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分析:
本次推演对双方都是一次严峻考验,外部环境对声呐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修正,其中包括:
海域位于浅海(深度100米以内)修正:甚低频/低频/中低频声呐-3,中频声呐-2,高频声呐-1;
海况4修正:-1;
声学环境修正:海运繁忙-1。
双方潜艇的声呐频率基本处于甚低频至中频之间,这就导致外界环境对声呐的修正就达到了-4或-5。在不考虑目标噪音的情况下,声呐效能仅能发挥30%(-5
)或40%(-4)。
参战潜艇中,声呐的基准探测距离(单位:海里)如下表
舰艇名称 中频基准距离 修正后基准距离 可探测最远距离
VK科诺瓦洛夫 2.8 1.12 1.8
达拉斯 3.4 1.36 1.8
鲱鱼 2.6 1.04 1.8
红十月 2.8 1.12 1.8
《鱼叉5》中,数据书所列出的基准距离,表示声呐有一半的概率能发现在此距离上的目标,同时以此为基准,分别列出了能10%概率发现目标的最远距离和90%概率发现的目标最近距离。
从上表可看出,修正后距离都在1.0-1.5之间,按照《鱼叉5》规则,向下取整后,都以基准距离1.0进行裁决。即对1.8海里的目标发现概率为10%,再远就无能为力了。
当然,己方的速度、目标的速度、目标的声学信号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对声呐的修正。如初设要求中,美军两艘潜艇必须交替以“冲刺-监听”模式航行,红十月号必须保持14节的航速,这样的高速运动会大大提高自身暴露的概率。但环境过高的修正,让声呐很难达到理想效能,即使是10*10海里的地图,也存在非常大的侦察盲区。苏军指挥官必须有足够好的运气,才能达成目标。
另外,本次推演中有所的被动声呐均不具备测距能力,双方指挥官只能在火控解算达到“良好”时,才能获得比较精确的方位信息;火控解算为“较差”和“一般”时,只能获得目标的大致方位;必须使用主动声呐才能精确测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