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古为芮国,春秋时芮毕万为其母所逐出奔,筑城属之,因名芮城,亦称魏城。魏国后与韩、赵三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汉设河北县,因县在黄河以北而得名,北周改河北县为永乐县,后称芮城县,唐代一度为芮州治,明、清仍为芮城县,今仍之。
芮城县地处中条山南部,黄河北面,东西长,南北窄,北高南低,县境大部分地区在海拔 500至 800米之间。最高处为中条山的雪花山,海拔1993米,最低处为黄河谷地,海拔 302米。芮城县南部地势低缓,沟壑纵横,是一个多沟多涧的黄土丘陵地区。北部中条山,由西而东横亘整个县界,中部沿风陵渡至陌南公路的学张乡以东,地势较为平坦。该县主要河琉除了黄河琉经县之西、南部外,还有安家涧、孙家涧、葡已河、恭水涧等,均发源于中条山而注入黄河。该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年均气温14度左右,一月均温-- 2度,七月平均温度28度。年均降雨量为 514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约 205天。
全具现有耕地77.42万亩,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玉米、谷物、豆类等也有种植。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矿石、大理石、白云石、煤、铜、石油等。工业主要有化肥、水泥、机械、橡胶、塑料、建材、造纸、印刷、制药、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等。
该县的风陵渡为南同蒲铁路的终点,是该县对外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境内以公路运输为主,风陵渡至平陆的支线公路横贯全境。另有简易公路多条。由于一地形单面倾斜和多沟多涧所致,构成了本境以风陵渡至平陆支线公路为主干的篦齿状交通线路特征。做为对公路交通的必要补充,水运方面也有较大发展,除在风陵渡和大禹湾发展轮渡外,还有九处黄河渡口,主要是,风陵渡、大禹渡、太安渡、永乐渡、沙窗渡等。
芮城县历史悠久,堪称文物之乡,境内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金圣庄、合河坡头、杜家、地皇泉、西于、西阳、礼教等十余处。县城北有古魏城遗址,其西北隅有唐代建筑五龙庙,南部有闻名于世的永乐宫,内有十三世纪的壁画。此外城隍庙是寿圣寺保留的合利塔均为宋代建筑,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县特产有中条山西端生长的可割取"黑金"的漆树,"黑金"是涂料之王,制成熟漆后是军工、化工等工业材优质涂料,贵重如金。等
芮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中条山富藏磷矿石、大理石、白云石、铜和金等十余种,尤以红玛瑙大理石质量上乘,深受中外客商青睐。全县有金矿点21处,含金品位8克/吨,最高达到41克/吨,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磷矿石储量3976万吨,石灰石储量4.1亿吨,大理石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可开采量为1亿立方米左右,白云石储量2.5亿立方米,均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大禹渡
大禹渡黄河游览区简介,大禹渡黄河游览区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黄河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处著名的水利旅游胜地。大禹渡原名神柏峪, 因为大禹治水成功于此而得名,公元前 2100 年间,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有意识与自然抗争的壮灸岈中国原始水利的始祖大禹在神柏峪治水数载,历尽坚辛,最终于此乘舟东渡,凿开山门,引水归道,治水成功。在神柏峪大禹渡现留有许许多多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大禹憩息栓马的"神柏树"、"下马石"、"足迹石"、"点化石",大禹镇服水怪的"神柏栓龟"、"擒龙锁铰井"和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望眼欲穿,盼夫归来的"启母望夫崖"以及中国旅游大辞典记载的舜时洪水滔异,人们为颂誉禹王治水功德,在神柏崖头刻下的当时水位痕迹,"舟于此出水得"六个大字。千古兴亡,人世沧桑, 70 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芮城人民坚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扬大禹治精神,在大禹渡建起了大型扬水高灌工程,工程自建成之日起,便以高扬程、移动泵、沉沙池三大特点闻名于世,国内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国外通讯社称其为"中国社会主义十大建设成就之一",已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景区经过 20 余年开发建设,现大禹渡扬水高灌工程为主体旅游框架,以大禹文化为灵魂,建有"千年神柏"、"大禹像"、"沉沙池"、"定河神母"、"风动亭"、"望岳亭"、"三晋第一狮"等人文景观及旅游配套设施 38处。特别是 80 年代开辟的"大禹渡黄河一日游"闻名遐尔,声名远播,一度成为山西旅游业材一大品牌,为填补国内黄河旅游空白,开发黄河旅游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给大禹渡潘至山西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先后有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游客观光游览。
