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啄木吧 关注:93贴子:1,889

《石川啄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内容来自《石川啄木》这本书,198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赵乐牲。


IP属地:安徽1楼2021-01-10 16:39回复


    IP属地:安徽2楼2021-01-10 16:40
    回复
      生平与创作


      IP属地:安徽3楼2021-01-10 16:46
      回复
        引 子
        ——
        石川啄木(1886——1912)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他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仅仅生活了二十七个春秋,却在20世纪初叶,从一个普通僧侣的儿子,成长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自然主义小说家,终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发展成为一代诗风的开拓者,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日本人民的珍视;他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日本革命文学的先驱。


        IP属地:安徽4楼2021-01-10 16:46
        回复
          少 年 时 期
          ——
          石川啄木本名石川一。按照户籍簿的记载,他是明治十九年(1886) 二月二十日(一说为明治十八年旧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岩手县岩手郡日户村的常光寺。
          ——
          这个寺,属于佛教禅宗的曹洞宗。按照这一教派的规定,做和尚是不准家眷的。然而,环木的父亲一祯,却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他的师父葛原对月是一个学僧,精通“和汉之学”。一祯随师父学习佛学之外,还专心致志地读日本和中国的文章和典籍,平素也很爱好日本的“和歌”,有一部收有三千八百五十余首的和歌稿,取名《乱芦》。啄木的母亲,原姓工藤,名“胜”,是葛原对月的妹妹。据啄木的《罗马字日记》说,她“幼时,是盛冈仙北町的庙设私塾里数一的才女”。在葛原对月做了龙谷寺的住持时,她便随哥哥住在寺里做些家务活计。这时,她和石川一祯产生了爱情。这虽然得到了师父的默许,但毕竟是违背教规的行为。后来,经过葛原对月的奔走,在明治七年末(1874) ,为一祯在岩手郡日户村的日照山常光寺,谋得了一个住持的职位,使他们夫妻在这荒远的山寺里,能够避开人们的耳目安居下来。啄木出生时,已经有了两个姐姐。两年后,他的父亲转到北郡手郡涩民村(现名玉山村)宝德寺当了住持。第二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妹妹,名叫光子。一家六口,全都他父亲的微薄收入, 维持清苦贫困的生活。
          啄木的童年,就是在这座宝德寺里度过的。这里,僻静清幽,树木葱茏,给啄木留下了幸福的回忆。啄木在家中,由于是唯一的儿子,所以在姊妹中间,他总是受到父母的偏袒和宠爱。后来,他在回忆童年的三首短歌里写道:
          ——
          竟有那么一天,
          妈妈不仅不打我,
          却打了妹妹,惩罚了她!
          ——
          回忆起那一天,
          父亲对我怒气冲冲,
          我却扯开嗓门,骂着、哭着。
          ——
          由于父母过分疼爱,
          就成了这么个
          疯狂的儿子!
          ——
          一种执拗、 反抗的性格, 也就在父母的溺爱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六岁时,进入村里的小学读书,由于成绩优异,受到了教师和村人的称许。十岁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初级小学毕业,在村人中间博得了“神童” 的美称。就在这一年,他升入高级小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和父母,到盛冈市内求学,先后寄居在舅,姨家里。这对一向娇生惯养的啄木倒是一桩难得的好事。
          ——
          在这所高小里,有两个人在后来的艰苦生活中,和他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一个是校长新渡户仙岳,后来做了《岩手日报》的主笔,曾对啄木倍加爱护和关照;一个是高年级的同学金田一京助,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是啄木终生的挚友。在这所高小里,他受到了上班同学出的手抄杂志《笔战》的启迪,据说他也搞了一份誉写的手抄杂志,因而受到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学生所表现的这种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以及他早熟的天资和出众的才华,使得周围的人都不能不瞠目以待。升入三年级后,为了准备中学入学考试,他曾经到一所名为“江南义塾”的私塾就读。十三岁(1898) ,他便以出色的成绩,顺利地考进了岩手县盛冈中学


