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首章有这句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而每每见到不少人,却认可这样的断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不论从表达整个道德经原义上看,还是古人用语习惯上看,这样断句是没有道理的。
重要的是,在帛书《道德经》中所记载的,多了一个“也”字: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它的意思是:所以我从来都不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奥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行迹。
“有欲”、“无欲”即有欲望干什么、无欲望干什么之义。两个“也”字均为语气词,在此处的作用主要是舒缓语气,与现代汉语中“啊”的功能近似。两个“以”字都是“通过”的意思。它们的宾语因为表泛指,无法写出,所以均被省略了。这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以”的用法是完全相同的。“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因为什么而停止。
若以这种断句法来推,那帛书中的经文岂不变成“欲也以观其妙,欲也以观其徼”了吗?明显这是行不通的。
“徼”所表示的是边界,有边界就有轮廓,有轮廓就有形象,有形象的只能是“物”,不可能是“道”。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jiào 音。
而每每见到不少人,却认可这样的断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不论从表达整个道德经原义上看,还是古人用语习惯上看,这样断句是没有道理的。
重要的是,在帛书《道德经》中所记载的,多了一个“也”字: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它的意思是:所以我从来都不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奥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行迹。
“有欲”、“无欲”即有欲望干什么、无欲望干什么之义。两个“也”字均为语气词,在此处的作用主要是舒缓语气,与现代汉语中“啊”的功能近似。两个“以”字都是“通过”的意思。它们的宾语因为表泛指,无法写出,所以均被省略了。这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以”的用法是完全相同的。“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因为什么而停止。
若以这种断句法来推,那帛书中的经文岂不变成“欲也以观其妙,欲也以观其徼”了吗?明显这是行不通的。
“徼”所表示的是边界,有边界就有轮廓,有轮廓就有形象,有形象的只能是“物”,不可能是“道”。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jiào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