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年,朱棣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等规模宏大的建筑,正是从朱棣迁都后开始建造的。1412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现在北京的运河水能潺潺流淌,朱棣也有一份功劳。1421年,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迁都北京这项举措,冥冥之中,决定了今后数百年中国首都的地理位置。
很多人问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其实从他的生平就可以给出答案。他登基后,曾五次远征蒙古,最终也死在了远征归来的途中。把首都定在北京,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蒙古铁骑一些震慑。
朱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1403年,朱棣开始带着文武百官新纂类书,为期一年,1404年11月完工,当时叫《文献大成》,现在叫《永乐大典》。
什么叫“类书”呢?就是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集文献之大成。那时候参加科举的考生们,以《永乐大典》为教材之一,《永乐大典》就相当于现在大学生写论文时的中国知网。
除此之外,朱棣喜欢文化到什么程度呢?他还偷偷参加过科举考试。
帝王也有一颗搞人的心。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后的第二年,因为实在太喜欢科举了,朱棣就改名换姓,自己偷偷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五经”,每经的第一名就叫魁首。朱棣在考生们考诗赋的时候,也偷偷写了篇文章,夹在了众多考卷之中,交给了阅卷老师。
这是一次“会试”,考生们的考试地点就在京城,而批卷老师则是皇宫里的钦差大臣。
结果成绩出来之后,朱棣傻眼了——他只排在诗赋考试的第五名,离魁首还远着。本来就是个乐呵乐呵玩的事儿,朱棣拿到成绩那天却越想越难受,心中憋屈,甚至还生病了。
皇帝嘛,难受就得找人发泄。朱棣就想着惩治阅卷的钦差大臣,可是转念一想,历代帝王都没有因为这种事儿惩治下属的先例,更别说朱棣刚刚称帝,立足未稳,这样处理文武百官肯定有非议。
朱棣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这件事根本不唯物,是一件完全唯心的事儿。心病怎么治呢?朱棣和姚广孝商量了起来。
姚广孝听完之后,就像我们的大师一样,乐呵呵地推荐皇帝去找觋祝。
我们得介绍一下这两个人。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爱走街串巷,找一些能人异士辅佐自己。姚广孝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听着这些介绍,你可能以为他就是个和尚,但其实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的整个靖难之役,姚广孝都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姚广孝是朱棣在北京广寿寺认识的,接着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他就从一个和尚变成了一朝宰相。
而朱棣和觋祝结识的时间更早。1376年,朱棣17岁,他回安徽凤阳老家祭祖的时候,碰见了觋祝正在当街卖艺。朱棣对于觋祝所变的戏法非常感兴趣,两个人就结识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发小。
觋祝的戏法到底有多厉害?有野史说,他能让断了头的兔子起死回生。
朱棣称帝之后,姚广孝成了宰相,朱棣当然也没有忘了觋祝。本来,他想招觋祝做太监,而觋祝游山玩水的,并不想进宫,更不想受宫刑。朱棣就让觋祝在南京安家,如果出去游玩,要先进宫报备,给他封了个官职,叫“外监”。
以上是前因。
听了姚广孝的建议,朱棣赶紧派人把觋祝请进了宫。觋祝听了朱棣的烦恼,当即在皇宫内开坛做法,做法的内容当然不能告诉你们了……
做法的时候,所有知情人都在场:朱棣、姚广孝和给朱棣阅卷的那位钦差大臣。
觋祝做完法,只说了一句话:“五为前四之魁首。”
——所有人把之前的事儿都忘了!
大家好像时光倒流了,朱棣看见钦差大臣,就和他一起去阅卷的地方,拿出了自己的诗赋,问这是第几名,钦差大臣马上说,这是魁首,朱棣很开心,说这是自己写的。
迁都北京这项举措,冥冥之中,决定了今后数百年中国首都的地理位置。
很多人问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其实从他的生平就可以给出答案。他登基后,曾五次远征蒙古,最终也死在了远征归来的途中。把首都定在北京,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蒙古铁骑一些震慑。
朱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1403年,朱棣开始带着文武百官新纂类书,为期一年,1404年11月完工,当时叫《文献大成》,现在叫《永乐大典》。
什么叫“类书”呢?就是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集文献之大成。那时候参加科举的考生们,以《永乐大典》为教材之一,《永乐大典》就相当于现在大学生写论文时的中国知网。
除此之外,朱棣喜欢文化到什么程度呢?他还偷偷参加过科举考试。
帝王也有一颗搞人的心。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后的第二年,因为实在太喜欢科举了,朱棣就改名换姓,自己偷偷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五经”,每经的第一名就叫魁首。朱棣在考生们考诗赋的时候,也偷偷写了篇文章,夹在了众多考卷之中,交给了阅卷老师。
这是一次“会试”,考生们的考试地点就在京城,而批卷老师则是皇宫里的钦差大臣。
结果成绩出来之后,朱棣傻眼了——他只排在诗赋考试的第五名,离魁首还远着。本来就是个乐呵乐呵玩的事儿,朱棣拿到成绩那天却越想越难受,心中憋屈,甚至还生病了。
皇帝嘛,难受就得找人发泄。朱棣就想着惩治阅卷的钦差大臣,可是转念一想,历代帝王都没有因为这种事儿惩治下属的先例,更别说朱棣刚刚称帝,立足未稳,这样处理文武百官肯定有非议。
朱棣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这件事根本不唯物,是一件完全唯心的事儿。心病怎么治呢?朱棣和姚广孝商量了起来。
姚广孝听完之后,就像我们的大师一样,乐呵呵地推荐皇帝去找觋祝。
我们得介绍一下这两个人。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爱走街串巷,找一些能人异士辅佐自己。姚广孝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听着这些介绍,你可能以为他就是个和尚,但其实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的整个靖难之役,姚广孝都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姚广孝是朱棣在北京广寿寺认识的,接着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他就从一个和尚变成了一朝宰相。
而朱棣和觋祝结识的时间更早。1376年,朱棣17岁,他回安徽凤阳老家祭祖的时候,碰见了觋祝正在当街卖艺。朱棣对于觋祝所变的戏法非常感兴趣,两个人就结识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发小。
觋祝的戏法到底有多厉害?有野史说,他能让断了头的兔子起死回生。
朱棣称帝之后,姚广孝成了宰相,朱棣当然也没有忘了觋祝。本来,他想招觋祝做太监,而觋祝游山玩水的,并不想进宫,更不想受宫刑。朱棣就让觋祝在南京安家,如果出去游玩,要先进宫报备,给他封了个官职,叫“外监”。
以上是前因。
听了姚广孝的建议,朱棣赶紧派人把觋祝请进了宫。觋祝听了朱棣的烦恼,当即在皇宫内开坛做法,做法的内容当然不能告诉你们了……
做法的时候,所有知情人都在场:朱棣、姚广孝和给朱棣阅卷的那位钦差大臣。
觋祝做完法,只说了一句话:“五为前四之魁首。”
——所有人把之前的事儿都忘了!
大家好像时光倒流了,朱棣看见钦差大臣,就和他一起去阅卷的地方,拿出了自己的诗赋,问这是第几名,钦差大臣马上说,这是魁首,朱棣很开心,说这是自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