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想改就能改?
一个单位三十多人,其中有三人名字就叫张伟,一个张伟是男的,人称“大张伟”;另一个张伟是个女孩;还有一个张伟是部门领导,人称“小张伟”。小张伟不乐意,暗示大张伟主动离开部门,你说怎么办?
————
正如很多人都嫌弃自己的身份证照片丑,很多人也不太喜欢自己的名字。
这不,杭州的90后小伙子钟韡(wěi)就因为名字中有“韡”这个生僻字,而深受困扰。“韡”本身寓意光明和美好,是钟韡父母美好的祝愿,但由于太过罕见,这个字并不是在所有的行政部门系统中都能找到。这使他去银行办任何业务都会消耗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有时甚至还得开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证明。

韡字的读音、笔画和含义了解一下。
在一个到处都在“扫一扫”的时代,他由于名字的关系,无法通过各种移动支付所需要的实名认证,也因此无法享受到互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便捷。久而久之,钟韡便慢慢成为了一个“脱离时代的人”。不止如此,在手机号、买火车票机票等都推行实名认证之后,“钟韡”这个名字对他生活的干扰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017年,钟韡终于下定决心,将名字改为了“钟玮”。然而麻烦并没有因此结束,他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已经跟“钟韡”这个名字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留下了无数证件和记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正如电影《木兰花》里的台词形容的那样,“我们忘记过去,过去却不曾放过我们”。

说真的,你喜欢你的姓名吗?
救命,我们单位有三个“张伟”……
————————
和钟韡一样不得不改名的还有很多人。他们不是因为名字中有难以识别的生僻字,就是因为谐音或者字义不雅的问题,比如杨伟、胡丽静、沈晶等;还有的是因为方言谐音。
据《厦门晚报》报道,当地有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她的名字里有个“骞”字,很多人误读为“赛”,于是人们就经常叫她“小赛小赛”,这在闽南话中的意思像是在叫“小屎”。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无数,哪天碰上一群讲另一种方言的人的概率也相当之大。为了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和困扰,换一个名字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重名过多也是改名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中国首份姓名大数据报告的领衔人张襦心在一份报告中,总结了截止到2014年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其中“张伟”“王伟”“王芳”“张丽”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赫然在目。报告也首次披露了这些重名者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

中国首份姓名报告显示,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是“张伟”。
据《现代快报》的报道,一位名叫“张伟”的人就曾抱怨过自己因为重名产生的麻烦。据他介绍,他们单位三十多人,其中有三人名字就叫张伟,其中一个张伟是个女孩,另一个张伟是部门领导。
“我开始觉得没啥问题,大家都喊我大张伟,喊另外一个叫小张伟,女孩就叫女张伟。可一段时间过后,小张伟不爽了。因为他是我的领导,不愿意总是被人喊小啊小的。于是他暗示我最好主动离开这个部门。”因为重名而产生的麻烦,大致都如张伟所述。

大张伟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张伟”。
百度上甚至还有个“张伟吧”,来自五湖四海的名叫“张伟”的同志都在这里寻找“组织”,还有的人会在这里分享想讲给“张伟”的话。“张伟”由于超高的重名率,在中国俨然已经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变成某种符号了。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在价值观念上与父辈们产生了冲突。作为行走江湖的“凭证”和“招牌”,名字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在知乎上,关于改名字的问题层出不穷,“改名字会遇到什么问题”有50多万的浏览量,最高赞回答得到了1200多人的赞同;百度“改名吧”有1万多人关注,发帖量超过26万,其中点击量最高的帖子问:当地派出所不受理成年人改名的申请该怎么办?

