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维: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佊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佊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性通流、不宣不畅;法是法宝、不请不说。阿难是本经的请法功德主。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多菩萨及法会人天大众,乃至一切听闻阅读信受《楞严经》者,皆是护法功德主,所获功德,如佛所说,是无量无边。本经自问世以来,度人无数,其严密的思想体系将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理论法脉都包括其中,是佛门各宗各派都一致遵崇的重要宝典,虽有真伪之争,却丝毫不影响其法理真实、法体通明的伟大光辉。本经看似平凡的一问一答,或论或述,皆是般若;字里行间,俱是密意。阿难尊者是大权示现,为我们请法,示现的是我们这些愚痴众生的思维,目的是让迷者开悟,非常慈悲。不要误认阿难笨、是我们笨。心在身内、身外的观念被否定后,阿难又有所悟。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你所说,心不能见身内,就证明心不在身内,身和心连在一起,心又是通过身的感受而起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心在身外也是不对的。通过我认真思维后,这次我知道心在那里了。佛说:在那里呀?阿难说:这了了常知之心,既然不知身内,而又能见到身外之物,根据我的思考,这心是潜伏在“根”里的。“根”:是构成身体的六大部分,称为六根,具体指的是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有能生之义,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即:
一、眼根:眼能于色境中尽见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和无形的明暗现象。
二、耳根:耳能听闻一切声音之响动和非声音之寂静。
三、鼻根:鼻能齅闻一切香臭等气味。
四、舌根:舌能尝酸辣苦甜等一切食味,能辅助声带说话唱歌。
五、身根:身为诸根所依止,诸根指眼耳鼻舌意这五根,都依止在身根上。
六、意根:意于“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五尘境界中起分别作用,一切事物,若正若邪、若善若恶,若是若非,都能一一分别。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唯意根为心法。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第六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阿难这时举眼根为例,阿难说:犹如有人,用“琉璃”做的眼镜,戴在两眼上。“琉璃”:是佛经中常常提到的“黄金、白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宝石)”这七宝之一。按《魏略》说:大秦国(中国)出金银琉璃,琉璃有赤、白、黄、黑、青、绿、缥、 绀、红、紫十种。此为自然之物,泽润光彩,逾于众玉(超过一切玉石)。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以众药灌而为之,虚脆不贞。可见经过加工的琉璃,其品质是不能与天然琉璃相比的。《格古论》说:石琉璃出高丽(朝鲜),刀刮不动,色白,浓半寸许,可点灯,明于牛角者。《异物志》说:南天竺(古南印度)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亦琉璃、云母之类也。由此可知,古印度也产天然琉璃,这些都是说琉璃是一种宝物,透明度很好,晶莹剔透,可以做眼镜及诸多的装饰品。
从上可见,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又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评论其色:流云溢彩。其质:晶莹剔透。其亮:光彩夺目。

阿难说:戴上用琉璃做的透明眼镜,眼根里的真心却不会被琉璃眼镜障碍,心之视力可随意透过琉璃眼镜的障碍,看见眼镜外的山河物象并起分别作用,在外能起分别作用的觉了之心之所以不能见内,是因为这个心在眼根里,所以它能很明了的看见外面的物象,连眼镜也不能成其障碍,不能成其视力障碍的就是“心”。由此我认为“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的。
佛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的,你用琉璃眼镜作比喻,将眼镜戴在眼上,那么你看见山河时,看见琉璃眼镜不?阿难说:是的、世尊!戴上琉璃眼镜后,也能看见眼镜。佛告诉阿难说:你心如果与眼镜相合,心与眼镜已合为一体,眼镜自身就应当看见山河,既然能看见山河,那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呢?因眼也属外物了,都在眼镜的能见之内,你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如果能看见自己的眼睛,眼就成了外面的境物了,外面的境物是没有看的功能,这个时候你用什么去看?又用什么去分别呢?如果不能见到自己的眼睛,那怎么会说成,这了知心是藏在眼根里的呢?又怎么能与眼镜相合呢?如藏在根里就应与眼镜合,与眼镜合心就不在眼根里了。