昔日大禹治水传千古,今朝群英引黄造万福。大禹渡黄河游览区张开热情的双膀欢迎四海宾朋。
寿圣寺舍利塔
距芮城县东北 1 里处的巷口村西,有一座寿圣寺塔,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1023~1032年),元、明、清三历代重修,俗称"塔寺"。芮城古八景之一的"塔寺钟声"即指此寺的风光,由此可知是早已享誉民间的。现仅存宋塔,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13 级,高 46 米,塔基周围 56 米,最下一层塔身比较广大,外周长24.8 米,内周长15.2 米,南面开门,以上各层四面设假门,塔身挺拔秀丽,向上每层逐收,成一锥状轮廓。下三层塔檐用砖作斗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四层以上塔檐均以一层砖叠涩挑出,具有内弧线仍保持叠涩出檐的遗风。按此塔的结构形制与外观,实处于楼阁式与密檐式之间,又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或塔心的宋塔之间的形式,十分可贵。塔内存有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和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挺劲琉畅,敷色典雅,虽因香火污染,色泽陈旧,但其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宋代艺术遗存。
中国道教全真教的组丧
位于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永乐镇,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几乎同元代相始终。
吕洞宾,原名妈嵋,号纯阳子,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生于芮城永乐镇东北的招贤里竹水墟。吕洞宾出身宦门,青壮年时醉心于功名科灸岈64岁方考中进士。吕洞宾乐于游历,传说中,吕洞宾遇到道教始祖钟汉离,经钟开导,遂舍弃人间功名富贵,修仙学道,先后到江西庐山、山西中条山脉的九峰山等处潜修,出没隐秘,不知所终。
芮城县地处中条山南部,黄河北面,东西长,南北窄,北高南低,县境大部分地区在海拔 500至 800米之间。最高处为中条山的雪花山,海拔1993米,最低处为黄河谷地,海拔 302米。芮城县南部地势低缓,沟壑纵横,是一个多沟多涧的黄土丘陵地区。北部中条山,由西而东横亘整个县界,中部沿风陵渡至陌南公路的学张乡以东,地势较为平坦。该县主要河琉除了黄河琉经县之西、南部外,还有安家涧、孙家涧、葡已河、恭水涧等,均发源于中条山而注入黄河。该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年均气温14度左右,一月均温-- 2度,七月平均温度28度。年均降雨量为 514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约 205天。
全具现有耕地77.42万亩,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玉米、谷物、豆类等也有种植。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矿石、大理石、白云石、煤、铜、石油等。工业主要有化肥、水泥、机械、橡胶、塑料、建材、造纸、印刷、制药、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等。
该县的风陵渡为南同蒲铁路的终点,是该县对外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境内以公路运输为主,风陵渡至平陆的支线公路横贯全境。另有简易公路多条。由于一地形单面倾斜和多沟多涧所致,构成了本境以风陵渡至平陆支线公路为主干的篦齿状交通线路特征。做为对公路交通的必要补充,水运方面也有较大发展,除在风陵渡和大禹湾发展轮渡外,还有九处黄河渡口,主要是,风陵渡、大禹渡、太安渡、永乐渡、沙窗渡等。
芮城县历史悠久,堪称文物之乡,境内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金圣庄、合河坡头、杜家、地皇泉、西于、西阳、礼教等十余处。县城北有古魏城遗址,其西北隅有唐代建筑五龙庙,南部有闻名于世的永乐宫,内有十三世纪的壁画。此外城隍庙是寿圣寺保留的合利塔均为宋代建筑,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县特产有中条山西端生长的可割取"黑金"的漆树,"黑金"是涂料之王,制成熟漆后是军工、化工等工业材优质涂料,贵重如金。等
