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派溪头说起,派溪头溪水源自大头,据说大头溪水以前从村庄西边流出,到了明朝年间洪水泛滥,溪水流向象龙一样变幻莫测,水头最终一路往下,从另一个村庄的东面破溪而出,这个村庄从此就叫破溪头,不知何故,后世叫偏,也或者破溪难以理解,叫成了派溪头。溪水磅礡而出,如龙喷水,由此下游水资源极为丰富,于是后来又在派溪头边上游造了一个水库,叫龙头水库,也是因此而得名的,而派溪头在水库边上,自然风光更为秀丽。

高叔祖父世康太公小女儿名叫探花,派溪头有户鲍姓人家,从徽州迁移过来,做豆腐生意的家境还不错,高叔祖父世康太公就让探花姑奶奶去给鲍家做童养媳,并运去屋架,帮姑奶奶盖起了房子,姑爷爷叫鲍诚益。鲍家后来蒙过难,却又东山再起,并和大头王家其他太公有剪不断的逸事,另人另事了。
开发太公成年后,经常要去衢州县城做生意,以牌子为“王立大亨号”纸业为主,大头到县城进进出出,都要路过派溪头,一天一个来回来不及的,又加上妹妹在派溪头,开发太公一般早上出去到派溪头吃中饭,晚上要回来就在派溪头过夜。
鲍诚益姑爷爷有个姐姐,鲍氏,时间一久两人互生情素,开发太公和太奶奶约定,一个非你不娶,一个非你不嫁。高叔祖父世康太公知道后,不同意这门亲事,一来开发太公是家里长子,年纪却还小,考虑会有不周全的地方,二来这就类似于换亲了,还是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无奈开发太公能做敢担,不能违背那个约定,而且有些老话也直得商榷,这一次开发太公态度异常坚决,高叔祖父世康太公不再坚持,开发太公和太奶奶有情人终成眷属。
1901年开发太公成家后,次年大女儿佩善出生,1904年大儿子仁川出生,1907年小儿子仁言出生,开发太公两个弟弟接着也相继成家,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这时高叔祖父世康太公还没有决定要分家,连工人约50人一起吃饭,由几房儿媳妇轮流负责烧饭,兄弟姐妹之间、妯娌之间、和工人之间,大家相得益彰,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样过了几年,派溪头那边,开发太公的岳父岳母小舅子等成年人不幸相继去世,留下4孤儿都未成年,探花姑奶奶独木难支,开发太公、太奶奶强忍着悲伤,还是要先想办法渡过眼前的这个难关。开发太公和太奶奶商量:大头兄弟众多,地方说大也不大的,在派溪头高祖父德丰太公也有些财产、人脉,现在碰到这样的事情,还不如迁到派溪头,兄弟们也都成家的成家,长大的长大,其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父亲应该会同意的。开发太公向高叔祖父世康太公说了想法、缘由,征得同意于1909年举家迁往派溪头。


家谱中有更细的记载,开发太公能力非同一般,读书种田做生意无一不精。刚到派溪头在天祖父德丰太公的仓屋里居住,在派溪头原先家产也不多,西坑岭的半槽山是主要财产,开发太开就去龙游等一些地方购进竹丝,做成纸后再卖出,后来开发太公生意做的更有起色了,田地耕种、林木买卖、纸业经营、修桥筑路、南货商铺、药铺,范围很广,皆有所成,开发太公如同盘居在大头王家的巨龙,象那条溪流一样,这时也腾空而起。
开发太公儿子仁川、仁言两位爷爷隔溪而居,溪右边是仁川爷爷的,溪左边是仁言爷爷的,随着子孙的出生,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做的房子也越来越多,当时派溪头房子十有一是开发太公做的,家里有长工,房子要多做几间的,有个众屋400多平,类似于堂了,长工们就住在里面的偏房里,大堂两兄弟议事、家庭集会、村民集会时用。

开位太公也因去江西调粮,感染上瘟疫,从大头去城里看病,路远不方便,在派溪头住过一段时间,由仁川爷爷亲自照顾,料理的很细心,开位太公很是欣慰,看仁川爷爷才貌双全,在病塌上还推荐仁川爷爷当了乡长。
开发太公一方富豪,为乡亲们做了很多益事,或承造、或倡造、或捐造、或募资、或捐资,不胜枚举。
1924年,在黄泥新埠与坦源乡詹煦、龚埠、郑慕侨多处移建通和浮桥,通和浮桥当时是西区、西南区、西北区,跨越衢江的唯一交通要道。
1925年,在七里乡寺桥源建天福亭。
1929年,邻近村子南面的山坞村发生火灾,二十多户村民房子被毁坏,灼伤多人,开发太公倡捐救济。
1936年和下村乡郑佐邦等为了集中训练民兵,在法光寺另建营房。
1941年出资修建了猫儿堰,一条小溪穿越派溪头村,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又利于田地灌溉。
1942年大洪水,寺桥源道路冲坍,灵川桥也被战事摧毁,开发太公带头捐助巨额钱物,依次修复。
世事风云莫测,树大招风,不是说小心就可以了,那种岁月既不能上也不能下,不能往左也不能往右,向前不行向后不行,在原地也不行,成了仁川爷爷的一条不归路,以至于叔伯辈好几个,永星却是派溪头仁字辈-仁言爷爷唯一的孙子辈。
太公1943年4月24故的,享年60。在那些杂乱的日子里,搞到后来太公墓现在都找不到了,以后去的时候,只有徐映璞老先生写的一块墓志铭。

