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5吧 关注:531,498贴子:12,793,827
  • 1回复贴,共1

对于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不应该走进所谓“创新意识”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不应该走进所谓“创新意识”的死胡同里。创新其实是一种行为,而非思维,“创新”一词太过笼统,强调进步但不能反映进步的根本。事实上,西方的近现代科学都是以严谨的理论作为依据,是学者通过观察和推理,辩证继承前人已有的成果所构建的,关键在于学习,观察,发现问题,辩证思考,猜想规律,证明规律和量化规律。这种对于认知与逻辑的能力要求,私以为和我们国家的课程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那些逻辑出众,有成为杰出人才所需生理基础的青年,他们以健康的状态步入成熟了吗?以健康状态步入成熟的他们有参与科研的意向吗?对于其中有科研意向的青年,他们得到公正的选拔了吗?选拔通过接触科研岗的青年们,无论资质与否,能保证他们成分接触与利用我国最先进的科研资源吗?
钱学森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什么,因为新时代在对人才的激励上,对选拔本身的公平性,科研资源的保障上并不落后于旧时代,这些问题也都是很容易改善的。那么变量就可能出在“逻辑出众,生理基础够格”学生的成长上。
由于这些学生脑力较一般者优越,便决定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的频率更高,思维也更完整。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把双刃剑,会让他们较之一般的学生更疲劳(以中学为开端,中学开始科目增多,思维密度加大)。这一劣势是会逐渐加重的,从生理层面分析则是神经系统代谢**的进行性累积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如何保证这些成长中的预备军得到充分的睡眠是一个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作业量,我国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平均指标,这是不合理的,应取而代之以出优率,这样教师才不至于布置给学生过多的作业,避免揠苗助长。作业量多往往意外着要熬夜,而聪明的孩子思维完整,对于简单的问题也会以完整的逻辑对待,还是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在作业完成速度上不占优势,加之他们对于熬夜很敏感,以至于精力很容易因为睡眠不足而大打折扣,因此作业方面最好以区级教育部门为单位统一布置。同时应控制好教学密度,对于高中教学单位的课程的安排,也应该统一化,或予以严格监督,避免主课集中,赶进度教学和削减艺术课现象的发生。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家庭作业量都控制得很好,这方面我们可以汲取经验。
逻辑型人才学习上往往更倾向于自学,而非听课式学习,这一倾向会随智力发育而愈发明显。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听课效率要低于一般的学生,毕竟他们的认知能力是优秀的。只是在横向对比拥有大把时间自主学习学校课程的国外学生来说要落后一大截。
在对智力优越的孩子智能的保护上,除了控制课业负担外,还应重视激烈的体育运动对大脑的负面影响,对于竞争性长跑,不应强制学生训练并将成绩作为体育课程考核的指标。大脑是身体耗氧大户,聪明的孩子在激烈的运动中心脏所承受的负担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孩子,如果经常性地组织其竞速长跑,对其智力健康明显是不利的,并且会挫败其运动积极性。
综上,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区级教育部门为单位统一布置作业),合理的学习密度,一定的自主学习占比,避免强制长跑。让优秀的青年以最饱满的状态参与选拔性考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09 09: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