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有些人名据说是用谐音的方法取的,例如“梅长苏”意为“梅岭藏殊”。从发音上来说,“藏”是平舌音、“殊”是卷舌音;而到了梅长苏的名字里正好相反——“长”是卷舌音、“苏”是平舌音。由此可见,作者可能分不清平舌音和卷舌音,让她念“四是四,十是十”那个绕口令一定很好玩。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豫津”,据说是因为言侯深爱林乐瑶,所以把她儿子“景禹”的名字反转之后谐音为自己儿子的名字。“豫”和“禹”只是声调不同,肯定可以算同音字,但“景”和“津”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在普通话中的读音差异非常明显。看来作者也不大分得清前后鼻音,“扁担长,板凳宽”那个绕口令恐怕对她也挺难的。
此外,言侯儿子的名字与萧景禹直接相关,本身就很奇怪,倒不是因为“豫津”与“浴巾”同音、“景禹”与“鲸鱼”同音的梗。试想一下:你的梦中情人,甚至是正在热恋的对象,突然被别人娶了,还生下了儿子,她的老公是不是你的情敌?她的儿子是不是你情敌的儿子?是不是随你情敌的姓?你再迷恋她,会让自己儿子的名字跟情敌的儿子有瓜葛吗?言侯一方面千方百计要炸死情敌皇帝,另一方面又让自己的儿子和情敌的儿子几乎同名,这是一种多么矛盾的情感呀!
还是继续瞎扯谐音的事儿。从“梅岭藏殊”也可以谐音出“梅苍树”这么个名字,平舌音、卷舌音都是对应的,甚至与林殊父亲的“梅石楠”化名还能呼应上。当然,“梅长苏”不仅听起来高大上,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随着作品的普及,更是深入人心;而且梅长苏继续化名为“苏哲”,姓“苏”肯定也比姓“树”更容易接受。如果一定要用“景禹”反转+谐音的方法来给言侯的儿子取名的话,“玉菁”恐怕更有文采一些;虽然对于不分前后鼻音的人来说,同样跟“浴巾”同音,但好歹比两个省市简称拼凑在一起更有的讲。想当年,言侯何其叱咤一时,如果给儿子取名竟是这般随便拼凑,又如何能“辩战群臣,舌化利刃”呢?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豫津”,据说是因为言侯深爱林乐瑶,所以把她儿子“景禹”的名字反转之后谐音为自己儿子的名字。“豫”和“禹”只是声调不同,肯定可以算同音字,但“景”和“津”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在普通话中的读音差异非常明显。看来作者也不大分得清前后鼻音,“扁担长,板凳宽”那个绕口令恐怕对她也挺难的。

此外,言侯儿子的名字与萧景禹直接相关,本身就很奇怪,倒不是因为“豫津”与“浴巾”同音、“景禹”与“鲸鱼”同音的梗。试想一下:你的梦中情人,甚至是正在热恋的对象,突然被别人娶了,还生下了儿子,她的老公是不是你的情敌?她的儿子是不是你情敌的儿子?是不是随你情敌的姓?你再迷恋她,会让自己儿子的名字跟情敌的儿子有瓜葛吗?言侯一方面千方百计要炸死情敌皇帝,另一方面又让自己的儿子和情敌的儿子几乎同名,这是一种多么矛盾的情感呀!

还是继续瞎扯谐音的事儿。从“梅岭藏殊”也可以谐音出“梅苍树”这么个名字,平舌音、卷舌音都是对应的,甚至与林殊父亲的“梅石楠”化名还能呼应上。当然,“梅长苏”不仅听起来高大上,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随着作品的普及,更是深入人心;而且梅长苏继续化名为“苏哲”,姓“苏”肯定也比姓“树”更容易接受。如果一定要用“景禹”反转+谐音的方法来给言侯的儿子取名的话,“玉菁”恐怕更有文采一些;虽然对于不分前后鼻音的人来说,同样跟“浴巾”同音,但好歹比两个省市简称拼凑在一起更有的讲。想当年,言侯何其叱咤一时,如果给儿子取名竟是这般随便拼凑,又如何能“辩战群臣,舌化利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