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拳会馆吧 关注:129贴子:548
  • 2回复贴,共1

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合川区铜梁洞就是因张三丰曾经在此修炼而闻名于世。
  铜梁洞位于合川区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海拔444.3米的合川城区第一高峰--铜梁山上,铜梁山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据古《合州志》和《合川县志》记载,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在铜梁山上修炼。由于其修炼之地是一处山洞,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洞附近有二仙台(现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隆庆五年( 1571年),二仙台毁于兵火,只留下张三丰的书法石刻数处。
  张三丰祖师留下的墨宝不多,因此能见到其真迹的少之又少。而在合川区南津街街道铜梁洞的一处山崖石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几幅张三丰的书法石刻。这处石刻位于合川铜梁洞二仙观旁一处山崖石壁上,记者近日与合川区文管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黄理一道前往铜梁洞进行了近距离的踏看。
  据黄理多方考证,这确实是张三丰的一幅书法石刻作品,有人说是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体书法,他认为更像张三丰道家的“道符体”书法;但不管是“龙行大草”书法,还是“道符体”书法;这对于研究道家文化以及书法艺术,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考古价值。
  在这处石刻上,一共保留有张三丰的书法作品四幅,其中三幅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刘长卿的《赠别严士元》诗、王维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还有一首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月夜舟中》。
  此外,二仙观附近的山崖上,还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合川铜梁洞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揽胜的好去处。


1楼2020-05-30 10:37回复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宋元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逐渐兴起,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兼融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内青羊宫、青城山、川东各道观、及云贵诸道统俱属龙门系列。

      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

      继宋而后,外夷时主神器,国祚数易。虽至明而还汉姓,亦奸宦不宁,道统因以日衰焉 。然道心不禁,卫道之风亦由之盛起,道家武学由是而衍生骤长 。至元季,全真长春子开龙门一派,兼修丹道养生及功家武技,并深蒙元帝成吉思汗之赏佩,钦设长春宫奉之。长春师兄马丹阳六传而至张三丰已是明初。三丰游历甚广,陕西终南山、金台观、蜀中的青羊宫、云贵的平越、吴越的南京城、合州二仙台、安徽的鹤鸣山、辽东的懿州等俱有其踪迹。三丰曾慕名专访抗元吉地合川钓鱼城古战场,并于其近左周敦颐布道圣地铜梁洞二仙观潜修多年,师从濂溪再传弟子火龙真人学习了富含太极阴阳至理的通背拳、火龙拳等技艺,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2楼2020-08-03 09:34
    回复

       “武术进校园”,全新的学校师资需求!!
        武术健身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琴棋书画,尔雅生活!  
        峨眉桩功,强身健体!  科学抗疫,利国利民!  
        (详见“缠丝拳会馆”吧,点化:要吧爸起武而要尔要久舞)     
         寂寞能使灵魂宁静!清净的日子正好勤炼功夫、修德强身。    


      6楼2022-04-25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