高叔祖父世康太公小女儿名叫探花,派溪头有户鲍姓人家,从徽州迁移过来,做豆腐生意的家境还不错,高叔祖父世康太公就让探花姑奶奶去给鲍家做童养媳,并运去屋架,帮姑奶奶盖起了房子,姑爷爷叫鲍诚益。鲍家后来蒙过难,却又东山再起,并和大头王家其他太公有剪不断的逸事,另人另事了。
开发太公成年后,经常要去衢州县城做生意,以牌子为“王立大亨号”纸业为主,大头到县城进进出出,都要路过派溪头,一天一个来回来不及的,又加上妹妹在派溪头,开发太公一般早上出去到派溪头吃中饭,晚上要回来就在派溪头过夜。
鲍诚益姑爷爷有个姐姐,鲍氏,时间一久两人互生情素,开发太公和太奶奶约定,一个非你不娶,一个非你不嫁。高叔祖父世康太公知道后,不同意这门亲事,一来开发太公是家里长子,年纪却还小,考虑会有不周全的地方,二来这就类似于换亲了,还是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无奈开发太公能做敢担,不能违背那个约定,而且有些老话也直得商榷,这一次开发太公态度异常坚决,高叔祖父世康太公不再坚持,开发太公和太奶奶有情人终成眷属。
1901年开发太公成家后,次年大女儿佩善出生,1904年大儿子仁川出生,1907年小儿子仁言出生,开发太公两个弟弟接着也相继成家,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这时高叔祖父世康太公还没有决定要分家,连工人约50人一起吃饭,由几房儿媳妇轮流负责烧饭,兄弟姐妹之间、妯娌之间、和工人之间,大家相得益彰,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样过了几年,派溪头那边,开发太公的岳父岳母小舅子等成年人不幸相继去世,留下4孤儿都未成年,探花姑奶奶独木难支,开发太公、太奶奶强忍着悲伤,还是要先想办法渡过眼前的这个难关。开发太公和太奶奶商量:大头兄弟众多,地方说大也不大的,在派溪头高祖父德丰太公也有些财产、人脉,现在碰到这样的事情,还不如迁到派溪头,兄弟们也都成家的成家,长大的长大,其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父亲应该会同意的。开发太公向高叔祖父世康太公说了想法、缘由,征得同意于1909年举家迁往派溪头。


家谱中有更细的记载,开发太公能力非同一般,读书种田做生意无一不精。刚到派溪头在天祖父德丰太公的仓屋里居住,在派溪头原先家产也不多,西坑岭的半槽山是主要财产,开发太开就去龙游等一些地方购进竹丝,做成纸后再卖出,后来开发太公生意做的更有起色了,田地耕种、林木买卖、纸业经营、修桥筑路、南货商铺、药铺,范围很广,皆有所成,开发太公如同盘居在大头王家的巨龙,象那条溪流一样,这时也腾空而起。
开发太公儿子仁川、仁言两位爷爷隔溪而居,溪右边是仁川爷爷的,溪左边是仁言爷爷的,随着子孙的出生,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做的房子也越来越多,当时派溪头房子十有一是开发太公做的,家里有长工,房子要多做几间的,有个众屋400多平,类似于堂了,长工们就住在里面的偏房里,大堂两兄弟议事、家庭集会、村民集会时用。

开位太公也因去江西调粮,感染上瘟疫,从大头去城里看病,路远不方便,在派溪头住过一段时间,由仁川爷爷亲自照顾,料理的很细心,开位太公很是欣慰,看仁川爷爷才貌双全,在病塌上还推荐仁川爷爷当了乡长。
开发太公一方富豪,为乡亲们做了很多益事,或承造、或倡造、或捐造、或募资、或捐资,不胜枚举。
1924年,在黄泥新埠与坦源乡詹煦、龚埠、郑慕侨多处移建通和浮桥,通和浮桥当时是西区、西南区、西北区,跨越衢江的唯一交通要道。
1925年,在七里乡寺桥源建天福亭。
1929年,邻近村子南面的山坞村发生火灾,二十多户村民房子被毁坏,灼伤多人,开发太公倡捐救济。
1936年和下村乡郑佐邦等为了集中训练民兵,在法光寺另建营房。
1941年出资修建了猫儿堰,一条小溪穿越派溪头村,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又利于田地灌溉。
1942年大洪水,寺桥源道路冲坍,灵川桥也被战事摧毁,开发太公带头捐助巨额钱物,依次修复。
世事风云莫测,树大招风,不是说小心就可以了,那种岁月既不能上也不能下,不能往左也不能往右,向前不行向后不行,在原地也不行,成了仁川爷爷的一条不归路,以至于叔伯辈好几个,永星却是派溪头仁字辈-仁言爷爷唯一的孙子辈。
太公1943年4月24故的,享年60。在那些杂乱的日子里,搞到后来太公墓现在都找不到了,以后去的时候,只有徐映璞老先生写的一块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