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4年,临城。
夏日的阳光有些灼热,宽阔的江面蒸腾起一片水汽。
“嘟---嘟---”两声长鸣,又一辆远道而来的轮船停在了码头前,人群之中又是一阵喧嚣。秦维桢下了船,明亮的光线有些晃眼,她将礼帽向下压了压,正要在聚拢上来的黄包车夫里挑一个顺眼的,就被人叫住了,“维桢。”
偏头就看见了来人,黑色的小西装,锃亮的军靴,腰间不伦不类扎着一条牛皮腰带,越发显得她鹤势螂形,蜂腰猿背,嘴里叼了一根没有点着的细烟,一双桃花眼笑吟吟的,好像能溢出蜜来。
秦维桢有些认不出来她是谁,临城认识她的人不多,能叫出她名字的更少,正愣神间,那人走了过来,军靴踏在水泥砖地上的声音沉闷,在如同沸水一般的码头却听得分外清晰。
“我是周景熙,秦司令的副官。”
秦维桢轻轻握了握她伸过来的手,“秦维桢,你知道的。”
周景熙啊,她也知道,在船上听人闲谈过几句,临城土皇帝秦雨过的干女儿,最中意的接班人。
周景熙眨了眨眼,“我在司令那里见过你的照片。”
秦维桢有那么一瞬间只觉得气血上涌,心中升腾起了一点希望。
“她还在关注我,还留着我的照片……”
当年新出,全国都数不出几辆的小汽车嚣张地在临城的大街上穿梭,秦维桢隔着玻璃看着窗外的人声鼎沸,偏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
然后她自己都笑了,临城于自己,怎么谈得上是“乡”呢,自己于那位杀伐果断的司令官,又怎么谈得上是母女情深呢。
秦宅并不大,小三层的复式别墅,秦雨过不在。
周景熙带着秦维桢去了安排好的房间,朝阳,大床,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桌前还特意多安了两盏台灯。“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就简单安排了一下,有什么想要的你可以吩咐佣人去换,也可以找我,我就住你隔壁。”
“好,多谢。”秦维桢点头,只从行李里简单地取了几件衣服,挂在衣橱内,剩下的原封不动立在墙根。周景熙准备的床的确很软,躺在上面有种自己还在船上浮着的错觉。
晚饭的时候,是秦维桢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到秦雨过。
她和照片里的一样,严肃,中正,岁月沉淀在眼角的细纹都在昏黄的灯光下闪闪发亮。
明明酝酿很久,只需要上下嘴唇轻轻碰两下的那两个字始终没有叫出口。
秦雨过也只是对她点了点头,像见到陌生人一样,眼里没有任何波动,反而在周景熙落座的时候多了几分柔和。
周景熙就像是一团火,时时刻刻都噙着笑意。
秦维桢沉默地挑着碗里的白饭,她从小跟着父亲在上海长大,口味是偏甜的,临海这边的风味,她确实吃不惯。这位周副官确确实实想把话题往这对母女身上引,奈何两个都不知道如何交流,最后也只有堪堪几句,“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让人跟着。”“既然在国外毕业了,就来临城军里做个文职。”
这些秦维桢都敷衍地应下了,她实在想尽快结束这次尴尬的会面。
第二日飘了雨,家里除了佣人和守卫再没有别人,秦维桢一直在等雨停。
直等到下午两三点也不见放晴,她索性撑了伞,抱着一个小瓷瓶出了门。
她的父亲,秦源,生于临城,长于临城,中年在上海漂泊,逝于大洋彼岸,最后的心愿,也只是将骨灰撒在家乡老宅的溪水里,落叶归根。
多付了几块银元,就有车夫愿意载她去老宅在的村子里,刚出发没多久,天就晴了。
车夫看上去四五十岁,脖子上搭着一条染黄的还在滴水的白毛巾,倒是很健谈。
“小姐,您要去的这小溪村啊,可了不得,当年出了两个秦家,一个是咱们临城现在的这个,”他还单手拉着车竖了个大拇指,“一个,是当年临城的首富。首富家的少爷和司令家的小姐在一起了,我们都说那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小溪村摆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我还去喝过喜酒呢。”
“拉车吧,我就是来看个朋友,对你们临城的大人物没兴趣。”秦维桢闭了闭眼,打断了车夫的话,天作之合?呵,天作之合会逼得父亲带着自己远走?会十八年都不曾来看过她们父女二人,甚至五年前,父亲要带自己远赴重洋,专门来到临城见她的时候,她也避之不见吗?会让父亲临死之前都对她念念不忘,逼自己回来吗?