在很多老一辈那里,取名和改名都是大事,得去算一算。
想改名?光你爹同意了还不行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是不受侵犯的,其中的“人格尊严”便包括公民的姓名权,改名权就是姓名权的其中一种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也提到,公民享有姓名权,并有权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所以在理论上,改名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它涉及到户籍管理制度、冗杂的手续和证明、僵硬的规定和一些“各自为政”无法沟通的行政部门,有些地方派出所的民警对此有一种抗拒的倾向。一般的规定是,只要你有正当的理由,当然就可以申请变更姓名。而这其中灰色地带就在于,“正当理由”判断的松紧问题。我如果只是单纯地想换个喜欢点的名字,算不算“正当理由”呢?
如果你到各种论坛、贴吧上去提问,你会得到一个很奇怪的印象——感觉他们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轻轻松松就办完了改名的手续,新的身份证也很快就可以拿到,但有的人一到派出所就被告知“不许改名”,反复确认之后依然行不通。还有的人说要“找关系”“走后门”“送东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改名。这些信息的真假无从分辨,但从网友们的反映来看,各地的派出所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取名时任性,改名时就麻烦了。
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地方对改名申请的通过率和办理改名所需要的时间都不同。有的地方一周之内就可以办理成功,对改名的申请通过率也很高,但有的地方派出所很难通过改名的申请,甚至是坚决不允许改名,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只要向当地派出所提出申请,并把需要改名的理由写充分,提交一些派出所索要的如职业证明、居委会证明、无犯罪证明等相关证明就可以改名了。
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操作之中,改名的过程曾经一度变得非常繁琐,以至一些基层派出所民警会直接拒绝大部分“理由不够充分”的改名申请者。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改名很难”的刻板印象。

2017年,黎姿宣布改名黎珈而,据媒体报道是为了求子。
我的名字我能决定吗?
————————
曾经让这些派出所民警们烦恼的,主要是各地行政机关的汉字库不统一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各单位都开始用电脑办公,政府的各级各地行政部门加快了信息化建设。但在这较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各自为政”,于是形成了“信息孤岛”的效应——各个行政部门与各级行政部门之间的系统无法通用。
有时候户籍系统录入的信息,身份识别的机构却无法识别。如文章前面提到的钟韡,户籍登录系统可以录入他的生僻字姓名,但身份识别的机构却受制于字库的不完整和不统一而无法识别这个字,这就导致了钟韡的不便。
像钟韡这样起了名后来觉得不方便又回头去改名的人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3亿人口中,名字中有生僻字的超过6000万人次,这大大加剧了户籍登记机构的负担。但是随着2016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各级、各地的行政机关信息系统得以升级改造与统一,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只是“改名烦”的刻板印象依然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对一些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说,改名后还要做升文。
另一方面,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限制。在以前办公“脱纸化”的时代还没到来时,很多人的户籍登记、证件登记都是靠手写的,当时办事也不严谨,你写什么上去他就给你录什么进去了。
广西一男子梁取强19年前在结婚证上登记用了“梁翠强”一名,在他后来迁户口时,由于身份证上的名字与结婚证上的不符,他需要回到老家的民政局去改掉结婚证上的名字。民政局于是向他索要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梁翠强与梁取强为同一人”的证明,但公安部门又认为这个业务与他们无关,所以只能开具一张《关于无法开具“梁翠强”与“梁取强”同属一人的说明》,其大意是根据相关规定,公安部门无权开具“梁取强和梁翠强是同一人”的相关证明。于是民政局又建议梁取强去公证处办理公证,而公证处办理公证又需要到公安部门核查身份信息。于是三个部门转来转去,梁取强改名的事情遥遥无期。

像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行政部门严格的硬性规定无法总是面面俱到,于是以前一些不合规范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常常悬而未决。而姓名的录入、更改又事关户籍管理、户口制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为确保不出差错、更加规范,改名这种事情作为容错率较低且需求普遍的程序,便被排除了出去。久而久之,“不许改名”便成了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某种“潜规则”。
新规定上台之后,惩罚力度大、问责准,各地办事机构正在转变成一个服务型机构。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如果想要改名,只要向法院提出申请,预约个开庭时间,然后跟法官陈述改名理由,很快就可以通过了。改名的通过率也很高,只要不涉及粗口脏话、侮辱他人或种族歧视的用语,改名原因也不是逃避相关法律责任,基本都可以通过。随着国内一些刻板印象的慢慢解除,服务型政府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名也会渐渐变成一种普遍的现象。
当社会逐渐开放,我们拥有了选择伴侣的自由、选择工作的自由之后,离拥有选择自己名字的自由,估计也不会太远了。
一个单位三十多人,其中有三人名字就叫张伟,一个张伟是男的,人称“大张伟”;另一个张伟是个女孩;还有一个张伟是部门领导,人称“小张伟”。小张伟不乐意,暗示大张伟主动离开部门,你说怎么办?
————
正如很多人都嫌弃自己的身份证照片丑,很多人也不太喜欢自己的名字。
这不,杭州的90后小伙子钟韡(wěi)就因为名字中有“韡”这个生僻字,而深受困扰。“韡”本身寓意光明和美好,是钟韡父母美好的祝愿,但由于太过罕见,这个字并不是在所有的行政部门系统中都能找到。这使他去银行办任何业务都会消耗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有时甚至还得开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证明。