          IP属地:安徽5楼2021-01-10 16:48
          回复
            八日(一月):晨早起,给节子写信,坐车径访阿兄寓所。......与节子晤谈,到夜八时过。啊,我的勇敢的妻,美丽的妻,无论发生何等事情, 我们只能是终生之友,而无他途。的确,假如没有爱,我将怎样生活下去呢?啊,这一问,不久就要成为我终生的方针、理想和希望。....
            ——
            十日:....来者有节子,我们谈未来、谈希望、交换着温柔的吻,话头不断地继续着。在诗、音乐、宗教方面,没有隔阂,舒畅地交谈。一旦话头断了,就在各自的眼神里闪烁起无声的话语。....盼望着的终于得到,相爱的终于晤面....
            ——
            十九日:早晨节子信来,喜讯!! !
            ——
            二十二日:田村姐丈来,住在这里,禁不住想起可爱的妻。......
            ——
            二日(二月):母亲及时外出,为办那件喜事......
            ——
            三日:此日,为与节子事,母亲去与她的父母订亲。....
            ——
            四日:一点半,老母归。万事如意......


            IP属地:安徽8楼2021-01-17 20:37
            回复
              节子的父母曾经反对这桩亲事,但是,她矢志不渝,终于取得胜利。到九月,她们母女曾到寺里访问,住了一周多,大半是在商量安排结婚的事。这时的啄木,高兴异常,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爱的铜墙铁壁之中似的"”。
              这一年,是石川啄木创作上丰收的一年。他先后在《时代思潮》、《明星》、《帝国主义》、《太阳》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短歌和诗,在日本国内博得了些声誉,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新秀的姿态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也就在这一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和沙俄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角逐,对我国进行侵略。日本帝国主义封闭旅顺港以后陆续取得的胜利,使日本国内狂欢沸腾。石川啄木虽然也随之欢欣鼓舞,却对那些不能体现“国民的理想”的政治人物,如当时的总理大臣桂太郎、大隈重信,枢密顾问官松方正义,参谋总长及兵站总监山县有朋等人加以贬斥,认为他们没有像德国的俾斯麦那样,造成“国民的自觉、民族理想、自由的精神、坚忍进取的觉悟”。他要求他们能够预先着眼于国民的思潮而创造出“自由与光荣的和平”的局面。这些出自资产阶级民主与和平观点的要求,对那些疯狂的军国主义者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他们根本不会去考虑创造“国民的文化”。
              石川啄木的身体已经复元,他就不能不去积极地寻找生活的出路。他曾给诗人野口米次郎(1875——1947)写信,表示愿意到美国去,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这当然落空了。这年九月,他曾出游到北海道,没有找到什么出路,就在十月下旬,再次去东京,为出版他的诗集而奔走。在东京,他遍访了在京的朋友和诗人,如:与谢野铁干、姉崎嘲风(1873——1949)、纲岛梁川等,也联系过一些报社、杂志社,但是,不仅诗集的出版漫无头绪,而且,仍然找不到职业。这使他打算靠诗歌谋生的梦想破灭了。接近年底,他出于对父母的安慰和孝心,往家里汇了二十元钱。这是他得到的一点点稿费,他手中也只剩下几个零用钱了。他哪里知道,就在这时,他的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12月26日他父亲的住持职务被罢免了。处分的理由是拖欠宗教费。这不过是个借口,实际上是村内和曹洞宗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他的父亲不过是这一斗争的牺牲品罢了。不过,这一结果给啄木家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啄木本人今后的生活道路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
              啄木这时尚在东京,他还不知道家中发生的事情。新年一过,1月5日(1905)他出席了新诗社召开的新年庆祝会。会上,啄木又结识了不少有名的作家和诗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队伍中的新秀,石川啄木受到了他们的欢迎。五月,他的处女诗集《憧憬》出版了。这是他这次来东京的最大收获。著名诗人上田敏为诗集写了序诗,与谢野铁干写了跋,书前附有向同乡的东京市长尾崎行雄的献辞。
              诗集《憧憬》(1905) 收集了石川啄木自1903年11月到1905年3月的大部分诗作,共七十七篇。其中:有五十二篇写于涩民村,占诗集的三分之二。
              ——
