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
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心神一振,这意味我们离新冠疫苗的面世又近了一步。在大家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期临床试验能够这么快开展?总结下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受试者的招募,二是受试者入组的速度。其实,所有的临床试验都离不开两个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的开展和药物的上市。
陈薇院士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招募、入组是非常快速顺畅的。3月16日,受试者招募开始,短短一周,武汉当地报名人数将近5000人,让科研团队不得不提前关闭报名通道。3月31日起,陆续有志愿者结束医学观察。截至4月8日,重组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108位受试者中已有90名志愿者平安归家。
这样的志愿者规模不可谓不大,这样的入组速度不可谓不快,这是其他临床试验目前远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众所周知,受试者的招募是一件繁杂和漫长的过程,基本所有临床试验都存在受试者招募难、入组难、入组慢的痛点。而这次新冠疫苗一期临床的快速展开是众望所归,国家大力支持的结果,只能算作特例、个案,只可用于参考。
其实,不止研究机构觉得受试者招募难、入组难、入组慢。对于志愿者来说,同样也面临着这些问题。
01
不良中介诱骗
有些不良“中介”为了推动试验尽快进行拿到招募费,利用层次与药企之间的信息不平等,层层代理,违规操作,甚至从志愿者手中赚取高额的中介费。本是给受试者的补偿,最后却成了不良中介牟利的手段。
志愿者无法分辨对方是否违规,想要入组,难免被不良中介诱骗,不仅被收费,还要配合违规操作。这样的情况下,不但无法加快受试者入组,甚至还会影响临床试验的质量。
02
查重花大量时间
“关于医生问诊注意事项:问:抽烟吗?答:没有;三个月内参加过试验吗?没有;最近服用过药物吗?没有;喝过饮料,茶,咖啡吗?没有;有过敏史吗?没有……”很多职业受试者为了参与试验拿到补偿,问诊时会有意隐瞒。这样的情况,一是导致研究者不得不花费心思去一一查重,或者临时更换人选;其次,其他合规的志愿者也不得不被多次问诊、体检和等待项目开始。
03
适应症对不上等难题
放眼具体的项目,聚焦到某一个site,入组也不容易:如适应症少、入排标准过严导致入组困难等等。
有什么方法可以赋能临床试验呢?中南大学的阳国平教授研发团队和湖南伍二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化技术,在保证信息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互动平台(520平台)”,该信息为临床研究者、志愿者(受试者)、申办方/CRO等提供便捷的信息交互服务,形成以受试者为核心和纽带的临床试验互联网生态。它具有以下优势,可以轻松解决受试者入组难的问题。
01
开放平台,免费报名入组
通过平台,志愿者注册即可报名心仪的项目,无需通过中介,可在线直接对接研究机构。报名后即可获得受试者管理电话问诊,引导线下体检、入组,轻松实现三步入组。
02
大数据溯源,轻松筛选查重
在保证受试者隐私的前提下,大数据溯源查重,一键筛选合格的志愿者,提高入组的效率,保证试验质量。
01
多项目选择,提高入组机会
在线了解最新项目、可报名项目以及项目要求、进度,自动推荐合适的临床试验,可有效避免异地参与时遇到适应症对不上等问题。
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心神一振,这意味我们离新冠疫苗的面世又近了一步。在大家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期临床试验能够这么快开展?总结下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受试者的招募,二是受试者入组的速度。其实,所有的临床试验都离不开两个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临床试验的开展和药物的上市。
陈薇院士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招募、入组是非常快速顺畅的。3月16日,受试者招募开始,短短一周,武汉当地报名人数将近5000人,让科研团队不得不提前关闭报名通道。3月31日起,陆续有志愿者结束医学观察。截至4月8日,重组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108位受试者中已有90名志愿者平安归家。
这样的志愿者规模不可谓不大,这样的入组速度不可谓不快,这是其他临床试验目前远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众所周知,受试者的招募是一件繁杂和漫长的过程,基本所有临床试验都存在受试者招募难、入组难、入组慢的痛点。而这次新冠疫苗一期临床的快速展开是众望所归,国家大力支持的结果,只能算作特例、个案,只可用于参考。
其实,不止研究机构觉得受试者招募难、入组难、入组慢。对于志愿者来说,同样也面临着这些问题。
01
不良中介诱骗
有些不良“中介”为了推动试验尽快进行拿到招募费,利用层次与药企之间的信息不平等,层层代理,违规操作,甚至从志愿者手中赚取高额的中介费。本是给受试者的补偿,最后却成了不良中介牟利的手段。
志愿者无法分辨对方是否违规,想要入组,难免被不良中介诱骗,不仅被收费,还要配合违规操作。这样的情况下,不但无法加快受试者入组,甚至还会影响临床试验的质量。
02
查重花大量时间
“关于医生问诊注意事项:问:抽烟吗?答:没有;三个月内参加过试验吗?没有;最近服用过药物吗?没有;喝过饮料,茶,咖啡吗?没有;有过敏史吗?没有……”很多职业受试者为了参与试验拿到补偿,问诊时会有意隐瞒。这样的情况,一是导致研究者不得不花费心思去一一查重,或者临时更换人选;其次,其他合规的志愿者也不得不被多次问诊、体检和等待项目开始。
03
适应症对不上等难题
放眼具体的项目,聚焦到某一个site,入组也不容易:如适应症少、入排标准过严导致入组困难等等。
有什么方法可以赋能临床试验呢?中南大学的阳国平教授研发团队和湖南伍二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化技术,在保证信息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互动平台(520平台)”,该信息为临床研究者、志愿者(受试者)、申办方/CRO等提供便捷的信息交互服务,形成以受试者为核心和纽带的临床试验互联网生态。它具有以下优势,可以轻松解决受试者入组难的问题。
01
开放平台,免费报名入组
通过平台,志愿者注册即可报名心仪的项目,无需通过中介,可在线直接对接研究机构。报名后即可获得受试者管理电话问诊,引导线下体检、入组,轻松实现三步入组。
02
大数据溯源,轻松筛选查重
在保证受试者隐私的前提下,大数据溯源查重,一键筛选合格的志愿者,提高入组的效率,保证试验质量。
01
多项目选择,提高入组机会
在线了解最新项目、可报名项目以及项目要求、进度,自动推荐合适的临床试验,可有效避免异地参与时遇到适应症对不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