韡字的读音、笔画和含义了解一下。
在一个到处都在“扫一扫”的时代,他由于名字的关系,无法通过各种移动支付所需要的实名认证,也因此无法享受到互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便捷。久而久之,钟韡便慢慢成为了一个“脱离时代的人”。不止如此,在手机号、买火车票机票等都推行实名认证之后,“钟韡”这个名字对他生活的干扰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017年,钟韡终于下定决心,将名字改为了“钟玮”。然而麻烦并没有因此结束,他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已经跟“钟韡”这个名字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留下了无数证件和记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正如电影《木兰花》里的台词形容的那样,“我们忘记过去,过去却不曾放过我们”。

说真的,你喜欢你的姓名吗?
救命,我们单位有三个“张伟”……
————————
和钟韡一样不得不改名的还有很多人。他们不是因为名字中有难以识别的生僻字,就是因为谐音或者字义不雅的问题,比如杨伟、胡丽静、沈晶等;还有的是因为方言谐音。
据《厦门晚报》报道,当地有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她的名字里有个“骞”字,很多人误读为“赛”,于是人们就经常叫她“小赛小赛”,这在闽南话中的意思像是在叫“小屎”。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无数,哪天碰上一群讲另一种方言的人的概率也相当之大。为了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和困扰,换一个名字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重名过多也是改名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中国首份姓名大数据报告的领衔人张襦心在一份报告中,总结了截止到2014年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其中“张伟”“王伟”“王芳”“张丽”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赫然在目。报告也首次披露了这些重名者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

中国首份姓名报告显示,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是“张伟”。
据《现代快报》的报道,一位名叫“张伟”的人就曾抱怨过自己因为重名产生的麻烦。据他介绍,他们单位三十多人,其中有三人名字就叫张伟,其中一个张伟是个女孩,另一个张伟是部门领导。
“我开始觉得没啥问题,大家都喊我大张伟,喊另外一个叫小张伟,女孩就叫女张伟。可一段时间过后,小张伟不爽了。因为他是我的领导,不愿意总是被人喊小啊小的。于是他暗示我最好主动离开这个部门。”因为重名而产生的麻烦,大致都如张伟所述。

大张伟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张伟”。
百度上甚至还有个“张伟吧”,来自五湖四海的名叫“张伟”的同志都在这里寻找“组织”,还有的人会在这里分享想讲给“张伟”的话。“张伟”由于超高的重名率,在中国俨然已经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变成某种符号了。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在价值观念上与父辈们产生了冲突。作为行走江湖的“凭证”和“招牌”,名字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在知乎上,关于改名字的问题层出不穷,“改名字会遇到什么问题”有50多万的浏览量,最高赞回答得到了1200多人的赞同;百度“改名吧”有1万多人关注,发帖量超过26万,其中点击量最高的帖子问:当地派出所不受理成年人改名的申请该怎么办?

