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朗海参文化
2022-1-31
[咖啡][序]
前几日,看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吃在北平》,其中提到了老北平取灯胡同的“同兴堂”饭馆:“他家有一点一菜都很出名,菜是‘烩三丁’,所谓‘三丁’是火腿、海参、鸡丁。火腿不用说要选顶上中腰封;海参当然是用黑刺参,绝不会拿海茄子来充数;至于鸡丁,必须是带鸡皮的活肉,不能掺一点儿胸脯肉。”中腰封是整只火腿菁华所在。唐先生没有具体说是什么火腿,我猜大约是“云腿”吧。
[咖啡][01]
“同兴堂”有梨园行的鼎力帮衬,生意兴隆。“梨园行凡是祭祖、唪圣、拜师、收徒,还有拜把兄弟焚表结义,同兴堂对这一套准备得周到齐全,大家也不约而同,都到同兴堂来举行。”如果搁在过去,大概其德云社的拜师宴也得在“同兴堂”举办。
“白石老人齐璜生前最欣赏他家的烩三丁,余叔岩收李少春为徒,在同兴堂谢卮,有齐老在座。特别推荐他家的烩三丁,经过大家品尝,全都赞不绝口,一连来了三碗烩三丁。彼时老人牙口已弱,独据一碗,以汁蘸馒头吃,一时传为美谈。”齐白石老先生也不客气,独据一碗“烩三丁”,以汁蘸馒头吃。
[咖啡][02]
盘点下我手头儿的食材,做一道改良版的“烩三丁”。秘制肉肠和圣朗即食黑參切丁;“仙坛”牌入味鸡脆肉(有肉有脆骨,除鸡翅外,夏季烤串优选食材),大小正好;青椒和红椒切丁;大葱切丝;准备猪油、料酒、精盐和味极鲜。热锅,熟油,下鸡脆肉,加料酒、精盐,翻炒,八分熟出锅,备用;放猪油,大葱煸香,放入海参丁翻炒,放入炒过的鸡脆肉,再倒入青椒和红椒,加精盐、酱油,均匀翻炒,熟制出锅、摆盘。
[咖啡][03]
下面是唐鲁孙先生《吃在北平》一文的节选
——————
南城外本来也有几个像样的大饭庄子,后来由于各式各样的饭馆子愈开愈多,同时要唱堂会有正乙祠、织云公所、江西会馆,比一般饭庄子又宽敞又豁亮,后来陆陆续续撑持不住,关门歇业,最后只剩下一个取灯胡同“同兴堂”。要不是梨园行鼎力支持,也早就垮台了。
梨园行凡是祭祖、唪圣、拜师、收徒,还有拜把兄弟焚表结义,同兴堂对这一套准备得周到齐全,大家也不约而同,都到同兴堂来举行。
他家有一点一菜都很出名,菜是“烩三丁”,所谓“三丁”是火腿、海参、鸡丁。火腿不用说要选顶上中腰封;海参当然是用黑刺参,绝不会拿海茄子来充数;至于鸡丁,必须是带鸡皮的活肉,不能掺一点儿胸脯肉。因为用料选得精,再加上所有芡粉是藕粉加茯苓粉勾出来的,薄而不澥,因之吃到嘴里,没有发柴发木的感觉。
白石老人齐璜生前最欣赏他家的烩三丁,余叔岩收李少春为徒,在同兴堂谢卮,有齐老在座。特别推荐他家的烩三丁,经过大家品尝,全都赞不绝口,一连来了三碗烩三丁。彼时老人牙口已弱,独据一碗,以汁蘸馒头吃,一时传为美谈。后来文人墨客,凡是到同兴堂吃饭,都要叫个烩三丁来尝尝。
[咖啡][跋]
俗话说,人老多喝粥。从健康角度出发,三顿饭,重新设计:早饭饺子、凉菜;午饭是冷拼热炒,包括海鲜和几道硬菜,主食为大米饭,找出一包海水稻“袁米”,想到了袁隆平先生的伟大。我喝了杯红酒,老婆喝了杯果酒;晚饭吗,喝点稀饭,吃点儿干果,就OK啦[愉快][咖啡]边看电视,边消化。
《难忘今宵》,李谷一老师唱了一年又一年,李姐唱成了李奶奶;我们自己也已年过半百,从小伙变成了叔叔、大爷,不少人荣升为爷爷。其实,要说难忘,最难忘的是儿时的记忆——那个贫困但自信、物质匮乏却精神愉悦年代所过的大年。
“过大年,响大炮……”
(如果按照老家风俗,最起码初五前是不能动“米”的[呲牙])






