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时间出售方式有3种,
第一种,只能把时间出售一次。
比如你在上班,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一周上5天或者6天,这就是你把时间卖给了老板,然后通过这几个小时里创造的价值,来获取收益,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个状态。
第二种,能把时间出售n次。
比如你是一个作家,你用一年的时间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可能在未来的5年10年以内,都可以出售,让你获得版税,这就相当于你把一年的时间,卖了5-10年。
吴晓波就是每年写一本书,然后用写书的钱来买房,一年一本书,一年一套房,也比如很多人在抖音上创造视频,这个视频同样可以给你带来出售n次的效果。
第三种,就是你去购买时间,你创业做老板,你花钱去买别人的时间,也就是第一种人,让他们来为你工作。
只要你懂得低买高卖,自然能带来大量的财富。
比如你花了5000块钱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时间,只要他这一个月创造的价值,你能卖出去1w,那么你的净利润就是5000,招10个人,就是月入5w。
如果你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来购买别人的时间,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从第一种人跳到第二种人,每个人如果都只有50年的生命,那么一个重复出售n次时间的人,他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只出售一次的人。


不断提高自己的时薪,努力得到别人的时薪,这才是致富的正确姿势。
理财收益回报率
分为两点
一定要让“钱生钱”
20世纪80年代有个词叫作“万元户”。这个词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词。
80年代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吃一顿饭也就几块钱。所以说谁家里有上万元的钱,那绝对是过得非常舒坦的。
但是现在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城镇居民的2018年人均年收入都到82461元了。
1万元也就是比一个月的平均收入稍多一点的钱,根本不算啥。
如果80年代有个万元户,把1万元现金藏在家里,那到现在,当初的1万元还是1万元,现金自己是不会增值的。
但如果这个万元户,用当初的1万元买指数基金,那到现在这1万元很可能会变成30万元。股票、基金等是资产,它们会自己“生钱”,而现金不是资产,请牢记这一点。
2.合理的让“钱生钱”
不要设定过高的投资期望
太低也不行,起码跑赢CPI吧!
那到底设多少合适?且看分析:
2018年央行发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但央行允许商业银行最多上浮10%,那就是3.3%。这个年收益水平,可看成是中国当下投资市场的无风险收益,也就是预期年收益小于等于这个数字,本金和利息一般都是有保障的。
和3.3%差不多的,大概2.几%~5%的区间,是具有高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也就是余额宝们的正常收益水平,基本也没什么风险。
5%~6%,差不多是长期国债/债券型基金/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养老年金保险大致的年化收益区间,这个收益基本上也还是靠谱的,但流动性就不如余额宝了。
6%~7%,差不多是分级基金A类份额的约定年化回报率。这个收益一般也是比较安全的。
7%~9%,平均8%吧,差不多是比较靠谱的信托和P2P的收益水平。这基本上就是我们老百姓做无风险理财的收益上限了。
当然,你也可以炒股炒期货,买各种高风险基金等做一定的资产组合配置来提高收益率。
但收益越大,风险越大,我们普通人就追求个8%-10%的年化收益吧,按复利计算,7到9年,资产就能翻一番的,关键是所承受的风险可控,大家不要小看亏损这个事。
如果你今年赚60%,明年亏损50%,后年赚40%,大后年亏30%,再后年赚20%,再再后年亏10%。表面上看,好像你前一年赚的钱都比你后一年亏的钱多10%,但实际上6年后你实际上还亏了15%!所以说保住本金真的非常重要。
我曾在多个回答或文章里,建议大家追求8%-10%的收益,也是这个道理。
第一种,只能把时间出售一次。
比如你在上班,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一周上5天或者6天,这就是你把时间卖给了老板,然后通过这几个小时里创造的价值,来获取收益,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个状态。
第二种,能把时间出售n次。
比如你是一个作家,你用一年的时间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可能在未来的5年10年以内,都可以出售,让你获得版税,这就相当于你把一年的时间,卖了5-10年。
吴晓波就是每年写一本书,然后用写书的钱来买房,一年一本书,一年一套房,也比如很多人在抖音上创造视频,这个视频同样可以给你带来出售n次的效果。
第三种,就是你去购买时间,你创业做老板,你花钱去买别人的时间,也就是第一种人,让他们来为你工作。
只要你懂得低买高卖,自然能带来大量的财富。
比如你花了5000块钱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时间,只要他这一个月创造的价值,你能卖出去1w,那么你的净利润就是5000,招10个人,就是月入5w。
如果你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来购买别人的时间,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从第一种人跳到第二种人,每个人如果都只有50年的生命,那么一个重复出售n次时间的人,他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只出售一次的人。


不断提高自己的时薪,努力得到别人的时薪,这才是致富的正确姿势。
理财收益回报率
分为两点
一定要让“钱生钱”
20世纪80年代有个词叫作“万元户”。这个词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词。
80年代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吃一顿饭也就几块钱。所以说谁家里有上万元的钱,那绝对是过得非常舒坦的。
但是现在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城镇居民的2018年人均年收入都到82461元了。
1万元也就是比一个月的平均收入稍多一点的钱,根本不算啥。
如果80年代有个万元户,把1万元现金藏在家里,那到现在,当初的1万元还是1万元,现金自己是不会增值的。
但如果这个万元户,用当初的1万元买指数基金,那到现在这1万元很可能会变成30万元。股票、基金等是资产,它们会自己“生钱”,而现金不是资产,请牢记这一点。
2.合理的让“钱生钱”
不要设定过高的投资期望
太低也不行,起码跑赢CPI吧!
那到底设多少合适?且看分析:
2018年央行发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但央行允许商业银行最多上浮10%,那就是3.3%。这个年收益水平,可看成是中国当下投资市场的无风险收益,也就是预期年收益小于等于这个数字,本金和利息一般都是有保障的。
和3.3%差不多的,大概2.几%~5%的区间,是具有高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也就是余额宝们的正常收益水平,基本也没什么风险。
5%~6%,差不多是长期国债/债券型基金/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养老年金保险大致的年化收益区间,这个收益基本上也还是靠谱的,但流动性就不如余额宝了。
6%~7%,差不多是分级基金A类份额的约定年化回报率。这个收益一般也是比较安全的。
7%~9%,平均8%吧,差不多是比较靠谱的信托和P2P的收益水平。这基本上就是我们老百姓做无风险理财的收益上限了。
当然,你也可以炒股炒期货,买各种高风险基金等做一定的资产组合配置来提高收益率。
但收益越大,风险越大,我们普通人就追求个8%-10%的年化收益吧,按复利计算,7到9年,资产就能翻一番的,关键是所承受的风险可控,大家不要小看亏损这个事。
如果你今年赚60%,明年亏损50%,后年赚40%,大后年亏30%,再后年赚20%,再再后年亏10%。表面上看,好像你前一年赚的钱都比你后一年亏的钱多10%,但实际上6年后你实际上还亏了15%!所以说保住本金真的非常重要。
我曾在多个回答或文章里,建议大家追求8%-10%的收益,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