              这是一个未满二十岁的青年诗人的抒情诗结集。这些诗篇,以即景抒情者居多,诗人以诗的语言,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了他内心中的敏锐的感受,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在毁誉参半中,诗人的诗才,得到了比较普遍的承认。有人认为,他较之后来成名的北原白秋(1885——1940),薄田泣堇(1877——1945)、蒲原有明等人远为突出,即使存在着弱点和不足,但在明星派诗人里,也还是一流的。诗集的浪漫主义特色是鲜明的。首先,无论是即景或即事的抒情,都是对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充满了对人世生活的叹息和感伤,而且,和他的遭遇相联系,时常出现对命运的怀疑,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不过,却不是颓丧。其次,由于年轻,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因而,他的抒情总悬显得空泛、概念化。而且,由于追求“永生”和“永劫”,因而反映出一定的宗教神秘气氛。这和西方的象征派诗歌有些相似之处。说明他也接受了传入日本的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他的诗,虽然在抒情中也透露出某些民主成分,如针对侵略战争的非战思想,对绝对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等等,但却没有将他的这些思想苦闷充分表现出来。他曾说,“最高的意志伴有最高的感情,这就是我的诗论”不过,我们从他的抒情诗中看到的理性成分却很少,他的这些诗作没有对人生表现出更高的理想或者是深邃的探索。然而,这和当时那些专写自我,抒发内心感受和情绪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又不同。他没有那种夸张了的“我”的咏叹,也没有那种唯美的、享乐的倾向,他是在为纯洁的、正直的人生而忧思。再次,应该看到诗歌形式和格调的频频变换。这种不稳定性,反映他从古典的传统形式的和歌而转向新体诗,在积极地寻求适应自己表情达意需要的诗歌形式,从而在突破传统的“五七调”或“七五调”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革新。这在当时的诗歌界也是诗人们所不能迥避的一项迫切任务。最后,在诗歌语言方面,虽然也有简洁明快的诗篇,如《睡了的京城》等。但总的说来,却是模仿的、艰涩的,汉文调子较重,而且不够凝练。这除了反映初出茅庐的诗人尚且不够成熟外,也反映了当时浪漫主义诗歌语言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就是那些更有才能和影响较大的诗人,也还在努力摸索之中。《憧憬》的这些特点,说明石川啄木作为一个新进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艺术还不够成熟。他一方面承受了前辈诗人的影响,同时也带着自己的特色进入诗坛。这些诗作,出现在明治时期浪漫主义诗歌即将走向衰落的前夕,世纪末思潮在诗歌领域已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自然应该予以历史的评价。作为石川啄木的诗歌的出发点和他所反映的诗歌领域的问题,确实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不应忽视。让我们引他的《海鸥》(1904) 一诗的后半部分看看吧!


              IP属地:安徽9楼2021-01-17 20:37
              回复
                ......
                啊,逍遥的天使哟!
                你伫立在世俗的罗网环顾西东,
                你打开了清净之门的逍遥的精灵!
                然面哟,我们这些大自然的宠儿,
                怎么能飞上那宛如天国的路程。
                ——
                在这儿,会听得清,
                这只海鹏的歌声:
                “只因我是逍遥的天使,
                才有自由爱情的梦。
                我住在朝霞下盛开的白蘋的馨香里,
                听那汹涌的涛声起伏奔腾。
                光明与黑暗不断地涌来,
                永恒的勇敢的歌,
                正是谱写大无畏的人生。”
                ——
                啊,我的朋友,
                我有一个心愿:
                你可否将闪光的永不疲倦的双翼,
                暂借给我——你这无翅的伙伴。
                什么地方有你,
                就吹来和平、快乐的熏风,
                就有黄金似的太阳照在云端。
                然而啊,
                人间的国度里,
                污秽的风吹得久长,
                自由的花朵多年弃之于地,不朽与诗的纯真早已论亡。
                ——
                (于雷译〉


