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东吧 关注:21,403贴子:360,512
  • 2回复贴,共1

朱棣和巫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403年,朱棣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等规模宏大的建筑,正是从朱棣迁都后开始建造的。1412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现在北京的运河水能潺潺流淌,朱棣也有一份功劳。1421年,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迁都北京这项举措,冥冥之中,决定了今后数百年中国首都的地理位置。
很多人问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其实从他的生平就可以给出答案。他登基后,曾五次远征蒙古,最终也死在了远征归来的途中。把首都定在北京,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蒙古铁骑一些震慑。
朱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1403年,朱棣开始带着文武百官新纂类书,为期一年,1404年11月完工,当时叫《文献大成》,现在叫《永乐大典》。
什么叫“类书”呢?就是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集文献之大成。那时候参加科举的考生们,以《永乐大典》为教材之一,《永乐大典》就相当于现在大学生写论文时的中国知网。
除此之外,朱棣喜欢文化到什么程度呢?他还偷偷参加过科举考试。
帝王也有一颗搞人的心。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后的第二年,因为实在太喜欢科举了,朱棣就改名换姓,自己偷偷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五经”,每经的第一名就叫魁首。朱棣在考生们考诗赋的时候,也偷偷写了篇文章,夹在了众多考卷之中,交给了阅卷老师。
这是一次“会试”,考生们的考试地点就在京城,而批卷老师则是皇宫里的钦差大臣。
结果成绩出来之后,朱棣傻眼了——他只排在诗赋考试的第五名,离魁首还远着。本来就是个乐呵乐呵玩的事儿,朱棣拿到成绩那天却越想越难受,心中憋屈,甚至还生病了。
皇帝嘛,难受就得找人发泄。朱棣就想着惩治阅卷的钦差大臣,可是转念一想,历代帝王都没有因为这种事儿惩治下属的先例,更别说朱棣刚刚称帝,立足未稳,这样处理文武百官肯定有非议。
朱棣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这件事根本不唯物,是一件完全唯心的事儿。心病怎么治呢?朱棣和姚广孝商量了起来。
姚广孝听完之后,就像我们的大师一样,乐呵呵地推荐皇帝去找觋祝。
我们得介绍一下这两个人。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爱走街串巷,找一些能人异士辅佐自己。姚广孝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听着这些介绍,你可能以为他就是个和尚,但其实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的整个靖难之役,姚广孝都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姚广孝是朱棣在北京广寿寺认识的,接着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他就从一个和尚变成了一朝宰相。
而朱棣和觋祝结识的时间更早。1376年,朱棣17岁,他回安徽凤阳老家祭祖的时候,碰见了觋祝正在当街卖艺。朱棣对于觋祝所变的戏法非常感兴趣,两个人就结识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发小。
觋祝的戏法到底有多厉害?有野史说,他能让断了头的兔子起死回生。
朱棣称帝之后,姚广孝成了宰相,朱棣当然也没有忘了觋祝。本来,他想招觋祝做太监,而觋祝游山玩水的,并不想进宫,更不想受宫刑。朱棣就让觋祝在南京安家,如果出去游玩,要先进宫报备,给他封了个官职,叫“外监”。
以上是前因。
听了姚广孝的建议,朱棣赶紧派人把觋祝请进了宫。觋祝听了朱棣的烦恼,当即在皇宫内开坛做法,做法的内容当然不能告诉你们了……
做法的时候,所有知情人都在场:朱棣、姚广孝和给朱棣阅卷的那位钦差大臣。
觋祝做完法,只说了一句话:“五为前四之魁首。”
——所有人把之前的事儿都忘了!
大家好像时光倒流了,朱棣看见钦差大臣,就和他一起去阅卷的地方,拿出了自己的诗赋,问这是第几名,钦差大臣马上说,这是魁首,朱棣很开心,说这是自己写的。