到了的时候天已经擦黑,秦维桢付了钱,让他明天下午来接。
一个陌生的面孔在村里是极容易引起注意的,被新奇的巧克力收买的几个小孩簇拥着她找到了村长。秦维桢只说来找朋友迷了路,给了钱住一晚上便走。
她在这里摸索回味着父亲曾讲过的他的童年,溪水里摸鱼,上树掏鸟窝,上过两年课如今已经荒废的私塾,秦宅却已经炸开了锅。
周景熙派人城里城外的搜了一夜,秦雨过的脸色也阴沉的可怕。
秦维桢是下午四五点回来的,刚沾床要睡着,就被人抓起来,劈头盖脸扇了两个耳光,两个耳朵都嗡嗡作响,两颊肿得发烫。
是秦雨过。
1934年,临城。
夏日的阳光有些灼热,宽阔的江面蒸腾起一片水汽。
“嘟---嘟---”两声长鸣,又一辆远道而来的轮船停在了码头前,人群之中又是一阵喧嚣。秦维桢下了船,明亮的光线有些晃眼,她将礼帽向下压了压,正要在聚拢上来的黄包车夫里挑一个顺眼的,就被人叫住了,“维桢。”
偏头就看见了来人,黑色的小西装,锃亮的军靴,腰间不伦不类扎着一条牛皮腰带,越发显得她鹤势螂形,蜂腰猿背,嘴里叼了一根没有点着的细烟,一双桃花眼笑吟吟的,好像能溢出蜜来。
秦维桢有些认不出来她是谁,临城认识她的人不多,能叫出她名字的更少,正愣神间,那人走了过来,军靴踏在水泥砖地上的声音沉闷,在如同沸水一般的码头却听得分外清晰。
“我是周景熙,秦司令的副官。”
秦维桢轻轻握了握她伸过来的手,“秦维桢,你知道的。”
周景熙啊,她也知道,在船上听人闲谈过几句,临城土皇帝秦雨过的干女儿,最中意的接班人。
周景熙眨了眨眼,“我在司令那里见过你的照片。”
秦维桢有那么一瞬间只觉得气血上涌,心中升腾起了一点希望。
“她还在关注我,还留着我的照片……”
当年新出,全国都数不出几辆的小汽车嚣张地在临城的大街上穿梭,秦维桢隔着玻璃看着窗外的人声鼎沸,偏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
然后她自己都笑了,临城于自己,怎么谈得上是“乡”呢,自己于那位杀伐果断的司令官,又怎么谈得上是母女情深呢。
秦宅并不大,小三层的复式别墅,秦雨过不在。
周景熙带着秦维桢去了安排好的房间,朝阳,大床,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桌前还特意多安了两盏台灯。“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就简单安排了一下,有什么想要的你可以吩咐佣人去换,也可以找我,我就住你隔壁。”
“好,多谢。”秦维桢点头,只从行李里简单地取了几件衣服,挂在衣橱内,剩下的原封不动立在墙根。周景熙准备的床的确很软,躺在上面有种自己还在船上浮着的错觉。
晚饭的时候,是秦维桢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到秦雨过。
她和照片里的一样,严肃,中正,岁月沉淀在眼角的细纹都在昏黄的灯光下闪闪发亮。
明明酝酿很久,只需要上下嘴唇轻轻碰两下的那两个字始终没有叫出口。
秦雨过也只是对她点了点头,像见到陌生人一样,眼里没有任何波动,反而在周景熙落座的时候多了几分柔和。
周景熙就像是一团火,时时刻刻都噙着笑意。
秦维桢沉默地挑着碗里的白饭,她从小跟着父亲在上海长大,口味是偏甜的,临海这边的风味,她确实吃不惯。这位周副官确确实实想把话题往这对母女身上引,奈何两个都不知道如何交流,最后也只有堪堪几句,“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让人跟着。”“既然在国外毕业了,就来临城军里做个文职。”
这些秦维桢都敷衍地应下了,她实在想尽快结束这次尴尬的会面。
第二日飘了雨,家里除了佣人和守卫再没有别人,秦维桢一直在等雨停。
直等到下午两三点也不见放晴,她索性撑了伞,抱着一个小瓷瓶出了门。
她的父亲,秦源,生于临城,长于临城,中年在上海漂泊,逝于大洋彼岸,最后的心愿,也只是将骨灰撒在家乡老宅的溪水里,落叶归根。
多付了几块银元,就有车夫愿意载她去老宅在的村子里,刚出发没多久,天就晴了。
车夫看上去四五十岁,脖子上搭着一条染黄的还在滴水的白毛巾,倒是很健谈。
“小姐,您要去的这小溪村啊,可了不得,当年出了两个秦家,一个是咱们临城现在的这个,”他还单手拉着车竖了个大拇指,“一个,是当年临城的首富。首富家的少爷和司令家的小姐在一起了,我们都说那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小溪村摆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我还去喝过喜酒呢。”
“拉车吧,我就是来看个朋友,对你们临城的大人物没兴趣。”秦维桢闭了闭眼,打断了车夫的话,天作之合?呵,天作之合会逼得父亲带着自己远走?会十八年都不曾来看过她们父女二人,甚至五年前,父亲要带自己远赴重洋,专门来到临城见她的时候,她也避之不见吗?会让父亲临死之前都对她念念不忘,逼自己回来吗?
到了的时候天已经擦黑,秦维桢付了钱,让他明天下午来接。
一个陌生的面孔在村里是极容易引起注意的,被新奇的巧克力收买的几个小孩簇拥着她找到了村长。秦维桢只说来找朋友迷了路,给了钱住一晚上便走。
她在这里摸索回味着父亲曾讲过的他的童年,溪水里摸鱼,上树掏鸟窝,上过两年课如今已经荒废的私塾,秦宅却已经炸开了锅。
周景熙派人城里城外的搜了一夜,秦雨过的脸色也阴沉的可怕。
秦维桢是下午四五点回来的,刚沾床要睡着,就被人抓起来,劈头盖脸扇了两个耳光,两个耳朵都嗡嗡作响,两颊肿得发烫。
是秦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