                IP属地:安徽10楼2021-01-17 20:39
                回复
                  啊啊,这个吧有吧主了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1-20 22:39
                  收起回复
                    颠沛流离,奔走谋生
                    ——
                    《小天地》杂志的夭折,又给他增加了债务,去美国的计划也落了空,这对啄木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们一家在盛冈住不下去了。1906年2月,他到了住在函馆(北海道的一个城市)的姐姐那里,去寻求一条谋生之路。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住了四天就回到家里。一家人无可奈何地又搬回涩民村,住在一个农户家里。他重新回到了自已童年生活过的村庄,但却回不了宝德寺。那里的寺庙、树木、河流、鸟语、花香,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怎能不引起他对往昔的怀恋和惆怅。
                    ——
                    故乡的寺院长廊里,
                    梦见那
                    踏在小木梳上的蝴蝶。
                    ——
                    心里暗想,
                    我再回到孩提时代,
                    跟人们搭话。


                    IP属地:安徽13楼2021-01-26 14:19
                    回复
                      回忆中的甜蜜,倒增添了精神上的痛苦。他的父亲经受不起这种刺激,早已到远远的青森县,投奔他的师父葛原对月(内兄)去了。啄木只好振作起来,一方面跟与谢野夫妇联系,写些诗歌和小说,换点稿费,一方面当上了母校的小学代课教员,然而,这也没有解决他一家人的生活问题。
                      ——
                      这时的日本,虽然以自己的胜利结束了日俄战争,但是,东北地区歉收多雪,劳动人民饥寒交迫。东京市民为了反对电车费涨价,在社会主义者的领导下,展开了斗争。明治政府出动军队加以镇压。这些严酷的社会现实,使日本人民的民主思想更加增强。四月,石川啄木在征兵检查时,因体弱的原因,免除了兵役。在《涩民日记》里,他写道,“以我为首被免除兵役的人,都很精神,合格者反而特别消沉。新的形势的发展,也从这方面表现出来。”侵略战争背后的悲剧,使他对战争的认识比以前深刻了。同时,反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浪漫精神和热情,也更加强烈了。
                      ——
                      这从他在涩民村一年的生活里可以看得很明显。
                      ——
                      他回到村里做代课教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从小被村里的一些人看做“叛逆儿”,因此,有的人便进行抵制。但是,由于啄木的岳父的奔走,郡视学的关照,才得以任用,担任初小二年级的教学工作,月薪八圆。这是一所拥有283名学生、4名教员(包括校长在内)的两级小学。啄木本来无心做一名教师。他感兴趣的是,以为靠“天才教育”“自由教育”可以培养出一批人才。他把改革故乡子弟的恶弊陋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蛮有信心地自称为“日本数一的代课教员”。他要在学生中间培养他们的自治精神,纠正村中的男女紊乱的习俗,培养一种自觉向上的精神和新的道德风尚。这是一项可贵的抱负。他的热情和努力,博得了学生的尊敬。在《日记》里,他写道:“古人的教育同今人的 教育的差别主要在于其标准不同。古来以‘大’ 为标准,如今以‘小’为标准,因此古人的教育产生伟人,今人的教育扼杀天才,造就平凡”。“我毕竟是个诗人,而只有诗人才是真正的教育者。”他肯定了诗和艺术的教育作用,批判了逐渐军国主义化的明治教育。本着这种教育观点,他上任不久,就给高小学生课外教授英语。秋天,又在自己的家里,领着部分学生搞起“晨读”来。他认为,文部省规定的教学大纲,不过是“教育的假象”,修身、算术、作文三科,他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他还反对一些不适当的规章制度,如不许教师和学生在孟兰盆节(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的祭祀祖先、施舍饿鬼的节日)参加舞蹈。他认为,应尽情地舞,自己还穿上女人的和服单衣,系上丝绸的带子,戴上斗笠,和人们一起舞。他指出,这比那些明里不许学生参加舞蹈。自已却暗地里饮酒歌舞、寻衅吵架的老师的作风对儿童的影响不知要好多少倍。出自同样的考虑,他还和学生一起野游,共同欣赏大自然的美。他认为,这样和儿童打成一片,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培养出豁达、诚笃和富有自治精神的人来。不过,从成规戒律的角度看,这些做法都是荒诞不经的行为,因此,也遭受那些保守者的物议和反对。但他全无顾忌,认为应该做的,就努力做下去。他觉得,在教育学生的工作过程中,反而会从学生那里受到更大的教益,这是世界上难得的幸福。石川啄木出任代课教员前后,在他的文学事业上,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他从诗歌向小说过渡,从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转变。
                      ——
                      从他的日记和书信看, 啄木一向对小说并不十分关心。然而,在这年3月6日的日记里写道:“自己到现在受了很大的刺激。今后,必须安静地思考,而且必须写,必须写小说。”于是,他积极地读起小说来,如列·托尔斯泰的《疏沁》、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高尔基的《福玛.高杰耶夫》、《奥洛夫夫妇》等。高尔基的短篇集,曾经使他感动得流泪。福玛.高杰平夫的形象,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同样的人物。


