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的春季第一次独自来到距张掖160多公里的高台正义峡,是因《夏书·禹贡》所载:“(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就是想看看涛涛黑河水怎样没于流沙。

正义峡地处甘(甘州今张掖)、肃(肃州今酒泉)、蒙(今内蒙古)三方交界之处,位于高台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罗城乡天城村;是黑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由正义峡、阎家峡和赵家峡三段共十几公里长的峡谷组成,有“黑河小三峡”之美称,峡谷周围山岭重叠,壁立千仞,飞鸟难渡,相传古时峡口被巨石阻塞,常有水患,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其劈成两半,峡口豁然开朗,传说山崖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的遗迹———神禹斧痕,自此黑河中分,仅此一线,河水随地势滔滔流入峡谷,蜿蜒曲折穿越而过,日夜不息奔向额济纳旗茫茫的大沙漠。

正义峡东、西皆为干旱的戈壁大漠,水源补给困难,难以通行,沿黑河两岸经此北上南下成为最为便捷易行的唯一孔道,也成为扼阻北方游牧民族进入河西走廊的天险要隘,汉晋时期从黑河北岸通往匈奴老巢的龙城的古道便由此经过,军事战略地位极高,为历代兵家百战之地,所以古人美其名曰“镇夷峡”,建国后方改为“正义峡”。

到天城村后,顺一条水泥公路向西北方向约四公里到达正义峡入口。

进入峡谷,这条狭窄的公路在峡谷内沿着黑河岸边蜿蜒盘旋而行约十公里,峡谷越来越逼仄,路在河岸边的一处绝壁下戛然而止,湍急的河水挡住了去路,顺崖壁向北流去,看来这是这条公路在峡谷中所能到达的尽头了。


在崖壁旁的岸边,有一座吊桥,钢丝绳索挂于两岸的桥墩上,桥面却没有任何东西覆盖,无法通行,墩柱和河滩上还有火烧的痕迹,看来烧毁的时间不会太久,而对岸不算宽阔但平坦的河滩通向了峡谷外。

如是依旧无法遏制我的好奇心,想知道流过这段崖壁后的黑河是如何“余波入于流沙”的。

正好在崖壁的后方有条豁沟,靠崖壁一侧也是峭壁高耸,对面山坡稍缓,可以攀援而上,爬上坡顶目光看向崖壁外,也就百十米的距离又现河滩,应该可以轻松的走向峡口之外,脚下的山顶有一条崎岖的山梁顺着沟谷向北延伸很远的距离和对面连接在一起,试图这样翻越崖壁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必须徒步过去,我一个人,车辆又无法安置,只好放弃这样的想法,等下一次有机会再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