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及专业设置:
1.专业概述
哲学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特色重点学科”之一,早在1959年创立哲学教研室,1980年成立蒙古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所。198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准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批硕士研究生“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除了美学以外,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技哲学和宗教学等学科均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科学技术哲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我们学校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是我校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并且是国家一流学科。经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我院哲学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和多学科互补性为特征的“优势学科”方向。
该学科的“学科优势”主要表现在: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蒙古人思维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伦理学与少数民族伦理研究、中国哲学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上。蒙古族哲学方面研究和教学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8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下开创的。80年代由格孟和等老师率先开启了蒙古族哲学史的研究,申请国家课题立项。其国家课题是我校第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方面的课题。格孟和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拿到了国家级三等奖,在人民大会堂授奖。如今在这个方向上我系老师有扎拉嘎教授。扎拉嘎教授在2018年就蒙古族哲学方面获得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的支持。在蒙古人思维和蒙古逻辑、蒙古因明学方面有我系图乌力吉老师率先研究。2017年获得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蒙古族伦理方面那斯仁和萨巴特尔老师分别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和重点项目支持。作为二级学科的中国哲学方面,我系强项是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的阐释和发展方面。张金兰教授和邱忠堂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学风优良,学术成果丰硕,是蒙古族哲学、思维、文化和伦理研究重地之一。

哲学学科是我院师资力量最雄厚,研究方向最稳定,研究能力最强,研究成果最多的学科。现有成员11人,其中博士8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5%);教授3人,副教授4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70%),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7名(含思政系主任和社科院教授以及退休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2(图•乌力吉和陈江)人。蒙汉兼通的双语授课教师3人。在哲学专业方面教学过的师大名师和著名学者先后有:刘世铨、且大有、格•孟和、图•乌力吉、陈江等。

2012年,我校哲学专业新增为本科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哲学专业的本科生,隔年招收民族班。经过六十年左右的发展,我院哲学专业已发展成了师资力量较雄厚,研究能力较突出(近90部专著和教材),研究成果较丰硕,教学体系较完备,本、硕兼备的学科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哲学类本科课程基本完善,有2个校级精品课程,分别是逻辑学和伦理学。截止到今年10月份,我们已经培养了4届本科生,就业率较高。目前,哲学系在校本科生120人左右,其中蒙语授课学生一半。本科层次的师生比为1:13左右。
截止2019年4月,哲学系从2013年开始,已经招生7届,培养3届了。哲学系按隔年招收民族班(蒙古语授课班)和汉班。第一届即2013年招收的2017届毕业的是蒙班,总共29个人。第二届是汉班,招收31个学生(有一人当兵了)。第三届是汉班,招收28人。
本专业是全国唯一的蒙汉双语办学、蒙古语教学体系最完备、蒙古文教材最齐全的哲学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八省区培养蒙汉兼通的哲学人才。蒙古族哲学研究特色鲜明,具有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十二项,出版专著四十七部,在国际蒙古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2.课程安排及学习
哲学系课程总体较少,主干课程是哲学作为学科大类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课程内容多,不乏艰深晦涩的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哲学不仅仅是浅看课本,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和对思想的理解及对自身的思维训练。
由于课程比较少且对实际成果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事实上,这同样也可算作一个很轻易就能懈怠自己的专业。而且,如果没有很高的天分(当然,来了这大多数人也不见得会有多么高的天分),也没有足够的努力,这短短四年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的。
不过,系里的老师们是开明而且博学的,且十分负责,这在大学中是不常见的。老师们上课认真,有问必答,能以平等的眼光面对你的奇思妙想。当然,考试的要求还是相对严格的,不过挂科也并不容易,但大多数人的成绩也不会很高。
1.专业概述
哲学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特色重点学科”之一,早在1959年创立哲学教研室,1980年成立蒙古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所。198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准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批硕士研究生“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除了美学以外,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技哲学和宗教学等学科均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科学技术哲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我们学校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是我校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并且是国家一流学科。经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我院哲学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和多学科互补性为特征的“优势学科”方向。
该学科的“学科优势”主要表现在: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蒙古人思维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伦理学与少数民族伦理研究、中国哲学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研究等四个研究方向上。蒙古族哲学方面研究和教学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8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下开创的。80年代由格孟和等老师率先开启了蒙古族哲学史的研究,申请国家课题立项。其国家课题是我校第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方面的课题。格孟和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拿到了国家级三等奖,在人民大会堂授奖。如今在这个方向上我系老师有扎拉嘎教授。扎拉嘎教授在2018年就蒙古族哲学方面获得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的支持。在蒙古人思维和蒙古逻辑、蒙古因明学方面有我系图乌力吉老师率先研究。2017年获得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蒙古族伦理方面那斯仁和萨巴特尔老师分别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和重点项目支持。作为二级学科的中国哲学方面,我系强项是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的阐释和发展方面。张金兰教授和邱忠堂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学风优良,学术成果丰硕,是蒙古族哲学、思维、文化和伦理研究重地之一。

哲学学科是我院师资力量最雄厚,研究方向最稳定,研究能力最强,研究成果最多的学科。现有成员11人,其中博士8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5%);教授3人,副教授4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70%),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7名(含思政系主任和社科院教授以及退休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2(图•乌力吉和陈江)人。蒙汉兼通的双语授课教师3人。在哲学专业方面教学过的师大名师和著名学者先后有:刘世铨、且大有、格•孟和、图•乌力吉、陈江等。

2012年,我校哲学专业新增为本科专业,2013年开始招收哲学专业的本科生,隔年招收民族班。经过六十年左右的发展,我院哲学专业已发展成了师资力量较雄厚,研究能力较突出(近90部专著和教材),研究成果较丰硕,教学体系较完备,本、硕兼备的学科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哲学类本科课程基本完善,有2个校级精品课程,分别是逻辑学和伦理学。截止到今年10月份,我们已经培养了4届本科生,就业率较高。目前,哲学系在校本科生120人左右,其中蒙语授课学生一半。本科层次的师生比为1:13左右。
截止2019年4月,哲学系从2013年开始,已经招生7届,培养3届了。哲学系按隔年招收民族班(蒙古语授课班)和汉班。第一届即2013年招收的2017届毕业的是蒙班,总共29个人。第二届是汉班,招收31个学生(有一人当兵了)。第三届是汉班,招收28人。
本专业是全国唯一的蒙汉双语办学、蒙古语教学体系最完备、蒙古文教材最齐全的哲学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八省区培养蒙汉兼通的哲学人才。蒙古族哲学研究特色鲜明,具有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二十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十二项,出版专著四十七部,在国际蒙古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2.课程安排及学习
哲学系课程总体较少,主干课程是哲学作为学科大类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课程内容多,不乏艰深晦涩的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哲学不仅仅是浅看课本,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和对思想的理解及对自身的思维训练。
由于课程比较少且对实际成果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事实上,这同样也可算作一个很轻易就能懈怠自己的专业。而且,如果没有很高的天分(当然,来了这大多数人也不见得会有多么高的天分),也没有足够的努力,这短短四年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的。
不过,系里的老师们是开明而且博学的,且十分负责,这在大学中是不常见的。老师们上课认真,有问必答,能以平等的眼光面对你的奇思妙想。当然,考试的要求还是相对严格的,不过挂科也并不容易,但大多数人的成绩也不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