                      IP属地:安徽14楼2021-01-26 14:19
                      回复
                        我们从啄木的小说《送殡的队伍》里,可以看到高尔基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本国的小说也留心研究起来。他认为“....只有夏目漱石、岛崎藤村二氏是具有学识的作家,因而值得注意。其余都不成。夏目氏有惊人之才,但却无‘伟大’。岛崎氏很有希望,《破戒》 确实超群,然而,却不是天才,不是革命健儿。”这评论可以说是一针见血。6月10日起, 学校放两周农忙假。他趁机到了东京,在新诗社逗留了十天。他回乡后下了决心写小说。“今后, 我也真地要写小说了.......诗歌方面,我想暂时要稍稍放放再说了。”“我也能写小说!”他就这样在文学事业上转向了新的领域,开始写起小说来。从7月到11月,他写了《云是天才》、《面影》和《选置的队伍》三篇小说。后者发表在同年的《明星》杂志十二月号上。
                        ——
                        这些小说,还带着他初期的浪漫主义特色。这在《云是天才》里表现得很明显。这篇小说主要以他做代课教员时的体验为基础,写主人公在学校里和学生一起,为改变学校的保守落后,破除旧秩序、旧传统而奋斗的情况,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他在日记中曾说:“这是蓬勃的革命精神在一个青年心中浑沌地沸腾着的时候写的作品,可以说它是报道革命大破坏的晓钟。其中的主角就是我自己,此外尽是一些奇怪的人物。我写着,精神就感到特别兴奋。”小说在思想上、结构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还不够成熟。不过,这种洋溢着浪漫主义反抗精神的作品,没有得到日本文坛的重视。《 面影》在函馆大火中烧掉,内容不详,《云是天才》 、《送殡的队伍》都是未完的作品。他这次在小说写作上没有获得成功。
                        ——
                        这时,他的家庭负担越来越沉重了。1906年底,妻子在娘家生了长女京子,又添了一口人。更严重的是宗教院虽然在年初赦免了他的父亲,却始终没有允许他们全家回到宝德寺居住。村民因为这件事分成了两派,斗争得非常激烈。他的父亲忍受不了一部分村民和对立派对他的精神迫害,再一次地离家出走了。回宝德寺居住一事到此宣告失败。涩民村怎么也住不下去了,啄木决心离开家乡,到当时新开发的北海道谋生。为此,他向学校提出了辞职书,但同时又率领学生到四里外的地方,指示他们进行三天的罢课活动,反对那个庸俗的校长。学生们列队唱着歌,返校后就按照啄木的指示行动起来。村中因此大哗,结果,校长被调走,学生的斗争得到了胜利,啄木也被免职。这在学校教育上,固然是一次要求革新的斗争,而对那些排挤和迫害他们的反对派,也未尝不是一次有力的回击。