所以你应当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并用与眼镜相合来作比喻,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维: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佊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佊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性通流、不宣不畅;法是法宝、不请不说。阿难是本经的请法功德主。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多菩萨及法会人天大众,乃至一切听闻阅读信受《楞严经》者,皆是护法功德主,所获功德,如佛所说,是无量无边。本经自问世以来,度人无数,其严密的思想体系将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理论法脉都包括其中,是佛门各宗各派都一致遵崇的重要宝典,虽有真伪之争,却丝毫不影响其法理真实、法体通明的伟大光辉。本经看似平凡的一问一答,或论或述,皆是般若;字里行间,俱是密意。阿难尊者是大权示现,为我们请法,示现的是我们这些愚痴众生的思维,目的是让迷者开悟,非常慈悲。不要误认阿难笨、是我们笨。心在身内、身外的观念被否定后,阿难又有所悟。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你所说,心不能见身内,就证明心不在身内,身和心连在一起,心又是通过身的感受而起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心在身外也是不对的。通过我认真思维后,这次我知道心在那里了。佛说:在那里呀?阿难说:这了了常知之心,既然不知身内,而又能见到身外之物,根据我的思考,这心是潜伏在“根”里的。“根”:是构成身体的六大部分,称为六根,具体指的是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有能生之义,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即:
一、眼根:眼能于色境中尽见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和无形的明暗现象。
二、耳根:耳能听闻一切声音之响动和非声音之寂静。
三、鼻根:鼻能齅闻一切香臭等气味。
四、舌根:舌能尝酸辣苦甜等一切食味,能辅助声带说话唱歌。
五、身根:身为诸根所依止,诸根指眼耳鼻舌意这五根,都依止在身根上。
六、意根:意于“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五尘境界中起分别作用,一切事物,若正若邪、若善若恶,若是若非,都能一一分别。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唯意根为心法。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第六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阿难这时举眼根为例,阿难说:犹如有人,用“琉璃”做的眼镜,戴在两眼上。“琉璃”:是佛经中常常提到的“黄金、白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宝石)”这七宝之一。按《魏略》说:大秦国(中国)出金银琉璃,琉璃有赤、白、黄、黑、青、绿、缥、 绀、红、紫十种。此为自然之物,泽润光彩,逾于众玉(超过一切玉石)。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以众药灌而为之,虚脆不贞。可见经过加工的琉璃,其品质是不能与天然琉璃相比的。《格古论》说:石琉璃出高丽(朝鲜),刀刮不动,色白,浓半寸许,可点灯,明于牛角者。《异物志》说:南天竺(古南印度)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亦琉璃、云母之类也。由此可知,古印度也产天然琉璃,这些都是说琉璃是一种宝物,透明度很好,晶莹剔透,可以做眼镜及诸多的装饰品。
从上可见,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又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评论其色:流云溢彩。其质:晶莹剔透。其亮:光彩夺目。

阿难说:戴上用琉璃做的透明眼镜,眼根里的真心却不会被琉璃眼镜障碍,心之视力可随意透过琉璃眼镜的障碍,看见眼镜外的山河物象并起分别作用,在外能起分别作用的觉了之心之所以不能见内,是因为这个心在眼根里,所以它能很明了的看见外面的物象,连眼镜也不能成其障碍,不能成其视力障碍的就是“心”。由此我认为“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的。
佛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的,你用琉璃眼镜作比喻,将眼镜戴在眼上,那么你看见山河时,看见琉璃眼镜不?阿难说:是的、世尊!戴上琉璃眼镜后,也能看见眼镜。佛告诉阿难说:你心如果与眼镜相合,心与眼镜已合为一体,眼镜自身就应当看见山河,既然能看见山河,那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呢?因眼也属外物了,都在眼镜的能见之内,你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如果能看见自己的眼睛,眼就成了外面的境物了,外面的境物是没有看的功能,这个时候你用什么去看?又用什么去分别呢?如果不能见到自己的眼睛,那怎么会说成,这了知心是藏在眼根里的呢?又怎么能与眼镜相合呢?如藏在根里就应与眼镜合,与眼镜合心就不在眼根里了。所以你应当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并用与眼镜相合来作比喻,这种认识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