物象的意思。
弟子云修答曰:真是得也如是!失业如是!
隐谦师言笑曰:还没讲完,你们就感慨连番。叫你们去讲,却又什么都将不出来。这就说明你们境界还没到。此时的你们,想要去领悟老子的境界,还差很远。我的所教所传,你们都需要给我看上千百遍,或许才能将自己从境界上进行提高。在这一个篇章来说,你们必须要明白自身所处在的阴阳位置,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到老子的道境当中。所谓物以载气,阴以承阳,你要明白是你持还是你被持。你到底是阴还是阳。毕竟这一篇说道最后还是金银财富,功名利禄,富贵权利。你到底是扮演者阴的角色去承载它们,还是扮演者阳的角色让他们来承载你?这个问题很重要,认真领悟我的话语,慎重思量回答。
弟子云修答曰:人是扮演者阴的角色,因为是我们拥有这些东西。
弟子云柱答曰:师父,我觉得人是在扮演阳的角色。因为财禄为养命字本。
弟子云麒答曰:我赞同修修的说法。
弟子云鼎答曰:我觉得要看情况而定。
隐谦师言答曰:你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或许这道问答本来就没有答案。我让你们先闭目去领悟一下先吧!等等我再说。
弟子云柱问曰:师父,这一章是道德经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似乎比较容易理解。
隐谦师言问曰:噢!你何有此言?
弟子云柱答曰:因为这一章虽然有五句,不过道理确实贯通为一的。基本就是在讲有极境界的道理。
隐谦师言答曰:有点对。你可以就你的领悟发表一下见解。
弟子云柱答曰:这一章节应该是老子在讲述有极境界阴阳消长,此消彼长,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的道理。就是说你持有的东西再多,也不如自身中虚空无,因为你所拥有的东西最终会失去。你拥有的就是阳,你失去时便是阴。拥有多了就是阳极生阴,所以会失去。这是有极境界的道理。下面的几句道理一样。这世间的物,即使磨得再锐利,也难以长期保证它的锐利程度。有锐利的一天,也必定会有消磨迟钝的时候。你的金银珠宝再多,也无法长期守住,因为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富贵也一样,若还骄傲自满,那便是自己种下失去的因,导致日后富贵全无的果。这种道理,在有极境界都是统一的。因此,为人做事,事业成就也是如此。当你功成名逐的时候,便是自己退隐的时候。否则你所拥有的一切,一样会消失。只是选择自己隐退还是到最后被逼退而已。这是这一章节弟子对于道德经的道理感悟和字句理解。
隐谦师言答曰:你们觉得呢?
弟子云修答曰:弟子觉得云柱答得不错。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弟子云麒答曰:师父,我的理解也差不多。也讲不出更多的了。
弟子云渊答曰:师父,我的理解差很多,柱子师兄的话我只能听懂,讲都讲不出来。
隐谦师言答曰:让你讲得出来,确实是一种奢望。哈哈!
弟子云麒笑曰:狐狸,师父是对你没任何要求的。所以你是听得最舒服的一个。专业打酱油。
隐谦师言问曰:云柱说的不错。这是说出了一部分的道哲,是属于有极境界的阴阳哲学观。但是我想问你们一句:“得是否真的得,失是否真的失?”因为这一篇是道德经的第九章,也是至阳之数。所以这一篇讲得失,因为九就是尽头了。
弟子云麒答曰:得不是真的得?失不是真的失?还是得是真的得?失是真的失?这回被绕糊涂了!
弟子云修答曰:这个问题确实问住了。虽然有答案,但是总感觉师父所问,有很深的境界在里面。而这个境界,自是我等弟子目前所未到达的。所以,答与不答似乎都不重要。
隐谦师言答曰:呵!看来还是我说吧。估计你们也确实答不出这种境界来。这一篇章,一般的哲学来说确实如云柱所言,表达的是阴阳哲学。但是阴阳哲学却不仅仅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及变化。个中还蕴含着很深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无法悟道即无法觉知。如果非要说这到底是怎样的境界,那么我只能用上善若水来表达。这一篇章也如此,正如同我问你们的,失去的真的失去了吗?一个杯子,盛满了水。根据阴阳哲学此消彼长的道理,这个杯子必定会缺水,甚至到最后空杯。哪怕没人喝这杯水,都会被蒸发而散去。那么你们认为,这杯水存在还是不存在呢?所以说这个始终是哲学问题,始终是境界的领悟。若是站在有极的境界以物去看,那么这杯水是不存在的了。这就如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若你是站在太极的境界,以气去看,这杯水还存在。不过以水汽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并未真正的失去。你所领悟的境界,决定了你所看到的是存在亦或者不存在。也会让你们感受一番得失之道。
弟子云柱答曰:嗯。明白了。师父是用境界来告诉我们。阴阳消长实则是境界转换,得未必是真正的得,失也未必是真正的失。如果是这样去领悟老子这一篇章,确实有能看破物象的意思。
弟子云修答曰:真是得也如是!失业如是!
隐谦师言笑曰:还没讲完,你们就感慨连番。叫你们去讲,却又什么都将不出来。这就说明你们境界还没到。此时的你们,想要去领悟老子的境界,还差很远。我的所教所传,你们都需要给我看上千百遍,或许才能将自己从境界上进行提高。在这一个篇章来说,你们必须要明白自身所处在的阴阳位置,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到老子的道境当中。所谓物以载气,阴以承阳,你要明白是你持还是你被持。你到底是阴还是阳。毕竟这一篇说道最后还是金银财富,功名利禄,富贵权利。你到底是扮演者阴的角色去承载它们,还是扮演者阳的角色让他们来承载你?这个问题很重要,认真领悟我的话语,慎重思量回答。
弟子云修答曰:人是扮演者阴的角色,因为是我们拥有这些东西。
弟子云柱答曰:师父,我觉得人是在扮演阳的角色。因为财禄为养命字本。
弟子云麒答曰:我赞同修修的说法。
弟子云鼎答曰:我觉得要看情况而定。
隐谦师言答曰:你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或许这道问答本来就没有答案。我让你们先闭目去领悟一下先吧!等等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