在很多老一辈那里,取名和改名都是大事,得去算一算。
想改名?光你爹同意了还不行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是不受侵犯的,其中的“人格尊严”便包括公民的姓名权,改名权就是姓名权的其中一种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也提到,公民享有姓名权,并有权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所以在理论上,改名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它涉及到户籍管理制度、冗杂的手续和证明、僵硬的规定和一些“各自为政”无法沟通的行政部门,有些地方派出所的民警对此有一种抗拒的倾向。一般的规定是,只要你有正当的理由,当然就可以申请变更姓名。而这其中灰色地带就在于,“正当理由”判断的松紧问题。我如果只是单纯地想换个喜欢点的名字,算不算“正当理由”呢?
如果你到各种论坛、贴吧上去提问,你会得到一个很奇怪的印象——感觉他们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轻轻松松就办完了改名的手续,新的身份证也很快就可以拿到,但有的人一到派出所就被告知“不许改名”,反复确认之后依然行不通。还有的人说要“找关系”“走后门”“送东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改名。这些信息的真假无从分辨,但从网友们的反映来看,各地的派出所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取名时任性,改名时就麻烦了。
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地方对改名申请的通过率和办理改名所需要的时间都不同。有的地方一周之内就可以办理成功,对改名的申请通过率也很高,但有的地方派出所很难通过改名的申请,甚至是坚决不允许改名,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只要向当地派出所提出申请,并把需要改名的理由写充分,提交一些派出所索要的如职业证明、居委会证明、无犯罪证明等相关证明就可以改名了。
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操作之中,改名的过程曾经一度变得非常繁琐,以至一些基层派出所民警会直接拒绝大部分“理由不够充分”的改名申请者。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改名很难”的刻板印象。

2017年,黎姿宣布改名黎珈而,据媒体报道是为了求子。
我的名字我能决定吗?
————————
曾经让这些派出所民警们烦恼的,主要是各地行政机关的汉字库不统一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各单位都开始用电脑办公,政府的各级各地行政部门加快了信息化建设。但在这较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各自为政”,于是形成了“信息孤岛”的效应——各个行政部门与各级行政部门之间的系统无法通用。
有时候户籍系统录入的信息,身份识别的机构却无法识别。如文章前面提到的钟韡,户籍登录系统可以录入他的生僻字姓名,但身份识别的机构却受制于字库的不完整和不统一而无法识别这个字,这就导致了钟韡的不便。
像钟韡这样起了名后来觉得不方便又回头去改名的人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3亿人口中,名字中有生僻字的超过6000万人次,这大大加剧了户籍登记机构的负担。但是随着2016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各级、各地的行政机关信息系统得以升级改造与统一,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只是“改名烦”的刻板印象依然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对一些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说,改名后还要做升文。
另一方面,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限制。在以前办公“脱纸化”的时代还没到来时,很多人的户籍登记、证件登记都是靠手写的,当时办事也不严谨,你写什么上去他就给你录什么进去了。
广西一男子梁取强19年前在结婚证上登记用了“梁翠强”一名,在他后来迁户口时,由于身份证上的名字与结婚证上的不符,他需要回到老家的民政局去改掉结婚证上的名字。民政局于是向他索要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梁翠强与梁取强为同一人”的证明,但公安部门又认为这个业务与他们无关,所以只能开具一张《关于无法开具“梁翠强”与“梁取强”同属一人的说明》,其大意是根据相关规定,公安部门无权开具“梁取强和梁翠强是同一人”的相关证明。于是民政局又建议梁取强去公证处办理公证,而公证处办理公证又需要到公安部门核查身份信息。于是三个部门转来转去,梁取强改名的事情遥遥无期。

像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行政部门严格的硬性规定无法总是面面俱到,于是以前一些不合规范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常常悬而未决。而姓名的录入、更改又事关户籍管理、户口制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为确保不出差错、更加规范,改名这种事情作为容错率较低且需求普遍的程序,便被排除了出去。久而久之,“不许改名”便成了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某种“潜规则”。
新规定上台之后,惩罚力度大、问责准,各地办事机构正在转变成一个服务型机构。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如果想要改名,只要向法院提出申请,预约个开庭时间,然后跟法官陈述改名理由,很快就可以通过了。改名的通过率也很高,只要不涉及粗口脏话、侮辱他人或种族歧视的用语,改名原因也不是逃避相关法律责任,基本都可以通过。随着国内一些刻板印象的慢慢解除,服务型政府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名也会渐渐变成一种普遍的现象。
当社会逐渐开放,我们拥有了选择伴侣的自由、选择工作的自由之后,离拥有选择自己名字的自由,估计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