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一把剪刀10元,一把菜刀5元,每天磨20把左右。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他一天的收入就算200元,刨去60元的住宿费、50元的三顿饭钱,他一天的纯收入也就100元左右。一年365天,年收入也就三四万元。这在哪,收入都不算高。

但是,我错了,因为一把剪刀、菜刀,用钝了,也就扔了;这已然是当前的百家常态。错远不止于此,因为账不能这么算。他是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周学文;对他而言,去钝复锋是他的活计,是他从17岁开始到现在,坚守了半个世纪的阵地。那一双粗糙发亮的铁手,咋一看有点像镀着铁漆的变形金刚,这是“磨刀人”技艺和匠心的积淀。

我与“磨刀”手艺人周学文仅是一面之缘。周学文,江苏常熟人,今年67岁。在张家港一带,理发店、宠物店都是他的老客户。这天,算是我的幸运。我正在家属小店隔壁的宠物店闲聊,半年才会过来磨刀的周学文骑着他那改装过的电瓶车,来到了店门口。老板客气地出去跟周学文打招呼:“老周,你总算来了,等你半年了,我这十几把剪刀都用得快不行了。”

我终于见到了店老板常跟我说起的周学文。他脸黑黑的,戴了顶绒线帽,身穿羽绒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这冬天的江南,天气确实湿冷,骑电瓶车保护不好,时间长了,很容易得关节炎,特别是像他这样已经上了岁数的人。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脸黑。我想这与他常年风吹日晒有关,更有可能是磨刀油已经渗透进了皮肤,怎么也洗不掉了。

我也出去跟周学文打了声招呼,并拿起随身带着的相机给他拍照。看他的反应,我就知道他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肯定有不少新闻记者采访过他。果不其然,当我表达想给他做宣传时,他笑着说:“你们张家港电视台前一阵子就给他做个个人专访。”

我很是高兴,一则是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他们,另外就是给他拍照会顺畅得多。 我一个劲地给他拍照,全景、近景、特写,我拍了个遍。他好像无视我的存在,只是偶尔抬个头对我笑笑。其实,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不要刻意的摆拍,真实地记录下他工作的状态。

周学文很是健谈,用他那常熟话不停地跟我说他的情况。这苏南的方言确实难懂,尽管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1年,但还是只能听懂个大概。通过他的介绍,我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17岁开始学徒“磨刀”,这一干就是50年。他骑着自己改装的电瓶车主要穿梭于无锡、常熟、张家港等周边地区,晚上就在当地小旅馆住宿,吃的方面大多是一碗面条对付一下。他磨一把剪刀10元,一把菜刀5元,每天磨20把左右。

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他一天的收入就算200元,刨去60元的住宿费、50元的三顿饭钱,他一天的纯收入也就100元左右。一年365天,年收入也就三四万元。对于苏南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个收入确实不高。 我对他说:“你这个工作这么辛苦,挣钱也不多,就没有考虑换个工作?”

他笑着说:“年龄大了,换不动了,其他的也不会,我这辈子只会磨刀。也算是有感情了,让我干别的会不习惯。其实,八九十年代干我们这行的收入还是可以的,一年能收入一两万,算是高工资了。这两年不行了,除了一些老主顾,大多数人家里的剪刀和菜刀旧了、坏了,也就扔了,重新买把新的也没有多少钱。”

我看出了他的无奈。我说:“您这手艺有人传承啊?” 他苦笑着说:“这活太苦,身份地位也不高,年轻人不愿学。我的两个小孩都在厂里上班,他们挣得比我多,也不需要我这样风餐露宿。” 我又问:“磨刀很难吗,有什么讲究的?”这次还没轮到他回答,站在一旁的宠物店老板抢着说话:“这磨刀可不是谁都能磨好的,很有讲究,尤其是我们宠物店,宠物的毛软,这剪刀要是不快,很费时间。”

周学文听着宠物店老板的话,笑着连连点头。我明白,这是对他手艺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周学文磨了一把又一把,时不时还有附近的群众送来剪刀和菜刀。看来,他今天的生意不错,我想这也是他高超的手艺赢得了好口碑,他是不需要做广告宣传的。看着他专心致志磨着剪刀,剪刀在他手里娴熟地翻来覆去,他算是达到了忘我状态,就算外面下起了小雨,也浑然不知。

我说:“周师傅,外面下雨了,到走廊上来躲躲雨吧。” 他微微抬起头,笑着说:“算了,马上就好了,习惯了!”

磨完了所有剪刀,他就要离开了。我说:“周师傅,你对着镜头,我给您拍张照留个纪念吧。”

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举起手中磨好的剪刀,对着我的镜头憨憨地笑了笑。他收拾完东西,跟我打了招呼,骑上他那改装的电瓶车离开。 我所理解的“匠心”,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干一个营生,从熟能生巧,到炉火纯青,要是能形成理论,那它便成为了艺术。看似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被一些有恒心、能坚持的人做精做细,也竟成了一门手艺。正如老周一样。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担忧起他那一身的好手艺该如何传承。“手艺”这个词放到现在,显得文雅了许多,形成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一个个“手艺”从民间搬进了艺术殿堂。可放在老工匠身上,这“手艺”仅仅就是一个手艺,一个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能。

现在的人开始讲究“匠心”,这说明老手艺在不断消亡,也说明国家和社会已经在关注这些群体,他们何去何从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尊重和学习他们,让他们的手艺存在得有尊严,倡导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这些手艺,让他们发扬光大。(杨振华)更多正能量资讯,敬请关注我的一点号“阿然”,欢迎留言点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