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份徐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徐州统计微讯今天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持续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要求,全市经济运行加快好转。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态势有所加快,各类经济体有序复产达效,经济社会运行复苏态势进一步显现。
工业生产持续加快恢复
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降幅较1-4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4.3%、降幅收窄3.1个百分点。5月当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较4月份加快4.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9%、增速加快4.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股份制企业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1.6%;私营企业下降5.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2%,制造业下降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9.4%。从新兴产业看,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2.2个百分点,较1-4月份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装备与智能制造分别增长13.4%和11.9%,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分别下降1.2%和15.3%,四大产业分别较1-4月份回升0.5、5.9、3.5和2.6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8.3%和9.9%,降幅分别较一季度收窄7.9和11.0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回升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3.6%,降幅较1-4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分投资行业看,全市工业投资下降4.6%、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5.5%、收窄2.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下降19.9%、收窄0.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4%,较1-4月份提升8.3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全市民间投资下降16.8%,较1-4月份回升3.3个百分点;国有控股投资下降7.6%,高于全部投资6.0个百分点。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2.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56.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均增长48%以上。从房地产销售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0.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3%、降幅较1-4月份收窄8.5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逐步回暖
对外贸易有所回落
1-5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7.40亿元、同比下降14.8%,降幅较1-4月份收窄3.1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五金、电料类,家具类,汽车类等重要商品零售额降幅分别较1-4月份收窄4.3、5.7、4.6、3.9和3.8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10.89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较1-4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48.41亿元,下降3.7%,降幅与1-4月份持平;进口额62.48亿元,增长1.5%、较1-4月份回落3.0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254.14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1.7%,占比较1-4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速回升
金融信贷保持稳健
1-5月份,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22亿元、下降14.1%,降幅较1-4月份收窄2.4个百分点;5月当月下降3.9%,降幅较4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从主要税种看,契税增长20%,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下降12.9%、12.6%、7.5%和9.8%,降幅较1-4月份分别收窄2.4、2.9、6.0和2.6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7.88亿元,增长0.2%;民生领域支出中,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8.8%、142.8%和30.5%。
5月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贷款分别为8914.93亿元和6464.67 亿元,分别增长16.2%和21.9 %,分别较4月末提升2.0和0.7个百分点。分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余额4123.93亿元,增长29.4%、较4月末加快1.3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1785.39亿元,增长8.4%。分贷款投向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分别增长45.2%、19.9%、34.0%和35.4%。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八大类商品“六升二降”
1-5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较1-4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下降1.3%和0.3%,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2.8%、衣着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鲜菜、畜肉价格分别上涨1.5%、10.0%和68.6%,分别较1-4月份回落0.1、3.3和4.0个百分点。5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较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新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
市场主体方面,1-5月份,全市工商新登记企业19063户,同比下降11.9%,降幅较1-4月份收窄9.6个百分点;5月当月新登记企业增长27.3%。快递业务方面,全市完成快递业务收入10.61亿元,增长33.1%;完成快递业务量1.38亿件,增长21.4%。就业方面,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6%;首次在徐办理录用备案大学生就业人数和外省来徐就业办理录用备案人数分别下降10.2%和21.7%,降幅较1-4月份收窄5.7和7.5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5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经济呈现出加快复苏、企稳回升的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深层次问题依然较多。下一步,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各项工作。要聚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消费回暖、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着力夯实稳增长的基础,不断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4)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存贷款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外贸数据来自徐州海关,就业数据来自市人社局,新登记企业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徐州统计微讯今天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持续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要求,全市经济运行加快好转。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态势有所加快,各类经济体有序复产达效,经济社会运行复苏态势进一步显现。
工业生产持续加快恢复
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降幅较1-4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4.3%、降幅收窄3.1个百分点。5月当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较4月份加快4.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9%、增速加快4.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股份制企业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1.6%;私营企业下降5.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2%,制造业下降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9.4%。从新兴产业看,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2.2个百分点,较1-4月份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装备与智能制造分别增长13.4%和11.9%,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分别下降1.2%和15.3%,四大产业分别较1-4月份回升0.5、5.9、3.5和2.6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8.3%和9.9%,降幅分别较一季度收窄7.9和11.0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回升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3.6%,降幅较1-4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分投资行业看,全市工业投资下降4.6%、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5.5%、收窄2.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下降19.9%、收窄0.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4%,较1-4月份提升8.3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全市民间投资下降16.8%,较1-4月份回升3.3个百分点;国有控股投资下降7.6%,高于全部投资6.0个百分点。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2.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56.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均增长48%以上。从房地产销售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0.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3%、降幅较1-4月份收窄8.5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逐步回暖
对外贸易有所回落
1-5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7.40亿元、同比下降14.8%,降幅较1-4月份收窄3.1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五金、电料类,家具类,汽车类等重要商品零售额降幅分别较1-4月份收窄4.3、5.7、4.6、3.9和3.8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10.89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较1-4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48.41亿元,下降3.7%,降幅与1-4月份持平;进口额62.48亿元,增长1.5%、较1-4月份回落3.0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254.14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1.7%,占比较1-4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速回升
金融信贷保持稳健
1-5月份,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22亿元、下降14.1%,降幅较1-4月份收窄2.4个百分点;5月当月下降3.9%,降幅较4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从主要税种看,契税增长20%,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下降12.9%、12.6%、7.5%和9.8%,降幅较1-4月份分别收窄2.4、2.9、6.0和2.6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7.88亿元,增长0.2%;民生领域支出中,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8.8%、142.8%和30.5%。
5月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贷款分别为8914.93亿元和6464.67 亿元,分别增长16.2%和21.9 %,分别较4月末提升2.0和0.7个百分点。分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余额4123.93亿元,增长29.4%、较4月末加快1.3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1785.39亿元,增长8.4%。分贷款投向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分别增长45.2%、19.9%、34.0%和35.4%。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八大类商品“六升二降”
1-5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较1-4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下降1.3%和0.3%,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2.8%、衣着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鲜菜、畜肉价格分别上涨1.5%、10.0%和68.6%,分别较1-4月份回落0.1、3.3和4.0个百分点。5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较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新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
市场主体方面,1-5月份,全市工商新登记企业19063户,同比下降11.9%,降幅较1-4月份收窄9.6个百分点;5月当月新登记企业增长27.3%。快递业务方面,全市完成快递业务收入10.61亿元,增长33.1%;完成快递业务量1.38亿件,增长21.4%。就业方面,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6%;首次在徐办理录用备案大学生就业人数和外省来徐就业办理录用备案人数分别下降10.2%和21.7%,降幅较1-4月份收窄5.7和7.5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5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经济呈现出加快复苏、企稳回升的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深层次问题依然较多。下一步,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各项工作。要聚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消费回暖、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着力夯实稳增长的基础,不断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4)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存贷款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徐州中心支行,外贸数据来自徐州海关,就业数据来自市人社局,新登记企业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