2022-1-31
[咖啡][序]
前几日,看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吃在北平》,其中提到了老北平取灯胡同的“同兴堂”饭馆:“他家有一点一菜都很出名,菜是‘烩三丁’,所谓‘三丁’是火腿、海参、鸡丁。火腿不用说要选顶上中腰封;海参当然是用黑刺参,绝不会拿海茄子来充数;至于鸡丁,必须是带鸡皮的活肉,不能掺一点儿胸脯肉。”中腰封是整只火腿菁华所在。唐先生没有具体说是什么火腿,我猜大约是“云腿”吧。
[咖啡][01]
“同兴堂”有梨园行的鼎力帮衬,生意兴隆。“梨园行凡是祭祖、唪圣、拜师、收徒,还有拜把兄弟焚表结义,同兴堂对这一套准备得周到齐全,大家也不约而同,都到同兴堂来举行。”如果搁在过去,大概其德云社的拜师宴也得在“同兴堂”举办。
“白石老人齐璜生前最欣赏他家的烩三丁,余叔岩收李少春为徒,在同兴堂谢卮,有齐老在座。特别推荐他家的烩三丁,经过大家品尝,全都赞不绝口,一连来了三碗烩三丁。彼时老人牙口已弱,独据一碗,以汁蘸馒头吃,一时传为美谈。”齐白石老先生也不客气,独据一碗“烩三丁”,以汁蘸馒头吃。
[咖啡][02]
盘点下我手头儿的食材,做一道改良版的“烩三丁”。秘制肉肠和圣朗即食黑參切丁;“仙坛”牌入味鸡脆肉(有肉有脆骨,除鸡翅外,夏季烤串优选食材),大小正好;青椒和红椒切丁;大葱切丝;准备猪油、料酒、精盐和味极鲜。热锅,熟油,下鸡脆肉,加料酒、精盐,翻炒,八分熟出锅,备用;放猪油,大葱煸香,放入海参丁翻炒,放入炒过的鸡脆肉,再倒入青椒和红椒,加精盐、酱油,均匀翻炒,熟制出锅、摆盘。
[咖啡][03]
下面是唐鲁孙先生《吃在北平》一文的节选
——————
南城外本来也有几个像样的大饭庄子,后来由于各式各样的饭馆子愈开愈多,同时要唱堂会有正乙祠、织云公所、江西会馆,比一般饭庄子又宽敞又豁亮,后来陆陆续续撑持不住,关门歇业,最后只剩下一个取灯胡同“同兴堂”。要不是梨园行鼎力支持,也早就垮台了。
梨园行凡是祭祖、唪圣、拜师、收徒,还有拜把兄弟焚表结义,同兴堂对这一套准备得周到齐全,大家也不约而同,都到同兴堂来举行。
他家有一点一菜都很出名,菜是“烩三丁”,所谓“三丁”是火腿、海参、鸡丁。火腿不用说要选顶上中腰封;海参当然是用黑刺参,绝不会拿海茄子来充数;至于鸡丁,必须是带鸡皮的活肉,不能掺一点儿胸脯肉。因为用料选得精,再加上所有芡粉是藕粉加茯苓粉勾出来的,薄而不澥,因之吃到嘴里,没有发柴发木的感觉。
白石老人齐璜生前最欣赏他家的烩三丁,余叔岩收李少春为徒,在同兴堂谢卮,有齐老在座。特别推荐他家的烩三丁,经过大家品尝,全都赞不绝口,一连来了三碗烩三丁。彼时老人牙口已弱,独据一碗,以汁蘸馒头吃,一时传为美谈。后来文人墨客,凡是到同兴堂吃饭,都要叫个烩三丁来尝尝。
[咖啡][跋]
俗话说,人老多喝粥。从健康角度出发,三顿饭,重新设计:早饭饺子、凉菜;午饭是冷拼热炒,包括海鲜和几道硬菜,主食为大米饭,找出一包海水稻“袁米”,想到了袁隆平先生的伟大。我喝了杯红酒,老婆喝了杯果酒;晚饭吗,喝点稀饭,吃点儿干果,就OK啦[愉快][咖啡]边看电视,边消化。
《难忘今宵》,李谷一老师唱了一年又一年,李姐唱成了李奶奶;我们自己也已年过半百,从小伙变成了叔叔、大爷,不少人荣升为爷爷。其实,要说难忘,最难忘的是儿时的记忆——那个贫困但自信、物质匮乏却精神愉悦年代所过的大年。
“过大年,响大炮……”
(如果按照老家风俗,最起码初五前是不能动“米”的[呲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