1楼2018-05-09 10:31回复
    历史都是充满戏剧的~~~


    2楼2018-05-10 15:45
    回复
      2025-05-13 18:39:52
      广告
      情话!
      多情
      多情有两种。一种是对众多异性情意绵绵,范围广;另一种是只对一个异性爱意浓浓,份量重。如果对方长久,后者比前者幸福一万倍;如果对方不长久,后者比前者苦涩五千倍。
      薄情
      痴情的人总偏偏遇上薄情的人,而成为摆脱不开的苦难。薄情的人不会因为痴情的人眼睛流泪心动,不会因痴情的人心灵流血不安。痴情的人则因对方不为自己流泪心动而更加泪流成河,因对方不为自己流血不安而更加血流如注。
      薄情有两种。一种过去也是情种,但是受尽伤害,便向后来的异性实施无理的报复;另一种是不爱对方。前者是烈火烤不化的冰,后者是绿树抓不到的云。
      痴情
      痴情好不好?如果这世上只剩下你一个人痴情,那么痴情就注定是你一生的悲剧;如果除了你之外,这世上还有痴情的人——哪怕只有一个——那么,痴情就可能是你一生的幸福了。
      温情
      温情常常和多情为侣——温情默默,多情脉脉。温情不是一种心性,而是一种性格。心性瞬息万变,性格一成不变。婚后,痴情的有可能会变得寡情,而温情的却会一如既往。温情在男人身上化成宽厚,而在女人身上化成柔顺。因此,找到一个温情的人结为伉俪,是极其幸运的;因此,上帝制造出温情的人,是对多情的人的一种恩典。
      寡情
      寡情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将寡情的人改变,使其一点点丰腴起来,从早到晚,(标点)如果你找到一个寡情的人,那么只有一生忍耐了,反正我是提供不出什么高招或者良策来。寡情的人前生前世被爱受伤,今生今世是专门来讨债的——看看寡情人的面孔就会感觉到这一点。寡情是不能发芽的死木,是不能流动的死水。兄弟姐妹们,假如你遇到这类人,三十六计走为上。
      钟情
      一见钟情是存在的,百看不厌才是不存在的。
      偷情
      插进第三只脚去偷情,比伸出第三只手去偷钱更可耻。你偷来对方的钱,对方的口袋会重新饱满;你偷了对方的情,对方的婚姻会永远残缺。
      深情
      深情往往写在眼睛上,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深情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展而来的结果。有一见钟情,但是没有一见深情。
      当你的恋人深情地注视你的时候,便足以证明,你已经走进了对方的心灵深处。这种静悄悄的目光比那些火辣辣的目光更可靠。
      忘情
      轻易忘情对我们极其不利。当然,太冷静太理智就不是爱情了——这道理多少也懂一点,但是,这世上还有另一种道理,那就是:太狂热太激烈的同样不是爱情。最好的爱情介于两者之间,半收半放,半水半火,半明半暗,半真半假。
      移情
      移情别恋有两种。一种是移情在别恋之前,一种是移情在别恋之后。前者自然而然,就像一株草在这个秋天凋谢了,又在另一个春天萌芽;后者则不同,就像一棵树从这一片土地移植到那一片土地,必然要刨根挖底,伤心动肺。
      同情
      爱情只能发生在异性之间,而同情可以发生在异性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因此,由同情发展来的爱情,有一半是真爱,有一半是假爱。因此,这样的爱情必定要中途夭折,无一例外。
      殉情
      不管人生的道路充满多少苦难,死亡都不是生命最后的胜利;不管人生的滋味多么令人留恋,死亡也不是生命最后的失败。
      那么,不论你是因得不到哪个人而寻死,还是因对尘世之爱绝望而永诀,都会把死亡变成永远的失败。只有那些因不能一生相守,双双为情(标点 段落)而死的男女,才是把死亡变成永远的胜利了——他们的情他们的爱在涅槃的过程中终于合并成一体,哪怕到了海枯石烂的时候也不会再分到两处。


      3楼2018-05-10 1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