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数据仅仅是举例,以便直观
眼睛屈光度的变化(减轻近视或增加远视正方向和增加近视或减少远视负方向),与眼的调节(远调节,近调节)离不开关系,然而同样的近调节度,形成的近视却不相同?为什么某些人同样看近就不容易近视(或者是同样的度数某些人就容易逆转)?
我觉得眼屈光度的变化和主要下列几项有关
1.调节的大小
2.调节的时间
3.每个人眼对视觉焦距环境的适应性
其实第一项和第二项可以归为一项,及调节量,调节的总量,及调节的度数乘时间。为了方便,近调节为正,远调节为负。1Dh表示1D近调节用时一h(小时)的调节量。
比如说调节3D,及正视眼看近33cm3个小时付出9Dh调节量,调节2D用4个半小时也是9D,其对眼睛近视度的增加应该是一样或相似的。
那么怎么样才会加深近视呢?假设3Dh的调节量就会形成300度近视显然不合理,就假设1500Dh导致1D近视吧。
然而同样度数的屈光变化它的稳定程度也可能不一样。稳定程度是连续性的,而不是1和10(甚至1和无穷大)两个数据,对于每一个眼,同样的屈光度变化形成需要一定范围的调节量,调节量越高该度数变化的稳定越高,要逆转该屈光变化也需要越高的反向调节量。
现在把上所述形象量化。假设最少150Dh调节量就能形成1D的可以较稳定存在近视,最高3000Dh也能形成1D近视,但是同样的反调节量逆转该更稳定的近视就需要15倍。现在眼科医学会这样做,假设短效马托品散瞳一次可以有-150Dh的调节量,放松了150Dh产生的100度近视,但是对于3000Dh只能放松到2850Dh,度数看似没变,稳定程度降低了,用-1000Dh的阿托品也不能放松(稳定程度这时只剩1850Dh了),就认为该近视为真性近视,实际上把近视度数程度量化了才知道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只是一个倍数关系,逆转的时间是个倍数
假设上述成立,对于该眼那么150Dh的100度近视可以理解为所谓假性近视,150-3000Dh就是真性近视了。那么实际上同样的逆转方式逆转真性近视就是假性近视的6.3-20倍,一般人没有该毅力,眼科医生更懒得实验,所以造成了所谓真性近视不可逆,认为3000=无穷大了。
看远用的负调节量不能用负调节直接乘上时间,负调节是很微小的,断续的,但保持在近视性离焦及负离焦中就可能产生逆转,按上述数据来说保持-1D离焦一个小时调节量可能是-10Dh.但是产生的逆转断续闪现性的负离焦可能会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可能保持-2D离焦一个小时就是-12Dh而不是-20Dh了。
超过3000Dh,近视就进入200度分水岭,然而3000到3001Dh中1Dh难以引起100度变化,因为上述以1D作为眼睛调节最小限度不现实,0.25D都不行,而小了它的数据变化也就更精密还会有所不同。打个比方100每年增加20%,二年后不是140而是144,每6个月增加10%还会更大。
对于不同的眼睛,适应性有所差异,还是100度的范围距离,假设某人适应性强200-500Dh就是100度屈光差异。而某人1000-5000Dh就是100度屈光差异。后者不容易形成高度近视,后者和前者近视度数相同的话前者反而容易逆转。
这些数据可能太不准确,但只是举例一下说明屈光变化的大致形成原因,近视的稳定程度,度数,和眼睛的环境适应差异对近视形成度数及时间,逆转近视所需的时间影响
2018.03.30 写于江北
眼睛屈光度的变化(减轻近视或增加远视正方向和增加近视或减少远视负方向),与眼的调节(远调节,近调节)离不开关系,然而同样的近调节度,形成的近视却不相同?为什么某些人同样看近就不容易近视(或者是同样的度数某些人就容易逆转)?
我觉得眼屈光度的变化和主要下列几项有关
1.调节的大小
2.调节的时间
3.每个人眼对视觉焦距环境的适应性
其实第一项和第二项可以归为一项,及调节量,调节的总量,及调节的度数乘时间。为了方便,近调节为正,远调节为负。1Dh表示1D近调节用时一h(小时)的调节量。
比如说调节3D,及正视眼看近33cm3个小时付出9Dh调节量,调节2D用4个半小时也是9D,其对眼睛近视度的增加应该是一样或相似的。
那么怎么样才会加深近视呢?假设3Dh的调节量就会形成300度近视显然不合理,就假设1500Dh导致1D近视吧。
然而同样度数的屈光变化它的稳定程度也可能不一样。稳定程度是连续性的,而不是1和10(甚至1和无穷大)两个数据,对于每一个眼,同样的屈光度变化形成需要一定范围的调节量,调节量越高该度数变化的稳定越高,要逆转该屈光变化也需要越高的反向调节量。
现在把上所述形象量化。假设最少150Dh调节量就能形成1D的可以较稳定存在近视,最高3000Dh也能形成1D近视,但是同样的反调节量逆转该更稳定的近视就需要15倍。现在眼科医学会这样做,假设短效马托品散瞳一次可以有-150Dh的调节量,放松了150Dh产生的100度近视,但是对于3000Dh只能放松到2850Dh,度数看似没变,稳定程度降低了,用-1000Dh的阿托品也不能放松(稳定程度这时只剩1850Dh了),就认为该近视为真性近视,实际上把近视度数程度量化了才知道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只是一个倍数关系,逆转的时间是个倍数
假设上述成立,对于该眼那么150Dh的100度近视可以理解为所谓假性近视,150-3000Dh就是真性近视了。那么实际上同样的逆转方式逆转真性近视就是假性近视的6.3-20倍,一般人没有该毅力,眼科医生更懒得实验,所以造成了所谓真性近视不可逆,认为3000=无穷大了。
看远用的负调节量不能用负调节直接乘上时间,负调节是很微小的,断续的,但保持在近视性离焦及负离焦中就可能产生逆转,按上述数据来说保持-1D离焦一个小时调节量可能是-10Dh.但是产生的逆转断续闪现性的负离焦可能会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可能保持-2D离焦一个小时就是-12Dh而不是-20Dh了。
超过3000Dh,近视就进入200度分水岭,然而3000到3001Dh中1Dh难以引起100度变化,因为上述以1D作为眼睛调节最小限度不现实,0.25D都不行,而小了它的数据变化也就更精密还会有所不同。打个比方100每年增加20%,二年后不是140而是144,每6个月增加10%还会更大。
对于不同的眼睛,适应性有所差异,还是100度的范围距离,假设某人适应性强200-500Dh就是100度屈光差异。而某人1000-5000Dh就是100度屈光差异。后者不容易形成高度近视,后者和前者近视度数相同的话前者反而容易逆转。
这些数据可能太不准确,但只是举例一下说明屈光变化的大致形成原因,近视的稳定程度,度数,和眼睛的环境适应差异对近视形成度数及时间,逆转近视所需的时间影响
2018.03.30 写于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