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开元寺大...吧 关注:109贴子:2,522
  • 8回复贴,共1
意拳大师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内家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单操手、实战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


1楼2010-08-17 21:08回复
    风格特点
         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王芗斋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


    2楼2010-08-17 21:09
    回复
      招式动作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站桩,要求从精神上松紧到肢体上松紧,达到松紧协调,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试力是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发力是拳术的有效打击力量动力,意拳发力,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摩擦步是结合试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强对抗性的技击。推手也叫双人试力,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徒手搏斗。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等。


      3楼2010-08-17 21:09
      回复
        发展历史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意拳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      芗斋先生少时体弱多病,为求强身健体,8岁时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其天资聪颖,就学中刻苦用功,深研拳理,倍受郭老青睐,尽得郭老拳学之精髓。      芗斋先生对拳学并不着眼于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更无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中国传统拳术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成就的拳术家,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长。      1907年前后,芗斋先生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离师出游。1913年,袁世凯的陆军部长靳云鹏、次长齐振林在北平设立陆军部武技教练所,芗斋先生受聘主持教务工作,得与刘文华(刘奇兰先生之子)、尚云祥、孙禄堂等拳术名家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技艺日臻精深。      1918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传统拳学的真谛,芗斋先生离家出游,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寺中方丈心意拳传人恒林大和尚切磋数月;后经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识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庄先生,经方先生介绍,与鹤拳名家金绍峰先生相识,互换心得。之后王芗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阳与心意拳巨匠谢铁夫先生相遇,较技败北,得谢老先生倾囊相授。      1925年,芗斋先生北返途中,在安徽淮南巧遇黄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义,意拳后创游龙、惊蛇、鹤戏、挥浪等健舞。      20年代中期,芗斋先生对多年出游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总结和研究,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花拳绣腿的时弊和执着于一招一式的片面倾向,为道破是非,阐明真义,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摒弃沿袭几百年的套路与固定招式招法,参以学理,证以体认,创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无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创立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术界的极大震动。


        4楼2010-08-17 21:10
        回复
          方法套路技巧
          历史沿革
               意拳自芗斋先生创立至今,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以研究人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问,今日之意拳,可谓是中外拳学之精华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严密的科意拳学性和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几十年来,意拳正是以现代运动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医学、人体力学等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地阐述意拳的原理原则,并在科学理论的不断验证下,逐步完善其拳学理论,进而科学地指导意拳训练实践,使意拳在拳学研究和训练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方式
               具体而言,意拳锻炼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拳(掌)法、推手、散手等内容组成。 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进行拳术各项训练的基础,是意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的训练手段。站桩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技击桩和健身桩,这两种桩法都是在外形不动即保持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进行锻炼。
          方法技巧
               健身桩锻炼强调精神训练、意念诱导和统帅肢体同时进行,要求在精神集中、意拳周身放松和呼吸自然的原则下进行休息式的锻炼,也可以说是锻炼当中的休息。这种锻炼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同时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到改善,以增强身体素质。      技击桩是掌握拳术实战技击的基础,是求得浑元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拳术的技击效用,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通过技击桩的锻炼,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拳术所需要的浑元力。 所以说站桩就是一种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在不动中求微动,在笨拙中求灵巧,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通过站桩,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放松,首先是精神上的放松,然后训练肢体的放松,进而训练精神和肢体的松紧以及松紧的相互转换,使人体的神经支配与肢体活动达到高度的协调和一致,使肢体处处通连,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整体。在这种状态下,人体自身的感觉高度灵敏,动作协调统一,其效果表现在拳术上,就是“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此外通过松紧的相互转换,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周身无点不弹簧”,并在技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试力,是将在站桩中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用之意拳于实践的一种科学训练手段,它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意拳训练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是掌握意拳技击的关键之一。试力是使人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起来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还能否做到均整有力,运用自如,以利于随机随势,任意发力。从这个意义讲,试力就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编辑本段]具体招式
               试声,是意拳特有的一种练功方法,一般将其归于试力范畴,是为了弥补试力不够细微之处。      走步,也称摩擦步,它是意拳训练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所谓摩擦步,是指我们脚步移动时,脚底与地面似接触似不接触,而且在意念活动中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后退意拳,实际上摩擦步就是腿与脚的试力。其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并在前后、左右、进退的步法变换中,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协调,具体锻炼时多与试力相结合进行练习,即初步的活步试力。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因此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锻炼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 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项专门的训练,本质上就是发力,它要求是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      推手和散手,是意拳技击实践的两种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训练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对抗性。      推手可以说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从练习角度讲,也可叫做双人试力。从训练的目的看,则主要是为了训练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从这层意义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条件的实战,是为了弥补实战之不足。      散手,意拳也称之为实战或实作,它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从原始意义上讲,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斗。 此外,意拳锻炼除上述基本内容及针对这些内容的专项练习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练习,如打沙袋,身体抗击打能力的训练,眼法训练及身体柔韧性练习和耐力练习。      意拳认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长。意拳的器械训练与徒手训练本质上完全一样。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崐刀。
          


          6楼2010-08-17 21:15
          回复
            意拳试力
                 此处所谓试力,是一种单项试力,与以后要讲的综合试力不同。首先,要明确此种试力,所要试的力是什么力;此种试力,所要试的力,即是持桩法,所站出来的那种爆炸力。即六争力,亦即武术界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整劲。学者应反复琢磨其要领: 试力精深 八法之根 上是混元 下为技击 曲膝虚踩 三七分明      顶领开胯 二五力均 膺爪蛇腰 两脚一线 步似水中 提趟而行      臂园腋虚 肩撑肘横 园撑爆炸 落步六争 手落劲发 两臂曲蓄      曲则力远 直则力近 力源于腿 腰为主宰 形于手指 劲透敌背      以意导力 以力引力 旧力末亡 新力已生 手起脚起 手落脚落      力不出尖 力不空亡 运行动作 大不过尺 小不逾寸 非此力散      力打三节 不着形象 若着形象 技不云弹
            [编辑本段]拳型要领
                 你不起手 我不起手 你将起手 我已落手 落手拳型 虽然有九      九型归一 践拳是依 强劲露型 粘劲无迹 拳型有别 曲蓄则一      拳发一面 制人以体 体用结合 意力统一 手无定型 或掌或拳      手出不空 空因不齐 力均六面 手打一节 就高打高 就低打低      劲发之际 膝肘曲蓄 力至彼身 脆有弹意 九型拳法 勤演勤习      与人实搏 彼不位移


            8楼2010-08-17 21:16
            回复


              9楼2010-08-17 21:17
              回复
                从哪儿摘抄的,还挺全呀


                10楼2010-08-17 21:38
                回复
                  前人的理论是前人的体会,现在可以参考,可以借鉴,主要是自己要有体会,要练


                  11楼2010-08-18 14:45
                  回复