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迁房吧 关注:876贴子:18,397
  • 0回复贴,共1

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旧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迁房咨询:微信;13632611974
沙井大街片区(金蚝小镇)重点城市更新单元,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由西环路、北环路、环镇路、创新路围合的区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一线区位,是大湾区兼具本土特色及先锋气质的文化高地,深西中心文化核心。高端品质居住区、新型产业、商业、教育…..应有尽有….交通方面,11号线沙井站1000米,马安山站450米,沙井片区集空港、海港、高铁(城轨)、地铁、高速于一体,将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集合中心。路网四通八达,轨道连接全深圳、高铁通达珠三角、空港直达全世界。140万平方米重点城市更新项,5万平方米的教育设施用地(高中)。
5月27日,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向全球征求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本次国际竞赛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奖金总额约1000万。(具体设置以正式公告发布为准)
沙井大街片区地处珠江口东岸、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环湾一线地区,是深圳西部中心的核心区之一。
本次沙井大街片区城市设计范围,以下简称沙井大街片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北至北环路、西至西环路、东至环镇路和石岩渠、南至创新路(规划寮丰路)。
其中拆除重建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面积约23公顷,其余为已批、在建规划项目及现状保留区。

图6-沙井大街片区城市设计范围图 @重点更新单元前期研究图纸
据悉,沙井街道的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也就是华润“金蚝小镇”项目,沙三旧屋村、东塘旧屋村、蚝三旧屋村、蚝四旧屋村等众多旧屋村范围认定并已确定。
该项目被命名为“金蚝小镇”,将由华润置地操盘。
金蚝小镇拟拆除重建用地面积约140万㎡,拟更新方向为居住、新型产业、商业等功能,还需配建一所用地不少于50000㎡的高中,土地移交率不低于41%。
沙井大街片区发展背景及目标
沙井大街片区设计范围约3平方公里。项目包含23公顷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是深圳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
为了兼顾拆除重建和历史风貌保护活化,项目采用“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历史风貌区活化”的创新路径,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该项目以建设深圳西部中心的区域性公共活力中心;打造深圳最具本土人文气质和国际文创实验性的文旅文创示范区;营造生态韧性、慢行友好的宜居城区为目标。旨在塑造代表深圳人文的沙井品牌,用前瞻性、国际性视野统筹谋划,承载未来城市精神文明。
项目以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活化利用为契机,统筹规划建设沙井大街片区现代宜居城区,历史的保护与活化、新老城区的有机融合、有效的交通应对方案是本项目的设计重点。
项目区位
沙井大街片区地处珠江口东岸、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环湾一线地区,是深圳西部中心的核心区之一。片区向西距离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和海上田园城车程15分钟,距离宝安机场车程不超过20公里(40分钟),是空港新城的主要辐射区和服务区。
片区东侧紧邻沙井新桥中心。
沙井大街片区北临外环高速(外环高速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止于盐坝高速公路);向西通过外环高速接广深沿江高速(广深沿江高速起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收费站,止于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立交桥);向东通过外环高速接107国道(107国道起于北京市西城区,止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距离周边高速路出入口车程不超过8公里(20分钟),可便捷接入珠三角环线高速网络来往广州、香港。
依托规划中打通的蚝乡路、新沙路形成联系宝安北部自东向西生态腹地-先进制造区-城市中心区-对外会展交流区的中轴动脉。

图4-沙井大街片区地理区位图(中观)@重点更新单元前期研究图纸

图5-沙井大街片区道路交通区位图 @重点更新单元前期研究图纸
设计内容
设计范围:3平方公里
本次沙井大街片区城市设计范围,以下简称沙井大街片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
北至北环路、西至西环路、东至环镇路和石岩渠、南至创新路(规划寮丰路)。
其中拆除重建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面积约23公顷,其余为已批、在建规划项目及现状保留区。

图6-沙井大街片区城市设计范围图 @重点更新单元前期研究图纸
工作深度:详细城市设计方案
以形成片区内外有机融合,古墟内外功能相辅相成、空间风貌协调的一体化空间方案为核心目标,建立片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安排、交通组织、开放空间、地下空间、建筑高度控制等整体空间系统。
对拆除重建区和历史风貌区的重要开放空间和公共节点进行建筑形态和景观精细化设计,对历史风貌区范围提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整体策略及空间改造示意,并根据开发规模要求安排拆除重建区的地块划分、各地块开发控制指标和建筑布局。
设计重点
历史的保护与活化
沙井大街片区肩负打造深圳乡土文化的活字典、海洋贸易的编年史,和文旅品牌塑造的使命。基于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在城市设计中,以历史风貌区文化遗产存续和现代功能发展的共生为核心目标,延续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历史格局,传承并强化历史文化价值和特征,使其融入城市的现代发展,并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基于市场统一运营的实施模式,鼓励植入文化休闲旅游、文化创业、城市公共配套等功能,探索历史风貌区活化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关注历史公共活动空间和传统生产生活空间的人文价值。注重围绕保护区内文物、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形成重要的公共活力空间。
关注水巷河街和历史田塘的抗灾韧性和景观休闲价值。因循历史上的自然要素布局,突出龙津河、衙边涌的水环境特色和历史价值,优化水体形态及周边绿地形态。
新老城区的有机融合
关注新建建筑风貌与历史风貌区传统建筑风貌的协调,关注古墟内外功能的互动和延续,保障古墟内外公共空间、绿地景观、慢行等空间系统的连续性、整体性。
重点研究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的管控要求,毗邻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的新建建筑应与风貌区的功能和空间形态相互协调呼应。
高强度开发下,研究如何通过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和建筑形态等空间安排和设计,形成新旧有机融合的城市风貌。
有效的交通应对方案充分认识历史风貌区文旅交通集散和城市高强度新建地区交通承载的双重压力,提供有效的交通应对方案。
倡导公交优先、慢行优先。
充分尊重历史风貌区内街巷格局。在满足安全和应急需求的基础上,允许但需谨慎拓宽风貌区内道路。
注重道路规划对历史保护的尊重和适度让位。基于沙井大街设置双向六车道,部分路段道路红线宽度29米-32.5米的要求,尽可能减少新建城市主干道对历史风貌区的影响,形成尺度适宜的道路空间。重点优化沙井大街的线位,并对道路断面、建筑退线,街道尺度、街道景观等进行设计。
沙井大街片区历史背景
沙井大街片区内沙井古墟拥有“源于海、起于盐、承于蚝、兴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脉络。沙井可考的聚落历史起源于北宋,北宋设置归德盐场及盐课司署,清初盐场废弛改为蚝田、而形成商贸兴盛的墟市,之后逐渐发展茅洲河与周边河涌驿道的航运经济。
沙井古墟不仅是深圳在古代新安置县的关键地理标志,茅洲河流域文明的锚点,更是深圳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的时代缩影。
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以龙津石塔和盐课司署作为村落建立的历史基石,早期以龙津涌为轴线,东西两侧形成宗族村落;后期设立沙井墟和新墟后,逐渐延伸形成沙井大街,构成“河街串墟、村墟结合、七坊并立、梳式布局”的历史空间格局。


1楼2021-11-10 12: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