芮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中条山富藏磷矿石、大理石、白云石、铜和金等十余种,尤以红玛瑙大理石质量上乘,深受中外客商青睐。全县有金矿点21处,含金品位8克/吨,最高达到41克/吨,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磷矿石储量3976万吨,石灰石储量4.1亿吨,大理石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可开采量为1亿立方米左右,白云石储量2.5亿立方米,均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大禹渡
大禹渡黄河游览区简介,大禹渡黄河游览区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黄河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处著名的水利旅游胜地。大禹渡原名神柏峪, 因为大禹治水成功于此而得名,公元前 2100 年间,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有意识与自然抗争的壮灸岈中国原始水利的始祖大禹在神柏峪治水数载,历尽坚辛,最终于此乘舟东渡,凿开山门,引水归道,治水成功。在神柏峪大禹渡现留有许许多多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遗迹和美丽的传说,大禹憩息栓马的"神柏树"、"下马石"、"足迹石"、"点化石",大禹镇服水怪的"神柏栓龟"、"擒龙锁铰井"和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望眼欲穿,盼夫归来的"启母望夫崖"以及中国旅游大辞典记载的舜时洪水滔异,人们为颂誉禹王治水功德,在神柏崖头刻下的当时水位痕迹,"舟于此出水得"六个大字。千古兴亡,人世沧桑, 70 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芮城人民坚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扬大禹治精神,在大禹渡建起了大型扬水高灌工程,工程自建成之日起,便以高扬程、移动泵、沉沙池三大特点闻名于世,国内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国外通讯社称其为"中国社会主义十大建设成就之一",已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景区经过 20 余年开发建设,现大禹渡扬水高灌工程为主体旅游框架,以大禹文化为灵魂,建有"千年神柏"、"大禹像"、"沉沙池"、"定河神母"、"风动亭"、"望岳亭"、"三晋第一狮"等人文景观及旅游配套设施 38处。特别是 80 年代开辟的"大禹渡黄河一日游"闻名遐尔,声名远播,一度成为山西旅游业材一大品牌,为填补国内黄河旅游空白,开发黄河旅游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给大禹渡潘至山西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先后有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游客观光游览。
昔日大禹治水传千古,今朝群英引黄造万福。大禹渡黄河游览区张开热情的双膀欢迎四海宾朋。
寿圣寺舍利塔
距芮城县东北 1 里处的巷口村西,有一座寿圣寺塔,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1023~1032年),元、明、清三历代重修,俗称"塔寺"。芮城古八景之一的"塔寺钟声"即指此寺的风光,由此可知是早已享誉民间的。现仅存宋塔,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13 级,高 46 米,塔基周围 56 米,最下一层塔身比较广大,外周长24.8 米,内周长15.2 米,南面开门,以上各层四面设假门,塔身挺拔秀丽,向上每层逐收,成一锥状轮廓。下三层塔檐用砖作斗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四层以上塔檐均以一层砖叠涩挑出,具有内弧线仍保持叠涩出檐的遗风。按此塔的结构形制与外观,实处于楼阁式与密檐式之间,又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或塔心的宋塔之间的形式,十分可贵。塔内存有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和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挺劲琉畅,敷色典雅,虽因香火污染,色泽陈旧,但其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宋代艺术遗存。
中国道教全真教的组丧
位于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永乐镇,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几乎同元代相始终。
吕洞宾,原名妈嵋,号纯阳子,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生于芮城永乐镇东北的招贤里竹水墟。吕洞宾出身宦门,青壮年时醉心于功名科灸岈64岁方考中进士。吕洞宾乐于游历,传说中,吕洞宾遇到道教始祖钟汉离,经钟开导,遂舍弃人间功名富贵,修仙学道,先后到江西庐山、山西中条山脉的九峰山等处潜修,出没隐秘,不知所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