                        IP属地:安徽15楼2021-01-26 14:20
                        回复
                          1907年5月,他将妻女安排在岳父家里,将老娘寄托给邻村的友人,自己带着妹妹,永远地告别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踏上颠沛流离的旅途。
                          ——
                          像被人拿着石块追赶似的,
                          那离开故乡的悲伤,
                          总也没个消失的时候。


                          IP属地:安徽16楼2021-01-26 14:20
                          回复
                            渡过了津轻海峡,就到了荒凉的北海道。在函馆,他受到了友人的欢迎。虽然是一家离散,想来不禁悲从中来,但这时,他不免心怀一种浪漫的激情,倒想以一个“无家的流浪逸民的姿态,在这北海之滨开拓新的命运”。由于友人的关照,他很快做了函馆商工会议所的临时雇员,帮助抄制选举人名簿,暂时维持生活。同时,从第六期起,接编了文艺杂志《红苜蓿》(这是当地的文学团体《红苜蓿》发行的刊物),并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他的小说《漂泊》,以及文艺时评、短歌等。后经友人斡旋,六月中旬,做了弥生小学校的代课教员,月薪十二圆。这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教职员十五人,学生千余人。他在这里,想要将在故乡不被采纳的教育理想付诸实现。在这里他结识了学校的女教师桔智惠,二人友情深厚,后来也一直通信,在不少的诗歌中,啄木表现了对她的爱慕和怀念。在《一握砂》里,他写道:
                            ——
                            冰冷洁净的大理石上,
                            春天的阳光静谧地照着,
                            我是这样的感觉。
                            ——
                            如同专门吸取世上的光明一般,
                            那黑黑的瞳仁,
                            而今犹在跟前。
                            ——
                            当初没有来得及说的,
                            那紧要的话语,
                            如今还存在心里。
                            ——
                            就像山里的孩子,
                            想起了山,
                            悲哀时就想起了你。
                            ——
                            听说你病了,
                            听说你好了,
                            三千里外我神魂颠倒。
                            ——
                            临死前想再见一面,
                            这样说,
                            你也会微微点头的吧!
                            ——
                            石狩市郊,
                            你家的
                            苹果花落了吧!


                            IP属地:安徽17楼2021-01-26 14:21
                            回复
                              1909年,他是在失业中迎来的。元旦,他一文不名,感慨万端。在当天的日记里,他就一个勤劳的家庭,仅仅靠一个人的十五至二十圆的工薪维持生活,也和富人一样过除夕,这该是个多么“可怕的除夕”。这勤劳无事的一家之所以将到这种不合理的境遇的根源,他说,“当然是由于社会组织的不良。不良的社会该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必须破坏它。破坏,破坏!除了破坏,还有什么。”“现在, 社会主义的研究时代已过,到了研究其实现手段的时代了。”他的认识,当然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到社会组织制度的高度上来,把对一般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到革命实践的高度来。他明确地认识到,像他那样不幸的境遇,其根源在不合理的社会组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破坏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是要革命。这是石川啄木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他在小樽经常与小国等友人围着火盆,畅谈、辩论,总是不知不觉中转到社会主义等问题上来,往往谈到更深夜半。这对他的思想认识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
                              一家人正在他失业后的窘境中挣扎着,1月19日,由友人的介绍,他才找到了一个工作。于是,他告别了老母和妻女,冒雪动身到更为偏远荒凉的钏路去,到那里就任《钏路新闻》的记者。
                              ——
                              刚刚团聚的一家人,又由于生活所迫,不能不分开了。
                              ——
                              钏路新闻社,是一个名叫白石义郎的社长经营了十多年的报社。这次,他为了竞选众议院议员,将这个报社加以扩建。啄木到职后,得到了这位社长的赏识,名义上是三版的主任,实际上是总揽一切编辑事务。知遇之情,使啄木干劲倍增,展开了多方面的活动。
                              ——
                              《钏路新闻》的竞争对手是当地的《北东新报》。啄木极力设法,改革报纸的版面,新设了一出吸引人的栏目。在“云间寸观”栏里,他以“大木头”为笔名,撰写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在“钏路词坛”栏里,除诗歌作者的报稿外,有时他自己也写作。在“平康艳事”栏里,登载一些花街柳巷的记事。为了采访这方面的动态,啄木开始进出于妓楼酒馆,认识了一些艺妓,如建立了友谊的“小奴”,也了解了这些不幸妇女的悲惨遭遇。由于版面的活跃,这份报纸一时之间很博得当地人们的好评,啄木因此也受到了报社内外人士的敬重。社会应酬频繁的记者生活,使他忙碌异常。在应邀出席“爱国妇女会”的集会上,他曾即席发表过《新时代的妇女》的演说,提倡妇女解放。第二天,这一演说见报后,惊动了当地的妇女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他在致友人信中,谈到了这时的情况。他说:“每晚出入于浅酌低唱之境”,兴奋之余,竟“白眼观世界,豪语空四邻”。然而,杯觥交错、醉酒美人的生活,没有一刻使他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因为,他的痛苦深刻而且复杂,主要有摆脱不掉,解决不了的家庭的经济生活负担,有作为一个地方报纸记者的空虚感;有得不到专心致志从事文学事业的苦恼;有对人生理想认识上的矛盾等等。他在二月里写的语录体随笔《案头一枝》中,反映了他对人生和文学的见解。首先,他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接触到了本质的现实,将革命视为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他说:“每当抬眼观察社会时,几乎使自己的眼目眦裂,闭目静思社会时,心因羞愧而黯然,不知如何改变此社会。每念及此,我的耳朵便听到革命之声,我的眼睛便看到革命的血。”但是,他又摆脱不了尼采等人的影响,仍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去依靠所谓“理想的人格”,因此,他没有探索到社会革命的真正出路。其次,他对自然主义文学持有较为正确的理解。这时,自然主义文学正在兴起,而且呈现了繁荣的局面。文艺评论界以《早稻田文学》为代表,发表了一系列的讨论文章,引起了石川啄木的极大关注。他先是肯定自然主义文学在追求“纯净自然的真”、在暴露社会现实中的反对旧道德、旧秩序、旧习俗的精神,又批判了这一文学主张任其自然、在现实问题面前的怯弱无力,表现了“现实暴露的悲哀”。这是他接近自然主义文学和日后进行深刻批判它的认识基础。最后,由于认识上的矛盾和深化,他在人生态度上表现了惶感、悲观的情绪。他怀疑知识的有用性,他否定自己的探索。他叹息自己“敝衣破帽,徒追踪云水,而放浪天下”,但是,他却不消极、颓废。他的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他的思想正在向纵深发展。
                              ——
                              本来打算在钏路新闻杜干上三年二年,手中有了积蓄,除还清宿债,安家度日,还可以专心志地从事创作,甚至是积存自费出版的资金。但是,文坛上日趋繁荣的形势,强烈地刺激了他的文学事业心。他不甘于过这种地方记者的“无目的”的空虚生活,他要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几经考虑,终于决定离开钏路到东京去。他“千思万想之后,觉得首先应走的只有小说这一条路”。他要在小说创作上孤注一掷。他认识到“这次进京,实际上,是啄木一生的死活问题”。于是,在1908年4月5日,他乘船离开钏路回到函馆。在函馆得到宫崎郁雨的关照,将家属由小樽迁到那里,便含泪只身渡海,再次奔向东京,结束了他在北海道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IP属地:安徽19楼2021-01-26 14: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